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2005年7月9日在我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基,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7月9日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作者继《梁启超〈郑和传〉的思想导向及启蒙作用》的续稿,分析批判了《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一是《郑和传》论述明代以前中国海运史失实,批驳了所谓中国是一大陆国、二千年前徐福出海寻三神山事件附会到了日本长崎;二是对《郑和传》论述的郑和船队在航海上的种种失误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4.
明代兵部编录的<卫所武职选簿>是研究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之一,本文从中摘录出郑和下西洋军官169人简略事迹,由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点除旧港之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卫所武职选簿>史料进一步证实锡兰山战役是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悖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5.
1984年4月,在古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明朝紫檀木大料,上刻有“永乐十年”的铭文,表明为明朝永乐年间造船使用的舵杆。经紫檀木专家周默先生实地考证,紫檀木产地为印度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紧邻古代的古里国。古里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常往来的抵达地,船队自然而然装载紫檀木返回中国。登州港紫檀木舵杆无疑与郑和下西洋船队带回的紫檀木有关。此外,紫檀木舵杆的发现表明明代造船选用了紫檀木、黄花梨木、铁力木等珍贵木材,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有条件使用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造船,使其具有卓越的航海性能。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和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华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明清时期海外交通著作的有关记载,探讨郑和下西洋与华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1911年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三种文字碑在斯里兰卡被发现后,百余年来,中外学者不断有人解读其碑文。近年来,有两篇相关文章发表,使此碑汉文铭文的释读又有新进展。但仍有不足,须对其中的一个字作进一步考证。另外,明代有锡兰国王子作为使节来华,后留居中国泉州。中国学者对此多有研究与争论,亦须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8.
陈显泗 《江苏交通》2003,3(1):43-45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伟大壮举。明初有禁有开,明清两代开与禁并存。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弘治《兴化府志》保留的兴化卫官兵下西洋资料来源于贴黄文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而且,可以补充明代《卫所武职选簿》的缺失,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明代相关史籍和考古材料搜集、整理、挖掘及研究,认为郑和于宣德五年奉诏,六年冬率船队离开祖国;宣德七、八年,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系副使洪保充正使前往,郑和无死于古里的可能性,郑鹤声、郑一钧提出的《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之说》应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1.
《明史·郑和传》中有"造大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句,这说明长44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型,但并非在第一次出洋时就能出现,甚至在前三次下西洋时都没有出现过。根据《明成祖实录》所载造船上谕,在永乐六年正月,有"命工部造宝船48艘"的记载。这是永乐上谕中第一次出现"宝船"字样。永乐六年开始建造宝船,当来不及用于永乐七年第三次下西洋,却可以在第四次下西洋时使用,而且载入马欢的《瀛涯胜览》,这当是跟随郑和第四次出洋的随行翻译马欢亲眼所见。后四次下西洋的航程远较前三次为远,使用大型船舶是合理的。随着航海、造船经验的丰富,出现大型宝船也是顺理成章的。根据新近查找到的文献,确知明代的南京不仅有龙江船厂和宝船厂,还有黄船厂和拨船厂,南京是明代全国造船中心。明代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的存在,任何再企图否定大型宝船的观点都将难以立足了。  相似文献   

12.
浅论郑和宗教信仰的包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被其信仰崇拜为超脱凡俗的神奇力量。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虽然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信仰,但他对其他的宗教尊重、推崇,具有宽泛的宗教信仰的包容性。由此,极大地促成了他的伟大历史壮举。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下西洋的大宝船据历史文献记载合今长123米,宽50米。按木帆船的结构规律和造船法式,(型、舱)深应有25米。这样,据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它的满载排水量高达4万多吨。下西洋的大船队共有208艘船,分超大型、大型、较大型、中型、小型五类。所以,总吨位多达200万吨。这就有不少问题:这么大这么多的巨舶.以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造不出来;要完成下西洋的各项任务达到下西洋的各种目的也不需要这么大的巨船;古今中外也没有过那么大的木帆船,因为用木材造不出万吨级的船,那么大的船也不适合用风帆作推进装置。总之,当我们把研究思路从传统的尺寸转换为相应的吨位,问题就清楚多了。  相似文献   

14.
中科院院士、我国名船舶工程专家杨槱教授九十华诞之际,其新《郑和下西洋史探》出版了。杨槱教授是国际名的造船学家,他不仅为我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是中国造船科技发展史研究的奠基,在海内外造船科技界享有盛誉。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杨槱教授以科学和理性的思维对历史事实进行研究的治学精神,无论是对探究我国船舶与航运历史,还是对现代船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都有特殊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郑和《发心愿》泥金写经等大量文献与实物的研究,论述了永乐版泥金写经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发愿目的,并分析了郑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钱江 《海交史研究》2015,(1):128-130
<正>中国海交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系张箭教授的大著《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上下两卷最近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精装出版。此书虽非一般意义上布局严谨的学术专著,却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各不同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就郑和下西洋这一专题所发表的各种专题研究论文和书评,现集腋成裘,结集出版。由于此书在台湾出版,且印数不多,大陆学术界同仁不易获读全书,故特为文推介。《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全书28篇论文,分为总论、中西比较、船舶研究、动物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所刻碑文内容的详细分析,解读了碑文内容中"永示万世"思想,认为郑和期望通过金石的坚固不朽来延续自己的辉煌功业,将自己的功勋与精神"永示万世",并探析了这一观念背后的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下西洋时的商贸活动是多方面的开辟新的贸易航线;建立海外贸易据点,开拓广阔的贸易市场;招引朝贡贸易使团,扩大明朝朝贡贸易范围;采用"赐赉贸易"方式,积极主动开展直接出海贸易活动;开展民间互市贸易,笼络番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搜访大量翔实的商业信息等.这些活动不仅使明朝海外贸易达到了鼎盛,而且为明朝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准备了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海运历史绵远,优势独具,这才成为下西洋船队的航海出发地。夏原吉治水,"制淞通娄",娄江口水势骤增,造就了刘家港,而郑和下西洋远航从这里始发也取得了丰厚的收获。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泉州东西塔所用度量单位"丈",表明有必要用新的视角看待郑和宝船所用度量单位"丈"。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明史·郑和传》之郑和宝船与《明史·和兰传》之荷兰船尺度所用度量单位"丈"提出新的解读,即其1 "丈"≈1. 6米。据此换算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 4米、宽"十八丈"为28. 8米。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也不是长度超百米的郑和宝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