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升邻车切入工况下的行车安全,基于驾驶模拟实验平台,研究了驾驶人对前撞预警系统的依赖特性评价方法以改进预警系统的设计。以预警时机(即碰时间TTC)为研究变量,采集了12名驾驶人的实验数据,以制动依赖指数、次任务评分为2项客观指标,以危险度评分、信任度评分为2项主观指标,建立了评价体系模型,实现了对驾驶人系统依赖程度的量化评价。设计了L9(34)正交实验,建立了依赖特性评价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预警时机(TTC)对依赖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过晚的预警时机(TTC=2.4 s)降低系统的有效性;过早的预警时机(TTC=1.2 s)易导致驾驶人对系统过度依赖。因而,适度推迟预警时机(TTC=1.8 s)可以抑制依赖性的产生,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公路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尤其是恶性交通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交通安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研究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为汽车提供安全辅助驾驶功能,从而为减少常规车辆因驾驶员主观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提供智能技术保障。车辆辅助驾驶系统技术发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夜间车辆检测基于车灯特征的提取和识别,这类方法容易发生误判、检测精度和检测实时性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改进Mask RCNN(mask RCNN-night vehicle detection,Mask RCNN-NVD)的夜间车辆检测算法。将残差网络(residual network,ResNet)结构中的普通卷积修改为数量为16组的分组卷积,通过16组1×1卷积实现通道数叠加,将网络参数降至普通卷积的1/16,提升检测速度,并实现与普通卷积相同的效果;将通道注意力机制模块(squeeze-and-excitation,SE)嵌入ResNet结构中,通过2个全连接层构建瓶颈结构,将归一化权重加权到各通道特征,增强网络表征能力;在特征金字塔网络(feature pyramid networks,FPN)后加入自底向上结构,将底层特征强定位信息传递到高层语义特征中;加入自适应池化层,根据区域候选网络(region proposal network,RPN)产生的候选区域分配至不同尺度特征图中,并在底层特征与各阶段最高层特征之间加入跳跃连接结构,实现缩减模型参数的同时保留模型的全局表征能力。通过对开源数据集Microsoft common objects in context(MS COCO)、Berkeley deep drive 100K(BDD100K)的夜间行车图像进行数据增强,构建用于评估检测性能的测试集2 000张。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精度(mean Average Precsion,mAP)值高达92.62,每秒图像处理帧数(Frames Per Second,FPS)值高达30帧。相比于原始Mask RCNN算法分别在mAP值上提高1.68,FPS值提高4帧,验证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夜间车辆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传感和控制技术,研究了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的技术和方法。介绍了日本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阐述了用于事故、事件调查分析的驾驶记录仪的发展。基于车辆动态数据,提出了驾驶记录仪捕捉未遂事件所用的算法。回顾了提高车辆动力学性能和驾驶辅助功能的微型电动车车辆动力学控制问题。介绍了基于轮毂电机的直接横摆力矩控制和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算法。介绍了适应驾驶员特性和交通情况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介绍了根据不同驾驶习惯和周围环境自动调整辅助策略的自适应系统,以及一些利用主动交互车辆和模拟驾驶仪进行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有关未来车辆控制技术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5.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安全性越来越被重视.学习智能驾驶功能的正确使用对于提升行车安全至关重要,但仅通过学习的方式难以充分揭示智能驾驶系统的潜在局限性,容易导致驾驶员在必要时刻接管车辆控制的反应速度与效率不足.为此,设计了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方案,通过实时反馈智能驾驶系统的动作情况和意图,增强驾驶员对车辆动态的感知能力.该方案通过图形化界面实时展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工作情况,当系统行为与驾驶员或环境安全需求产生冲突时,能够及时提醒驾驶员进行干预,从而有效弥补智能驾驶系统预期功能的安全风险,引导驾驶员主动修正车辆行驶路径以规避潜在风险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的实施,有效提升了道路运输车辆的安全性能。文章主要从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前向碰撞预警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四个整车主动安全测 试项目对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相应标准进行介绍,为道路运输车辆达标车型相关从业人员提供 了主动安全整车项目试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东风风神AX7集成主动安全系统的量产进行有效的探索和技术积累,在此系统开发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在纵向动力学控制上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包括全速自适应巡航系统(FS ACC)、自动紧急制动辅助系统(AEB)和前向碰撞预警系统(FCW);通过扩展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现主动转向功能,开发了车道中线保持系统(LC)、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和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实现带有转向干预的全速域高速公路半自动驾驶系统。对车辆行驶采取了综合控制,初步实现集成主动动力调节、主动制动和主动转向的集成底盘控制;所有的零部件、总成和系统都已经实现量产,基于城市高架及高速公路也进行了实车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方案能解决低成本车辆实现高速公路半自动驾驶的技术难题,且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汪凯 《汽车运用》2009,(8):33-33
车辆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是当前国际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利用机器视觉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对驾驶员周围环境状态实时通报,并在本车可能发生潜在危险时及时警示驾驶员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消除事故隐患。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加和车辆行驶速度的提高,车辆交通事故的发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交通事故不仅直接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9.
前向碰撞预警算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智能汽车的纵向驾驶辅助系统,它可以通过向驾 驶员传递预警信号来减少追尾事故的可能性。文章按照预警阈值的类型将前向碰撞预警算法分为安全时间逻辑算法和安全距离逻辑算法,并分别介绍了两类算法的研究现状。此外,为了降低前向碰撞预警算法的误报率,预警阈值应该随驾驶环境和驾驶人特征实时变化,因此,文章也概括和介绍了调整预警阈值的自适应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电大尺寸电磁波仿真技术,提出民一种能够根据电磁波仿真结果 S参数计算出实际雷达回波信号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模拟运动在多目标复杂场景下的雷达回波信号,综合了天线参数、目标RCS变化和地面多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将仿真结果与实测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吻合较好,证明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由于仿真工具可以在不进行实车测试的情况下提供准确的雷达数据用于优化雷达算法,文中建立的场景仿真方法可大幅提高毫米波雷达研发的验证效率。  相似文献   

11.
12.
智能车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述了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研究进展。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包括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前方车辆探测及安全车距保持、行人检测、驾驶员行为监测、车辆运动控制与通讯等。分析了各种传感器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单一传感器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要求,应结合激光雷达技术解决图像模糊问题,利用红外传感器增强机器视觉识别的可靠性,未来的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应该采取多种传感器融合的技术,结合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系统具有深度测量精确的特点,将极大的推动汽车安全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针对驾驶行为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国内外驾驶行为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从应用层面上介绍了各种干预因素(分车载设备因素和非车载设备因素2类)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由于目前利用驾驶模拟器研究干预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存在行为分析单一化、缺乏系统性的缺陷,据此提出了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层级式驾驶行为安全模型,根据驾驶环境的复杂度及驾驶员涉及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将驾驶行为按低、中、高3个风险层级分类,分别为基本车辆控制行为、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动态决策行为以及在紧急交通状况中的避祸行为.利用该模型可以对干预因素影响下的驾驶行为安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4.
近日,欧洲议会批准一项法规,法规规定:从2016年起,欧盟销售的新摩托车需配备更高级别的制动装置,以提高摩托车主动安全性能,减少事故发生。目前,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50万。摩托车由于行驶速度快,城市保有量大,道路交通日益拥挤以及骑乘人员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引发较多事故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直成为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各大企业及科研机构一直从车辆上探索有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传动性能和动力效率的明显提高,电动主动差速器(Active Edifferential)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与驾驶辅助系统组合起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并且主动控制车辆的动作。新车数量在不断增加,交通拥堵的情况更加严重。为了降低交通事故率,欧盟起动eSafety计划,实现一个宏远的目标,即未来10年的道路交通死亡率降低一半。但是这个目标不能仅通过改善道路条件来实现。车辆传动系及其控制系统必须更加智能化,从而可以主动修正人为的错误。与之相关的驾驶辅助系统的开发已经启动,用于电动驱动系统的装置则为创新开辟了一个全  相似文献   

16.
电子安全系统往往在危险发生之前就能保护驾乘人员,因此人们也越来越希望车辆能增加更多的主动安全系统。事实上,汽车上搭载的新型安全技术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欧洲场地测试(EuroFOT)研究结果显示,电子安全系统使追尾事故的风险降低了42%。电子辅助系统提高行车安全欧洲场地测试历时4年,由28家公司和组织机构联合开展,其目的是使道路交通更安全、更具效率和更舒适。组织成员包括汽车制造商、安全系统供应商、大学和政府。测试方在欧洲的1000辆汽车上安装了跟踪设备,主要关注8项可用于监测危险并避免碰撞的驾驶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驾驶人的跟车特性及探究可适用于不同风格驾驶人的跟车预警规则,为自动驾驶车辆开发可满足不同用户驾驶需求和驾乘体验的主动安全预警系统,选取50名被试驾驶人开展实车试验,采集驾驶人跟车行为表征参数并基于雷达数据确定跟车事件提取规则。选取平均跟车时距和平均制动时距为二维向量,使用基于K-means聚类结果的高斯混合模型将驾驶人聚类为3种风格类型(冒进型、平稳型、保守型)。通过分析3组驾驶人的跟车及制动数据,将不同类型驾驶人的制动时距分位数作为跟车预警阈值,结合实际预警数据及不同制动时距分位数对应的预警正确率,对现有跟车预警规则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驾驶人的驾驶需求。研究结果表明:3组驾驶人的平均跟车时距和平均制动时距差异显著,冒进型驾驶人倾向于选择较小的跟车时距和制动时距,保守型驾驶人的跟车时距和制动时距则普遍较大;3组驾驶人的实际跟车预警次数为215次,驾驶人采取制动操作而系统未予以预警的次数为329次,系统整体预警正确率为21.9%,漏警率为87.5%,通过分析信息熵等判定当前预警规则并不合理;将每类驾驶人制动时距的10%分位数作为阈值时的预警效果较好,调整后的跟车预警规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的驾驶人类型。  相似文献   

18.
周虎 《驾驶园》2008,(5):100-101
能看、能说、还能救人性偮的汽车正变成一种现实.而随着人们花在车里的时间越来越多,汽车安全性的好与坏显得越来越重要.<福布斯>近日发表了一篇评论,对当前汽车高科技安全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点评,并评出了未来十大焦点汽车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19.
金柏正  杨承明 《商用汽车》2012,(21):108-109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51起,其中客货运输车辆肇事127起,占84.1%,主要原因是超速、超载、疲劳驾驶和任意变更车道。2011年发生的2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中,23起是客货运驾驶人肇事导致的,而且全部存在超速行驶、超员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14起是由于驾驶人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措施不当造成的,比较典型的有天津滨保高速10.7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上海浦东9.14特大道路交  相似文献   

20.
董华峰 《驾驶园》2012,(7):84-85
进入夏季后气温逐渐升高,交通事故也开始呈上升趋势。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些夏季行车的注意事项:据介绍,在夏季,驾驶者的心理及生理会产生不同于其他季节的变化,酷热的天气、大量的体力投入以及强烈的日光照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