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全并联AT供电方式的接触网进行理论分析,按照实际运营中可能发生的接触网故障类型开展短路试验,收集牵引供电系统试验数据,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比较来研判牵引供电系统的保护装置配置及故障测距参数选取的合理性,探索提高牵引供电系统保护可靠性及故障测距精度的途径,为牵引供电系统运行安全及接触网故障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高速铁路AT供电系统故障测距装置定值的准确性,须对新建接触网线路进行短路试验,由于短路试验实施成本高、难度系数大,破坏性和危险性都很高,一般只在一个供电臂内进行,其他供电臂测距定值参考短路试验值,因此存在精度不高且无法校验的问题;已开通运行的高速铁路全并联AT供电系统陆续引入上下行电流比、横联电流比等故障测距方法,测距方法定值整定及校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通过运行列车登乘视频定位列车位置,专用故障测距装置同步采集牵引所、分区所、AT所有关电流数据,经过分析、计算、校准故障测距定值,最终实现对故障测距精度的优化,并在某高速铁路线路上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接触网短路试验是牵引供电系统联调联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吸上电流比原理,在AT供电方式下,用“DaqShortCircuit"进行短路试验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分析接触网故障点标定装置的正确程度,进而对其相关参数进行修正,提高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4.
准确的测量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线路故障点的位置,不仅对牵引供电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铁路运输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行波传输理论以及行波测距的特点,研究一种A/C/D/E多型行波复用式测量接触网故障的测距方法,并结合小波分析、求导算法、改进型求导算法、模极大值法等综合分析不同方式的行波法测距结果,实现对故障行波与干扰行波的准确识别,提高了接触网线路发生故障时的精确定位。经模拟试验、现场测试、实时在线运行,通过故障行波测距装置对实际故障点的定位情况及波形分析,验证了该技术在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故障测距定位的实际使用效果。且不受接触网短路型式的影响,定位准确,精度能够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接触网短路电流试验方案,描述了试验过程,并通过波形分析得出短路试验测试结论,即牵引所、AT所、分区所继电保护装置能够正确发挥保护功能,但T线短路测距有较大误差,提出了修正故测装置误差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直流牵引供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提出一种使用双端数据的故障测距算法。利用等效圆柱法求得牵引网各导体的暂态内阻抗,与外阻抗求和后作为各导体的阻抗。24脉波整流机组在短路初始阶段其等效内阻抗为恒定值,将整流机组视为电压源串联恒定电阻、电感的线性电路。利用叠加定理将故障网络分解为故障前网络和纯故障网络,以消除负荷电流对故障电流分量的影响,并对纯故障网络进行等效变换。使用双端数据对纯故障网络列写故障回路方程,其中电流的一阶导数用数值方法求出。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超定矩阵方程的最优解,得到故障点的位置。PSCAD仿真结果及模拟试验表明,该算法测距精度高,最大误差约为3%,且不受过渡电阻、线路参数及数据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牵引变电所管辖的供电臂接触网故障测距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复线直接供电运行方式下,牵引变电所馈线保护装置基于电抗法原理的接触网故障测距存在误差大的问题.研究改进馈线保护装置硬件和故障测距方法,并通过短路试验证明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列举牵引供电系统AT供电方式上下行电流比原理和直供方式电抗逼近法原理的接触网故障测距实际案例,对各种故障情况下故障点标定装置故障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故障报告数据的特点和规律,并分析故障测距误差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掌握各种供电方式下故障测距方式原理和计算方法,采取可行的方法降低故障测距误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接触网故障查找,压缩故障延时。  相似文献   

9.
《机车电传动》2021,(4):131-137
传统的铁路牵引供电线路故障定位系统大多基于阻抗计算原理,受线路参数影响较大,采用行波测距原理可避免这一问题。因此,基于非接触式行波定位原理设计了一套牵引供电线路故障定位系统。该系统采用非接触式电场传感器,通过测量接触网下方的电场反推接触网故障电压,具有频带宽、非接触式测量和安装维护方便的优点;采用基于模极大值的小波方法对故障波形进行分析,实现牵引网的故障定位,此外还分析了小波函数和分解层数对故障定位精度的影响。以朔黄铁路朔西线供电线路短路试验为例,通过非接触式故障定位系统测量得到的试验波形,按牵引接触网的电气工况计算暂态行波波速,最终得到测量误差在500 m以内,验证了非接触式故障定位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含有较长供电线的牵引网现有故障测距方法精度不高问题,通过对复线电气化铁路牵引网等效模型进行计算,在传统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法基础上引入供电线与接触网等效阻抗比这一参数,提出了修正后上下行电流比测距法和修正后分段线性电抗测距法,有效解决了复线电气化铁路直供牵引网的精确故障测距问题,修正后的分段线性电抗法为复线牵引网电抗值...  相似文献   

11.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短路试验是验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各设备在系统现场短路时动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以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现场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短路试验为例,介绍短路试验的前提条件、试验程序和试验方法。试验前,人为设定一个短路点,检查断路器等保护元器件是否正常,连接好数据采集系统以采集短路时的电流、电压等波形,用Matlab软件搭建短路时的电路模型,对预期短路电流进行仿真计算;试验后,对短路试验的实际数据与仿真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开关保护动作正常可靠,并计算出实际的分断电流大小为8.15 k A,为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短路试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长昆高速铁路邓家山变电所至廖家田分区所供电区间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接线方式、系统参数进行等效计算,利用PSCAD/EMTDC元件库元件搭建模型,设置相关参数,搭建全并联AT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以实现对变电所及牵引网各种短路故障的仿真计算。以实际短路试验为例进行仿真,仿真计算数据与实测数据比对结果表明,基于PSCAD/EMTDC建立的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实际供电系统不同故障情况下短路电流的大小及短路电流的分布情况。利用该仿真计算结果,根据"横联线电流比"故障测距法进行故障定位计算。结果表明:数据满足故障测距要求,该模型能够为今后深入研究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故障及保护设备的运行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高铁接触网短路试验测试的主要内容及分析方法,对故障测距装置的误差进行分类分析,指导现场调试、提高精度.对异常试验结果深入分析,进而排查故障、对系统进行改进完善等,实现短路试验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直供方式接触网的。故障测距装置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分析了既有测距装置因忽略电气结构差异和平行线路之间互感影响而存在较大测距误差的弊端,提出了将接触网按线路长度平均分成三段进行参数修正,以及针对接触网不同的运作方式改进故障测距计算模型的方法,经实践证明有效提高了牵引供电接触网故障测距装置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5.
牵引供电系统作为列车的动力来源,其稳定性至关重要。随着接触网结构越来越复杂,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测距难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从传统故障测距原理出发,引入行波法故障测距,对比行波法与传统阻抗法,行波法故障测距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稳定的测距精度,是未来接触网故障测距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牵引网分段供电技术基础上,提出基于双端电气量的高速铁路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法。采用广义对称分量法,通过建立牵引网复合序网模型,分析短路阻抗特性,绘制出AT牵引网测量阻抗特性曲线,给出故障测距算法与实现流程。仿真结果表明,与既有方案相比,该测距方法有效且测距精度高,为现有高速铁路牵引网故障测距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线路短路故障测距定位难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阻抗测距方法.该方法在传统线路两端电流关系基础上考虑了两端电压高低的影响,通过理论推导和建立仿真模型进行分析;在系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相系统电源短路容量和主变压器容量对短路故障阻抗测距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测距方法相比传统阻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一起车辆段内的接触网短路故障,故障造成2个有列车升弓作业的相邻供电分区跳闸.详细分析了故障发生时的工况与故障特征,通过构建等效电路模型,从整流电源、接触网、牵引电路3个方面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短路过程中电压电流的变化机理及相邻供电分区跳闸的原因,总结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短路故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针对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的3种短路故障,结合当量等值电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各种不同故障下的电流分布情况。通过对电流分布分析,提出了适合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的故障测距方法,并给出了3种情况下的线路测量阻抗。  相似文献   

20.
深圳地铁牵引供电系统抗短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富 《机车电传动》2007,(1):42-45,67
主要介绍了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牵引供电系统保护配置及配合关系.通过对深圳地铁直流牵引系统接触网短路试验方法的阐述及最终数据的分析,表明短路计算整定值和设备选择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