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依托试验路工程应用,研究振动搅拌技术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用性能的影响,并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拌和效果、摊铺效果、碾压效果、芯样效果及强度指标均明显优于普通搅拌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相较于普通搅拌工艺,振动搅拌工艺可节约水泥剂量约0.5%;相比设备费用增长以及生产效率略微降低,振动搅拌技术经济效益显著,工程推广应用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2.
介绍混凝土搅拌楼(站)建造过程中的有效管理手段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筋岑高速公路道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筋岑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工程,从道路混凝土混合料的原材料变异性控制、搅拌工艺、密实成型工艺和初期养生等方面,介绍了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技术,供类似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无砂混凝土小桩、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双向水泥搅拌桩三种软基处治新技术,并结合工程经验,总结了软基综合处治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某沿海高速公路的软土地基进行水泥搅拌桩固化试验,测试其桩体水泥土的重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水泥搅拌桩强度的影响因素,统计得到了以14 d和28 d强度预测90 d强度的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土重度比未加固前约增加1.6%~6.1%,水泥土强度随固化龄期和水泥掺量的增长而增大,随土体含水量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新型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中增加了聚合物乳液和纤维,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其内部材料结构发生了改变、配合比设计也相对复杂。本文针对新型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提出了原材料要求,并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水灰比、聚灰比(聚合物用量)、乳液种类、纤维掺量对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工作性、力学强度及弯曲韧性的影响。试验表明: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兼有沥青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的双重优点,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具有优良的抗折强度与压折比,突出的弯曲韧性,并最终确定了新型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其中聚合物乳液SD623用量为80~90kg/m~3,聚酯纤维1. 632~1. 904 kg/m~3。  相似文献   

7.
水泥搅拌桩作为一种较好的地基加固技术,在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应用广泛。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水泥搅拌桩的适用范围,设计前期准备工作、设计参数等水泥搅拌桩设计关键技术和施工成桩试验、施工参数设计等水泥搅拌桩施工关键技术,并介绍了水泥搅拌桩质量检测方法,为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水泥搅拌桩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碎石是混凝土常用粗骨料,其含泥量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水泥浆对粗骨料的裹附力。文章结合崇左至水口高速公路工程实例,从项目业主管理角度,对在线水洗系统和离线水洗系统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线水洗系统能够缩减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改善混凝土强度,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推荐将碎石水洗系统"在线"植入到混凝土拌合楼生产线中。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广西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烂板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烂板的原因,重点研究了设计上满足不烂板要求所必需的路面板块的最小厚度,并建立了力学模型进行分析推导,得出了最小板厚的计算公式。此计算公式能便利地用于检验设计。作者并就水泥混凝土板厚计算方法提出"四参数一措施"和"现有规范中关于水泥混凝土板厚计算方法有待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极易产生开裂,且缺乏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影响工程施工质量。通过振动搅拌,能增强水泥稳定碎石的均匀性,并能大幅度减少施工耗用的实际水泥剂量,有效增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备的抗裂性。文章介绍了振动搅拌技术研发历程及原理,浅析了振动搅拌技术的优势,探讨了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的实践应用,以期为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工程应用实例,针对近海软土地基处理问题,通过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法,探讨不同水泥掺量对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确定了水泥搅拌桩的最佳水泥掺量,并研究了水泥搅拌加固体承载力和沉降与水泥掺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试验验证了对于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使用"规程"法计算存在的问题,论证了仅靠水胶比-强度理论进行设计的不足,提出了以"浆集比"为控制指标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强调了对于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必须同时确定水胶比和浆集比后,再计算其它的参数及材料的用量。同时得出C4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仅采用单一胶凝材料水泥时的最佳浆集比范围为0.308~0.326;胶凝材料采用水泥、矿粉和粉煤灰时,最佳浆集比范围为0.330~0.348。引入"浆集比"作为控制指标后,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过程可以减少很多反复的修正,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以水泥搅拌桩在道路路基拓宽改造中的应用为例,介绍了水泥搅拌桩设计方案、搅拌桩水泥掺量试验及单桩承载力检测情况,计算分析了搅拌桩水泥掺量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工程变更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指出前期设计基础资料的收集及相关路基设计参数的准确性是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减少后期工程变更的重要因素。由此看出,建设项目前期实施环节的造价控制,是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过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程变更的造价控制,是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过程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正在交通工程中,无论港珠澳大桥等全球瞩目的世纪工程,还是串联起"最后一公里"的乡间小道,水泥混凝土都是必不可少且毫不起眼的建筑混合料,而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有这样一种技术,它的创新普及,或将在行业里掀起一场质量大升级的风暴。以"小技术"的突破带动"大工程"的改善——这就是振动搅拌技术。  相似文献   

15.
双向水泥搅拌桩在地基的加固和拓宽施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双向水泥搅拌桩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公路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双向水泥搅拌桩对于路基的加固拓宽效果进行分析,分别从施工现场处理、施工基础应用、双向水泥搅拌桩的测点布置、沉降数据的观测对比以及和原路基沉降量的对比等方面,来对双向水泥搅拌桩对路基的加固拓宽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水泥搅拌桩设备钻头叶片少、层次单一,搅拌成桩效果不理想。结合泉州环湾快速路石狮连接线二期工程水泥搅拌桩工程案例,将传统钻头叶片4层8片结构改进为7层14片,叶片长度由均一的25 cm调整为长短不一的(15~25)cm组合,叶片间距从单一的20 cm调整为(13~22)cm,叶片角度由均一的平面调整为个别倾斜30°,充分发挥叶片多层次组合作用,提升钻头搅拌效率,确保土体同水泥浆混合充分、均匀,有效解决了传统成桩质量均匀性、完整性欠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普遍采用"白改黑"方案,其关键技术是如何有效解决反射裂缝的形成。基于"白改黑"的改造方案,对反射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的主要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以确保加铺层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主要阐述了反射波是低应变测定混凝土桩桩身完整性的一种可靠、经济快捷的检测方法.对反射波法应用于水泥搅拌桩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实际应用与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指出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水泥搅拌桩与塑料排水板处理的软土路基过渡段间差异沉降的影响因素,文章通过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讨论填土高度、软土深度和水泥搅拌桩桩间距对软土路基过渡段差异沉降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1)采取水泥搅拌桩和塑料排水板处理的两个软土路基段之间的沉降差异较为明显,水泥搅拌桩加固区域的工后沉降明显大于塑料排水板区域;(2)随着填土高度、软土深度和水泥搅拌桩桩间距的增大,水泥搅拌桩区域和塑料排水板区域的工后沉降均逐渐增大.过渡段的差异沉降值也在逐渐增大,水泥搅拌桩是否打穿软土地层对于地基加固效果有很大影响,同时增大桩间距会减弱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混凝土强度退化机理,文章进行了水泥混凝土冻融循环室内试验,测得冻融循环试验前后混凝土弯拉强度和抗压强度;运用离散元软件进行水泥混凝土细观数值模拟试验,并分析水泥掺量、水泥强度等级、集料和胶凝材料界面刚度对混凝土弯拉强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将室内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弯拉强度明显降低,抗压强度略微减小;水泥掺量减少和水泥强度降低时,弯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均明显降低;集料和胶凝材料界面刚度减小时,弯拉强度明显降低,抗压强度略微减小,与冻融循环室内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