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车身A柱和后视镜的风噪,建立汽车简化模型。基于气动声学风洞试验,设计了外形配置不同的5种模型。以A计权声压级和语音清晰度为评价指标,对侧窗外表面、远场和车内风噪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柱涡区域内高频风噪衰减较快;方形A柱对后视镜风噪具有明显掩蔽作用;后视镜风噪中存在压力级峰值,对应特征频率随风速升高而增加;随风速升高,各模型车窗、远场和车内风噪均明显增加;偏航时,车窗风噪在全频段内表现出迎风侧降低、背风侧升高的趋势,远场风噪与车内风噪在不同频段展现相同趋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自主车型侧风下出现风噪较大的问题,查找原因发现A柱设计缺陷使其在侧风下成为一个显著的噪声源。基于CFD分析方法发现,通过增加A柱装饰件和修改A柱型面,均能明显减小气流分离区。在风洞中对增加A柱装饰件的优化方案进行了由车外至车内的风噪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对侧窗表面声压级和语言清晰度有明显的优化效果。总结出A柱的设计要点及风噪的改善措施,指出在车身开发过程中必须对A柱进行侧风稳态分析。  相似文献   

3.
雷宇宇 《时代汽车》2022,(1):131-132
文章根据某车型冲压窗框结构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的风噪分析,从车门密封条、车门钣金、侧围匹配状态及密封条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查出风噪原因以及制定改进方案,解决车门密封条带来的风噪问题,从而得出后续新车型类似匹配结构设计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解决某SUV在高速行驶时驾驶员位置处风噪大的问题,文章结合风噪的产生机理,对风噪激励源和风噪传播路径进行系统梳理。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从整车局部外造型、声音泄漏和声音透射3个方向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优化方案。通过对优化方案实施前后驾驶员位置的风噪问题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对比,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提升了该车在高速行驶时的车内声音品质。  相似文献   

5.
轿车玻璃导槽密封条结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仿真分析、材料对比测试和快速样件装车评价,对某款轿车玻璃导槽密封条进行了唇边设计、涂层设计和接角设计的分析,确定原设计存在唇边压缩负荷过高、内外唇边支撑力不平衡、涂层耐磨性差、接角超声波泄露超标、接角易脱落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通过计算机仿真、零件性能测试、台架性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结构设计改进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轿车玻璃导槽密封条结构设计改进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6.
贺银芝  卢春阳  吴宇  杨志刚 《汽车工程》2018,(10):1179-1184
本文中通过整车气动声学风洞试验,分别采用A计权声压级、响度和语音清晰度3种指标,对不同风速和不同偏航角下,车内气动噪声的变化以及后视镜密封和雨刮器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风速下车内气动噪声的频谱特征相似;随着风速的增加,车内的A计权总声压级和响度几乎呈线性增加,而语音清晰度呈线性降低。不同偏航角下,车内风噪水平也有明显变化。随偏航角绝对值的增加,A计权总声压级和响度增大,而语音清晰度下降,但上升或下降的线性度稍差。此外,后视镜密封在0. 5-3kHz的中高频段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较大,而雨刮器的影响则主要在3-6. 3kHz的高频段。从数值上看,无论对后视镜的密封还是雨刮的影响进行分析时,语音清晰度都比响度和A计权总声压级更敏感。  相似文献   

7.
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某乘用车型的A柱风噪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工况下A柱区域的气流分离结果。结果表明原方案的A柱气流分离明显,存在风噪风险。通过CFD方法提出多种优化设计方案,并对优化方案进行单因素和综合因素分析,得到最优方案,有效减小了气流分离,降低了A柱的风噪风险。  相似文献   

8.
现有评价汽车车内风噪的指标仅能反映各个频率成分的宏观计权,缺乏对频谱局部问题的判断,需加以完善。通过分析23辆不同量产汽车的风洞试验数据,证明车型等级与车内风噪性能呈正相关,并总结较优样本的频谱规律。频谱中高频段较窄范围内不光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泄漏噪声,应尽量避免。提出将作移动平均后的频谱与原始频谱差值进行累加得到频谱不光顺程度量化指标的方法。结果表明,频谱光顺度与车内风噪性能密切相关,对泄漏噪声尤为敏感,可用于车内风噪水平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文中通过整车气动声学风洞试验,分别采用A计权声压级、响度和语音清晰度3种指标,对不同风速和不同偏航角下,车内气动噪声的变化以及后视镜密封和雨刮器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风速下车内气动噪声的频谱特征相似;随着风速的增加,车内的A计权总声压级和响度几乎呈线性增加,而语音清晰度呈线性降低。不同偏航角下,车内风噪水平也有明显变化。随偏航角绝对值的增加,A计权总声压级和响度增大,而语音清晰度下降,但上升或下降的线性度稍差。此外,后视镜密封在0. 5-3kHz的中高频段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较大,而雨刮器的影响则主要在3-6. 3kHz的高频段。从数值上看,无论对后视镜的密封还是雨刮的影响进行分析时,语音清晰度都比响度和A计权总声压级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密封条作为整车密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对整车的密封性、NVH性能、舒适性、美观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生产装车过程中,密封条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如密封反力大、车窗漏雨、密封条与周边件配合效果差、开门时密封条唇边与车身侧围勾带摩擦异响等,这些问题使顾客对整车的好感大打折扣。本文运用有限元技术,在密封条断面设计阶段或试制初期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规避密封条反力大、漏水、外观效果差、磨损等问题,为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密封条断面提供参考依据,并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1.
以某款车为对象,对雨刮产生风噪声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测试了雨刮对车内风噪声的贡献量及特征频带,探讨了雨刮风噪性能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试验研究表明雨刮风噪声主要与雨刮总成与发动机盖的相对位置及前风挡传递损失有关。通过改进雨刮的前期布置位置,优化刮杆和刮片的形状和排水通道的设计,提高整车的密封性能和使用声学玻璃等措施或方法,可有效控制雨刮风噪声。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重构某越野车车身表面声场,分析了噪声产生机理,并结合车内噪声特性,制定了车内降噪方案。对样车进行噪声对比测试分析的结果表明,改进状态车内降噪与声品质提升明显:定置工况,车内噪声平均降低3.3d B,声品质平均提升5.4%;巡航工况,车内噪声平均降低2.2d B,声品质平均提升4.5%。  相似文献   

13.
某轻型货车主观评价三挡加速噪声时,发现该噪声存在闷音和“呜呜”声,声音品质不佳,主观评价不可接受。为此,测试了三挡加速噪声,并分析噪声特征,发现噪声在170 Hz时存在共振。进一步测试分析,得知该共振噪声由传动轴共振导致。通过修改传动轴共振频率,该共振噪声消失,主观评价接受。研究发现车内“呜呜”声的噪声频率主要为700~800 Hz,随转速升高,“呜呜”声频率变大。通过排查可知,车内“呜呜”声是增压器次同步噪声,于是更换增压器浮动轴承和改善油膜间隙,减低增压器次同步噪声,问题最终得到改善,主观评价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轿车风振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对目前工程上尚未解决的轿车侧窗风振问题进行了整车气动声学风洞试验。分析了侧窗风振噪声峰值声压级和频率随空间位置、风速大小、开口面积、偏航角和组合开窗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前窗和后窗的风振特性。结果表明:车内不同测试点的风振特征相似,即风振特性与车内空间位置无关。风振在某个特定风速下开始出现,并随着风速的升高逐渐增强,直到某个风速后又逐渐减弱,最后在另一个特定风速下消失。随着风速的增大,峰值声压级先增后减,而风振频率则一直升高。开口面积或偏航角增大时,峰值声压级和风振频率均上升。后侧窗风振问题较为严重,而前侧窗的风振则由于后视镜和A柱的存在,减弱很多。与只开一个窗相比,组合开窗可有效降低风振噪声。  相似文献   

15.
为消除异常风噪声,提高整车NVH(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性能,文中分析轿车风噪声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将风噪分门别类,对风噪产生的条件进行概述,并针对不同类型风噪寻找有效的控制思路;利用Acrtan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合实车测量,对控制措施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汽车车身主要部件对风噪贡献量大小及频率特性规律,以便进行风噪快速改进设计,对某款5座SUV、某款7座SUV、某款轿车在同济大学整车气动声学风洞内进行了车内风噪试验研究。重点总结了不同车型车身主要部件对车内风噪贡献量大小及频率特性分布规律,同时利用试验手段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车身表面的段差、分缝缝隙、密封系统零部件对车内风噪普遍具有明显的贡献量,而且均分布在特定频段。这些规律可为不同车型在开发过程中解决风噪问题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轿车加速试验时出现的车内噪声大及声品质粗糙等问题,通过安装辅助消声器确定了该轿车异响噪声的起源为排气消声器,并对排气噪声异响声品质进行了试验分析,同时对原消声器提出了结构改进方案.结果表明,改进后车外排气管口和车内左侧乘员右耳处的尖锐度、粗糙度、响度、抖动度均比改进前降低,车内、外排气噪声的声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针对纯电汽车底盘悬架力传递导致的中低频路噪问题,本文采用整车有限元分析和Spindle Loads激励力的分析方法,在60km/h工况下进行路噪的多输入多输出仿真计算,发现主要是由后副车架模态引起的力传递过大导致。试验表明,设计并安装与车内噪声中心频率(152Hz)对应的吸振器后,能有效降低车内路噪。最后将后副车架柔接后,车内前排和后排噪声分别降低了0.2dB (A)和3.8dB (A),验证了仿真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后视镜回流区内湍流流动产生的Lighthill 体声源是车内风噪声的重要来源。采用连续伴随方法,以体声源强度为目标函数对汽车后视镜进行了风噪敏感度分析研究。通过风噪敏感度分析得出后视镜敏感度云图,用于指导后视镜的优化设计,从而减小由后视镜带来的气动噪声。使用开源软件OpenFOAM 对某车型后视镜单体完成网格划分、流场计算以及敏感度分析,并通过对后视镜流场进行分析以论证所得到的敏感度云图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基于连续伴随的敏感度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计算风噪敏感度并应用于风噪优化。  相似文献   

20.
以某车型的噪声-振动-平顺性(NVH)设计开发为背景,针对其怠速关空调时车内噪声大的问题,根据噪声源隔离试验对进排气、发动机噪声进行分析,确认其主要噪声源为发动机。与对标车进行发动机噪声台架对比试验,得出传递路径中的前围隔噪量不足及存在漏噪现象为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噪声传递路径的方法对前围的密封性和隔噪两方面的设计进行改进,最终改善了车内噪声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