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常出入北京站的人,都亲身感受到了北京站近来发生的变化:车站大门外的栏杆取消了,凭票限时进站的揭示不见了,旅客进入北京站已变得十分便捷;售票厅内以前拥挤嘈杂的景象不见了,分线分窗口购票早已变成每个窗口都通售的电子微机售票;售票窗口通长的大玻璃代替了以前的铁栏杆和只能伸进旅客一只手的小窗口,旅客走进售票厅几乎都能买到第二天和当日的车票;候车室内旅客井然有序,卫生状况也大有改观;站内现代化的厕所也为旅客候车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
铁路特大型客运站候车室面积及数量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特大型客运站由于修建成本较高,故各项指标设计极为重要。候车室面积和数量是客运站设计时须考虑的指标。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建立特大型客运站候车室面积及数量计算模型。对旅客到达规律采用灰色动态模型,出发规律采用匀速处理后得出客运站旅客聚集人数计算模型,考虑候车室内旅客服务设施所占面积后构建候车室面积计算模型;以不出现多次列车在同一候车室内同时检票为要求建立候车室数量计算模型。在对两个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说明后,以北京西站近期情况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两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铁路客运站旅客候车时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实际查验旅客车票并同时记录该旅客的进站时间,基于灰色动态理论,建立旅客的候车时间模型.该模型在对旅客候车时间原始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经过Gauss拟合,建立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合的灰色动态模型,并与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灰色模型更具真实性和准确性.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结果表明:旅客候车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的为38 min,平均值为63.98 min,候车20 min~60 min的旅客占53%.  相似文献   

4.
候车组织是旅客乘降组织的重要环节,在春运旅客运输组织中处于基础的和前期的位置。因此,候车组织工作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旅客乘降组织是否安全、平稳、有序。  相似文献   

5.
旅客始发候车与中转换乘时间是构造列车运行网络和进行网络配流的重要参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列车均匀分布情况下,对旅客固定车次和不固定车次出行时的候车时间、中转换乘时间进行研究,为采用网络优化的方法和技术优化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提供重要参数,确保网络配流和网络优化最终适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正>2月20日,在上海虹桥站候车大厅内建成了5G体验区。据介绍,5G网络不但可以满足车站大客流场景下旅客的高速上网、高清视频通话等需求,更重要的是未来可以利用5G赋能智慧车站,提升车站运行和服务品质。在现场开设的5G体验区内,记者发现,旅客在登录后,下载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铁车站的选址都远离城市中心,造成高铁站与城市交通接驳困难及旅客出行换乘的不便。对高铁中间站旅客的个人特征、出行特征及换乘特征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综合考虑旅客的换乘特征,建立了反映旅客随机喜好性的换乘衔接选择模型。创新性地对模型中的效应函数进行了改进,将拥挤度、换乘次数、候车时间及延误时间等服务水平变量作为判断变量,在计算时考虑进来。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有更高的拟合度,可更有效地反映高铁旅客的换乘选择行为,为改善接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高架站轨道层为"房桥一体"的框架结构,该层正上方及正下方均设置旅客候车区.列车到发及通过时引发的振动传递至站台、车站办公场所及候车厅,会影响候车旅客及车站办公人员的舒适性.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车-轨-站一体化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列车通过时无砟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不同刚度隔振垫的减振效果,并对减振无砟轨...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可靠性对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道路交通可靠性是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定量衡量城市交通可靠性对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的影响,在已有的最高聚集人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道路交通可靠性对铁路客运站最高聚集人数影响的计算方法:利用计算机工具,用旅客实际的候车时间减去旅客由于道路交通状态的不确定性需要额外准备的时间(即缓冲时间),重新得到旅客的候车时间分布,根据重新得到的候车时间分布,确定城市交通不稳定情况下的旅客最高聚集人数,并通过算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铁路规划和设计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高速铁路客运站客运设施配置与旅客在候车厅内活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建立基于Anylogic仿真软件的成都东站高架层候车厅环境仿真模型,统计客运设备服务参数并进行仿真参数设定,模拟成都东站高峰时段旅客候车过程,分析仿真结果和行人密度图,发现由于候车空间进深较短,两侧检票口排队旅客阻碍进入候车厅旅客流线而产生拥堵。针对此问题,提出改变排队队形并配合座椅调整的优化方案,对比分析优化后行人密度图发现,主通道冲突点数下降为零,平均排队时间缩短78 s,验证了调整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新南京南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站房结构的自振特性,并对列车通过正线桥时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站房结构的自振多为局部振动,只有少数的整体振型,整体振动主要是顶层屋盖、候车层楼板和乘轨层在水平方向的振动;对于列车单线通过正线桥时引起的候车层的响应,线路和车速都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列车通过正线桥时引起的候车层最大竖向加速度没有超过规范规定的限值,不会引起候车层旅客的不舒适感,说明南京南站具有较好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高铁厦门西站高架层候车区的高大空间作为工程实例,对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候车区空调应用及设计情况进行充分地调查和对比分析,提出适合厦门西站候车室空调布置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可在低能耗的条件下满足候车室人体舒适度指标要求;通过对候车室内气流组织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不同送风条件下候车室内流场分布特性,得到候车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风速及湿度参数,通过分析人体在不同温度、风速和湿度等参数下的舒适度,提出系统调整方案和措施,较好地实现候车区内高大空间远距离送风的气流组织,满足候车室内人体舒适度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建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开行模式及其进站旅客流线模式的对比分析,指出旅客"进站难"痼疾的原因在于客站进站旅客流线设计存在缺陷。分析既有普通铁路客站进站旅客流线的主要模式。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介绍新建城际铁路开行模式及其主要客站进站旅客流线模式。提出可以借鉴城市轨道交通来优化新建城际铁路客站进站旅客流线的方案,即通过采取全程"通过式"设计,实现旅客先检票后候车,从根本上解决旅客"进站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以车票作为基本媒介,将车票的功能纵向深化;以车票的条码作为桥梁,结合信息技术为旅客提供准确、实时的出行信息服务和引导服务——基于车票识别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系统。系统充分挖掘车票功能,结合旅客运输组织方法,运用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技术,集成了车票识别、路线引导、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系统使旅客到达车站后,只需在系统终端刷车票即可获取快速寻找售票厅、进站候车、寻找相关服务场所、检票上车、出站离开等相关引导服务;系统运用车站布局电子地图,实现旅客出行服务信息和车站引导信息与车站电子地图的有效结合,使旅客能直观地获取引导信息。系统采用简洁化的操作界面,提供符合旅客心理的人机交互设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马莉  张伟 《中国铁路》2014,(5):63-66
高架车站是目前高速铁路建设中广泛运用的建筑形式,动车组列车通过时引起的振动影响旅客候车的舒适性。分析长沙南站结构,对其高架候车厅楼板进行振动测试;对国内外高架车站减振优化设计进行论述和分析,提出减振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吸烟危害人体键康,造成室内环境污染。为了客观评价吸烟环境下候车室内环境污染情况,我科于86年12月9~10日对北京站候车室内空气卫生质量及服务员某些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公交化城际列车开行间隔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交化是城际铁路的主要特点之一,为了获得服务于两中心城市"公交化"城际列车的开行间隔,根据稀有事件原理,将旅客流到达车站的过程视为随机过程,旅客间的到达时间间隔服从指数分布。在考虑铁路部门和旅客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旅客候车时间总和的数学期望最小、列车等待时间数学期望最大的双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同时为了保障铁路部门必要的盈利和节省动车组数量,建立关于列车上座率和动车组数量的约束条件。模型建立后,介绍采用模糊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其进行求解的思路、步骤,并借助于matlab 7.0对其进行求解。最后采用算例论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车站综合显示系统LED终端布点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进程的加快,一大批铁路客站相继建成。在购票、进站、候车、检票、上车、出站的各个环节,如何合理地对旅客进行视觉引导,为旅客提供高质量、清晰的导引服务越来越重要。由于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目前铁路旅客引导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超前引导、综合引导、加强换乘引导和创新智能化引导等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期提升铁路客运站的服务形象,提高其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更好方便旅客购票、候车、乘车提供更多综合性的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20.
北京北站新貌 2009年1月16日上午11时,经过3年多紧张改造,新北京北站正式启用. 北京北站新站房按照最高聚集5000人规模设计,由售票、大厅、候车、出站厅等客运服务部分、车站管理服务用房及设备用房组成.主站房地下二层,地上六层,其中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布置电力、空调、水泵、热力站等设备用房.地下一层与西直门交通枢纽地下一层人行广场直接连通、布置售票、进站厅、候车区和出站厅.主站房首层主要为地面进站旅客服务,首层中部为综合性大厅、大厅中布置售票、进站、候车等功能.首层大厅东侧为贵宾候车室、西侧为卫生间和其他服务用房.主站房东西两侧为6层办公及其他用房.其中二层为软席候车区和茶座候车区,三至六层为办公和管理用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