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上船舶在航经一些海峡、港口时不得不经过一些比较狭窄的航道。狭水道航行难道较大,易受风、流、岸壁效应、浅水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航行事故多发,严重影响海上运输业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文中通过阐述狭水道的含义,分析狭水道的航行特点,联系《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结合研究狭水道船舶碰撞事故,明确船舶在进入狭水道航行前应做的的准备,探讨狭水道航行中的导航、避险、转向方法。  相似文献   

2.
珠江航道中船舶航行与避碰专家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此文应用专家系统技术解决受限水域中的避碰智能化问题。建立了珠江航道中船舶航行与避碰知识库。知识库包括航道特征综合数据库、模型库、航行规则库和避碰规则库,并初步开发了“珠江航道中船舶航行与避碰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3.
针对受限水域船舶动态智能避碰问题,将航迹预测与改进速度障碍相结合,提出一种船舶动态智能避碰方法。建立两船相对运动模型并实时计算船舶避碰运动参数,基于三自由度船舶操纵运动数学(MMG)模型和Kalman滤波算法分别预测本船(OS)和目标船(TS)下一时刻运动状态;然后结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简称《规则》)、良好船艺、航迹预测模型、速度障碍算法和航向控制系统等分析设计船舶动态智能避碰决策模型;通过仿真试验验证动态智能避碰决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满足受限水域两船和多船复杂会遇局面下船舶智能避碰,实现动态避碰条件下的船舶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4.
DLJY型舰船操纵模拟器的视景系统,是以可高速随机检索的激光光盘为信号源,由激光光盘——专用色键——多路可控光栅——投影仪所组成,可以显示逼真的动态海天景象,可以给出舰船紧贴码头边缘机动的大视场岸景,在模拟器视景系统中另辟蹊径。其数学模型,能仿真双船日间、夜间避碰和雷达避碰,以及有风流情况下舰船抛锚和带缆——最多可达四根缆——靠离码头操作。DLJY型舰船操纵模拟器具有多功能、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正>0引言多次经人工疏浚的广州港航道,宽度为100~250 m,航道边缘及外侧的水深相差很大,时有变化。对于大型船舶,可航水域宽度受到限制,当船舶因避让或因操纵人员的疏忽而使船位偏离航道中线、过于靠近航道一侧岸壁航行时,往往发生船尾被吸向岸壁、偏离主航道,同时船首向航道中心线快速偏转且操满舵无法克服的"侧壁效应"现象。这种现象会引发船尾触碰航道岸壁,损及车舵,若发生在两船会遇时容易造成两  相似文献   

6.
多船会遇避碰决策研究—Ⅱ多船会遇避碰决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船会遇局面划分、判断的基础上,根据避碰规则,提出了在智能或自动避碰系统中,以“避碰重点船”方法进行避碰决策及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1起由于船吸及波荡效应造成的重大沉船及死亡事故中,由于两船均没有严格执行《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要求,特别是拖轮超越大船船头,是造成此次因船吸造成碰撞事故的主要原因,船舶驾驶员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注意了望和使用安全航速,特别是港作拖轮更应该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拟器的宽水域船舶碰撞危险性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海模拟器训练中,系统能对船舶危险性和训练者操纵水平自动地进行评价一直是亟等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海上避碰知识和模拟集理论,通过对宽水域多船会遇避碰行为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DMU开发的大型船舶操纵模拟系统的宽水域船舶碰撞危险性实时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9.
任玉清  姚杰 《中国航海》2004,(4):38-41,66
通过对交叉相遇局面中单拖网渔船避碰行为的实际调查,应用信息熵理论,建立了避碰行为的不确定性模型。借助对交叉相遇局面中的让路船在不同距离、不同DCPA时采取避碰行动的不确定性分析,为相应局面中的船舶避碰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防碰撞 船长要不间断地开展对驾驶员的避碰知识培训。通过对国际避碰规则和事故案例的学习,加强驾驶人员安全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自觉性。各船船长还要结合实际,指导驾驶员熟练掌握船舶操纵特性,提高在通航密集水域的航行和操纵技能,改正不良操作习惯,真正做到“早、大、宽,清”,保证船舶航行安全,避免船舶碰撞事故。  相似文献   

11.
AIS数据对两船会遇中自动避碰决策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AIS技术所提供的他船数据的性能和作用,提出了解决长期困扰自动避碰决策技术发展的两个问题(即他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问题和船舶间航行、避碰意图互相通报的问题)的办法。还提出了将AIS作为自动避碰决策系统的他船数据信息来源的设想,并分析了这种设想的可行性。介绍了在AIS数据的支持下,上述困扰自动避碰决策技术研究多年的两个问题得到解决的情况;分析了AIS数据中的新信息,例如他船状态信息(操限船、失控船、限于吃水船等)和他船避碰意图发现的新方法(实时监控他船动向)等AIS优于ARPA的数据功能对于自动避碰决策的作用,并研究了其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避碰规则》中“地效船”相关条款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和明确“地效船”与其他船舶相遇时的避让责任,并对《避碰规则》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月28日0110时,“美总阿根廷”轮在“海港A号”、“海港B号”两艘拖轮的协助下离外高桥二期码头,驶往宁波。其中“海港A号”轮带一根拖缆在其船艏,“海港B号”轮带一根拖缆在其船艉。0115时“美总阿根廷”轮在基本完成掉头和离泊后,“海港A号”轮在执行引航员的解缆命令后,拖缆绞进“美总阿根廷”轮的艏侧推器。后“海港A号”轮被迫砍断绞进侧推器内的数米缆绳,方得以脱开,“美总阿根廷”轮也不得不进行了修理。1侧推器的应用船舶(尤其大型船舶)靠离码头、通过运河、水闸、狭窄航道以及进出拥挤的港口时,皆需低速航行,致使舵效下降…  相似文献   

14.
此文给出了多船会遇定义,建立了多船会遇避碰操纵图,在研究了“驶过让清”及在避碰过程中是否可采取其它转向行动的定量判断方法前提下,给出了属于各类的定量判断方面,可为船舶智能或自动避碰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航行中使用雷达的目的是保证船舶船行安全,减少船舶碰撞事故,通过 对雷达在船舶避碰中应用特点及操纵原则的分析,着重探讨应用雷达避碰在船舶操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往使用的蚁群算法没有及时排除不正确规划路线,造成避碰数据冗余,导致路径规划效果不好,面对该问题,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多船航行紧急智能避碰决策分析方法。应用遗传算法原理,实现了船舶航行立体坐标向二维坐标的转换。以多船航行的应急智能避碰安全为约束,建立适应度函数,并引入惩罚因子,降低了个体的适应性。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设计船舶避碰流程,结合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和变异概率内容,及时排除错误规划。由仿真实例研究结果可知,该方法在对遇、交叉和追越态势下,路径规划结果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最大误差为3 km,避免了多船航行碰撞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7.
海上避碰行为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上避碰行为的统计研究是改善和提高广大海员的避碰技术和探求修改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通过向广大海员散发“海上避碰实况调查表”取得了202次避碰实况数据。我们采用:①采取避碰行动时两船距离(D);②采取避碰行动时目标船会遇最近距(CPA);③转向避碰行动的幅度(△C);和④两船实际通过距离(d)这四个表征量对各避碰行动作了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与学者推荐的数据作了比较和分析。互见中让路船采取行动的上述四个表征量的均值,分别为D=3.5海里,CPA=0.53海里,△C=18°,d=124海里;而能见度不良时D=3.8海里,CPA=0.47海里,△C=29°,d=1.32海里。从统计分布看,多数海员采用的四个表征量的数值比学者建议的数值小,互见中夜间的CPA均值只有白天的一半,大洋中CPA比沿海的小得多,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少数海员的避碰行动,没有遵循避碰规则关于避碰行动应“早”、“大”、“宽”的规定,甚至在对遇情况下采取左转避让,这存在潜在的碰撞危险,值得警惕和改善。这一统计研究工作将继续进行,以便在有更多更充分的数据基础上,弄清和掌握海员避碰行为的规律性,为避碰数学模型提供人的行为方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制动机动是船舶操纵运动中一个比较复杂而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舰船驾驶员必须充分掌握舰船的制动机动性能。但是,由于单螺旋桨舰船制动机动过程中的偏向力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论述,目前还不能完善地定性、定量分析单桨船制动机动中的复杂的偏转现象。本文在总结船模和实船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给出单桨船倒车偏向力的一般规律和水动力学解释,并给出几类单桨船制动机动偏向力的估算方法,有助于舰船驾驶员充分、快速地掌握本船的制动机动性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已获得游艇驾驶证书的非职业船员操纵技能的缺陷,提出了强化技能训练的要点。认为掌握黄浦江水文及通航知识,根据黄浦江上游艇操纵特性强化车舵协调、侧推器使用、靠离泊位,以及游艇行驶中的操纵避碰训练是提高游艇驾驶员操纵技能有效方法。应用了较具权威船舶交通流测量统计数据,对于了解日均船舶流量有积极意义。设计了特殊航段驾证考核...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成功的避碰取决于相关避碰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此文阐述了船舶动态信息中碰撞点的分析方法和确定原理,论述了船舶碰撞点与碰决策的关系及其在避让行动中的作用,并确定了相应的“量化”值,其结论既可用于“智能避碰”,亦可在“经典避碰”中被广大驾驶员加以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