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试验基地建设重载试验线,对我国重载铁路的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但现行的《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并不能完全适应重载试验线的设计需求。结合我国重载铁路运营实践情况和建设需求,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重载试验线平纵断面设计的关键参数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最小曲线半径、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限制坡度、坡度代数差、坡段长度等参数的合理取值与原则,为重载试验线平纵断面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我国既有环行铁道试验基地现状和我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求,提出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系统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性、通用性和可靠性3个原则,研究以既有环行铁道试验基地为基础的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系统的建设方案。提出在既有大环试验线内侧平行修建内环试验线、利用既有京承线修建高速综合试验线、利用环形铁道试验基地周围3条铁路(京包线、沙通线、京承线)修建120 km长外环试验线的3条试验线方案。为提高试验系统的综合试验能力和试验数据的采集和集中处理能力,提出以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2种方式构建轨道交通综合试验通信系统和基地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方案。以机车车辆实验室、通信信号实验室、工务工程实验室、运输物流实验室等为骨架,构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开展机车车辆的型式试验和耐久性试验、通信信号设备的验收试验和综合试验、工务设施的特征及其破坏机理和工程措施试验、货物运输及物流试验等。  相似文献   

3.
TTCI作为美国唯一的铁路综合研究试验中心,为美国铁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试验研究保障。对TTCI作为公共平台的基础设施能力、依托试验线所开展的具体业务进行分析,对比我国环行铁道试验基地的现状,提出增强我国铁路试验能力的具体建议,并对其可发挥的作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曲线上高低速度混行对弓网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铁路客货混行方式下,机车以不同速度通过曲线时影响弓网运行安全的几种主要因素。根据SS8机车参数和环行试验线线路特点,提出了环行试验线准高速接触网拉出值参数设置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利用京沈客运专线星火动车所和环行铁道试验基地既有试验线的夹心地建设重载试验线,主要用于重载移动装备和工务设备的安全性、耐久性试验以及重载技术系统试验。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主要重载铁路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按照TB 10625—2017《重载铁路设计规范》的要求,研究并确定重载试验线的主要技术标准。根据重载试验线的试验需求和建设地点的实际情况,从试验需求、地形条件、试验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推荐的重载试验线主要技术标准为35 t设计轴重,单线铁路,最高速度80 km/h,最小曲线半径500 m,限制坡度13‰。  相似文献   

6.
高速钢轨探伤车中走行小车的设计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能在80km/h速度下平稳走行并实施钢轨探伤的小车设计过程及其结构特点,简单记录了该小车在环行铁道试验线上完成的各项试验。  相似文献   

7.
当前重载运输已被国际公认为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阐述了在东郊分院环行试验基地建设重载综合系统试验线的必要性,说明重载试验线可作为重载运输基础性试验和系统性试验的平台,可进一步提升东郊分院环行试验基地的试验设施的等级,提高环行试验基地的试验能力。  相似文献   

8.
铁路城市配送中心是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发展方向,在阐述环行铁道铁路城市配送中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及功能需求,结合无人工装卸货场、现代化冷库、商品车物流基地、货运站场、保税区、体验式消费区等,提出环行铁道铁路城市配送中心的建设方案,通过构建"互联网+运输"新型物联网,应用该新型物联网研发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物流技术装备,实现环行铁道铁路城市配送中心全程物流的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最后分析建设环行铁道铁路城市配送中心的预期实施成果,为各地区铁路城市配送中心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试验的实际需要和沈阳地铁1号线首列车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试验线具体试验情况,综合提出了列车试验线路改进与进一步规划建设要点。  相似文献   

10.
胡健 《铁道知识》1998,(6):36-37
在北京,有一座著名的铁路试验场,俗称环行铁道。那么,环行铁道座落在何处?线路有多长? 建设始末 环行铁道全称“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试验基地”,位于东直门外首部机场路上的大山子东,距东直门9公里。这是全国唯一的试验用电气化环行铁道,它大约占地20公顷,主要包括一条周长9公里的圆环形电气化铁道,一条以不同半径曲线与环形线相连接的4.5公里环内铁道;一个有8股道的编组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