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和工作环境改善的影响。本文详细阐述了汽车制造过程中,自动化技术在装配线、焊接、喷涂和检测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本文重点关注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对质量控制的作用,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实时监测系统,汽车制造企业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从而确保每辆汽车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自动化系统的引入不仅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还减少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及舒适度的提升,有望吸引更多人才投入汽车制造行业,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机械自动化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汽车制造的效率和质量,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保证调整和维修过程中的精确度,同时确保工人在操作时的安全。本文深入分析了机械自动化在汽车制造中应用的技术、机械自动化在汽车制造中的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对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玲 《时代汽车》2022,(15):148-150
机械加工产业是国家着重推进的重要产业之一,属于社会的基础性产业,在机械加工生产中,自动化技术创造了更多的产能,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了机械加工业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机械加工生产中,深入研究自动化技术应用,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现代化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正面对着很大的挑战。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智能化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各个产业领域,有效减少了人力成本,将资源利用达到最佳使用价值。为此,人们应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高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我国机械行业领域中的实际运用,有效地对机械加工业进行市场化调整,从而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行业的综合实力,有效推动中国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政府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及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发展战略,这对我国产业的转型和调整优化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根据规划,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第一步,即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  相似文献   

6.
全面提升汽车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也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对企业提出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本文以汽车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在深入研究《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针的基础上,分析了汽车企业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工业互联网应用能力、安全管理建设、信息系统数据融合与集成、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联动优化建设等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汽车制造》2007,(G00):18-20
焊接是现代机械制造业中一种必要的工艺方法,在汽车制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焊接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不断运用在汽车制造中,镀层钢板、轻金属材料的焊接问题,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异种材料、特种材料对汽车焊接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汽车焊接过程中的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使汽车焊接面貌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8.
工业强基是《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之一,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核心任务。围绕国家工业强基战略布局,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结合企业技术发展需求,积极应对,重点强化冷冲压模具、焊装夹具检具领域的材料技术及先进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技术研究,通过不断夯实工业基础性投入与应用研发,促进了企业技术实力的快速提升,推动了汽车白车身及整车制造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工业4.0"提出后,制造大国纷纷推出创新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推动制造技术与产业加快向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制造服务业转型。汽车技术与产业作为全球最活跃的创新领域之一,汽车制造逐渐转向绿色智能、网络制造与服务,汽车产品也将转变为绿色智慧的网联汽车。"中国制造2025"也提倡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并把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列为国家制度强国建设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电子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日前,一年一度的电子制造业盛会——2017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在上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中国制造2025"大方针的贯彻落实,新材料乃至整个化工行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汽车技术的革新给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瓦克化学作为聚合物和硅化学领域的主要生产商和技术领导者,致力于顺应市场潮流,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日前在南京举办的一年一度媒体日活动上,瓦克化学向媒体分享了其针对未来汽车发展的可靠解决方案,以及2016年的业绩表现和未来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通过逐步开发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实现人、设备与产品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阐述了现代IT技术在产品流程、订单流程、数字化工厂高度结合的自动化生产制造概念,在某汽车制造企业焊装车间中落实"互联网+"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在汽车机械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数控加工技术的运用优势,详细阐述了数控加工技术在汽车机械模具制造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技术使用者提供参考,助力汽车机械磨具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与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制造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合新时代。为此,从机械自动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列举出其应用优势,指出其应用发展前景,研讨内容希望能为相关人员与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崔甜强 《时代汽车》2022,(13):31-3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行业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而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正是推动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成本节约及环保理念对于机械制造行业向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靠近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概述、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内的具体应用、相关内容分析、关键要点以及具体措施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未来更好的发展与应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中国制造2025"基础上,结合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形势,在华域汽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汽车零部件产业"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提出了独特观点。  相似文献   

16.
曹海波 《时代汽车》2023,(19):10-12
新时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各大支柱型产业的建设速度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汽车制造领域,自动化生产技术已得到推广与应用,各类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检测装置被应用于汽车制造生产中,可显著提升汽车制造效率,同时保证汽车制造质量。本文首先对汽车自动化检测技术进行介绍,然后对基于自动化技术的汽车检测内容进行分析,并对自动化检测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方式、应用实例进行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字化已经深入到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当今热点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都是数字化技术再不同领域的最新成果。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动下,整个汽车供应链将更趋智能化。在不久前举办的"2017力克汽车座椅内饰年度论坛"上,力克大中华区市场部总监王广辉就当前的市场格局和力克的4.0战略进行了介绍,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汽车领域中,  相似文献   

18.
<正>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以"工业4.0"为核心的智能制造革命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与此同时,"中国成为制造强国亟需国家战略支撑"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凭借"中国制造2025"东风,中国汽车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德国工业4.0的推动,中国在探索自己工业转型之路的同时提出"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文章就智能制造在汽车企业的应用前景进行简单介绍,为汽车企业合理规划智能制造,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冷试技术具有较多优势,为让该项技术可以在汽车行业获得更大的应用空间,文章重点分析了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上冷试技术中关键技术的具体运用。文章通过对机油压力、扭矩、进气真空度及排气压力、高速NVH检测与低速NVH、曲轴与凸轮轴正时以及传感器线速进行检测,对冷试技术在发动机装配线上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了解到发动机冷试技术可以全方位提高我国发动机质量,压缩发动机的质量检测成本,在汽车行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汽车发动机由于各项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其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发动机中的外购件占成本比例随之增长,汽车制造企业必须对零部件系统加强检测。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并推进汽车行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