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地铁设备接地的要求,论述地铁车站接地形式的选择和接地敷设方案的设计。在一般情况下,采用以车站主体结构钢筋为自然接地体的设计方案;在自然接地体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设置外引人工综合接地装置、利用围护桩结构钢筋、换土、降阻剂的辅助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结合郑州市第一座独柱高架地铁车站工程实例,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多遇地震下墩柱混凝土压应力、钢筋压应力、钢筋拉应力、墩柱稳定性应力进行分析,对罕遇地震下墩柱弯矩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抗震要求下,对结构强度,结构变形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独柱高架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是安全,可靠,能够达到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铁暗挖车站二次结构施工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铁暗挖车站二次结构因为后续涉及专业众多,施工条件有限,很多施工措施不能按地面房建施工的思维考虑.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工程实例,介绍二次结构施工的植筋、砌体、圈梁及构造柱施工等关键施工技术和注意事项.在前期主体结构施工时,由于二次结构构造柱和圈梁部位的钢筋不易预留或不易把位置预留对,所以在后期施工时,需采取化学植筋的方法将钢筋锚入结构底板、侧墙和顶板.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接地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地铁接地设计通常采用外引接地极、绝缘引入、设置专用接地网的现状,参考国外地铁接地的设置形式,分析地铁接地网与结构钢筋不能做到真正绝缘的原因.实践证明,采用不大于1Ω的接地电阻完全能够满足地铁对接地的要求.结合实际,说明在地铁接地设计中可以用车站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合理地确定接地电阻的大小,对于降低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车站主体结构钢筋与地网的连接方式是城市轨道交通接地系统及杂散电流防护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直接影响人身、设备安全及杂散电流分布。分析了结构钢筋是否接地对人身安全的影响,仿真计算分析了结构钢筋接地以及对杂散电流防护的影响。结果表明,主体结构钢筋与地网连接可有效保证车站人身及设备安全,并不会额外增加轨道对排流网和结构钢筋的泄漏电流。  相似文献   

6.
地铁迷流以钢筋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晓军  高波 《铁道学报》1999,21(5):99-105
依据地铁迷流对地下埋设的金属管线和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中钢筋发生阳极氧化的电化学腐蚀机理,模拟最钢筋混凝土试件处于水和土壤中的两种腐蚀介质,并就混凝土中的钢筋在不同外电压时发生的腐蚀进行了试验,同时测定了当混凝土试件处于这两种腐蚀介质时,其中钢筋发生电化学腐蚀的的电化学当量和腐蚀速率。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钢筋的电化学当量和腐蚀速率受其氘在腐蚀环境介质的影响,其在自然腐蚀状态下的电化学当量不适用于计  相似文献   

7.
林蓼 《都市快轨交通》2006,19(4):69--71,83
分析地铁车站混凝土结构与其他结构的不同特点,初步提出地铁车站混凝土结构地下水腐蚀防治设计、施工的措施,主要有:增加混凝土密实性、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增加结构外表面涂层或外包防水层、增加结构内表面涂层、加强钢筋保护、强化施工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8.
从钢筋腐蚀寿命的角度出发说明不锈钢钢筋应用于地铁混凝土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利用现有的8根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试验数据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同样也适用于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梁,且计算偏于安全,同时还给出不锈钢钢筋与普通钢筋的对换表,方便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比较分析纵向受拉钢筋在不同应力比下不锈钢筋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裂缝宽度,得出在钢筋应力水平小于0.6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裂缝计算;针对地铁顶纵梁设计的耐腐蚀和造价两个方面提出不锈钢钢筋与普通钢筋混合使用的经济型构造措施,同时给出不锈钢钢筋建议使用的地下环境标准,为不锈钢钢筋混凝土在地铁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在建设及使用中会产生渗漏水,造成车站积水、混凝土溶蚀、钢筋骨架锈蚀等,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文章就常见地铁车站的典型渗漏水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并对渗漏水预防提出设计、施工工艺及质量等方面的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铁车站的防雷接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防雷电保护和接地保护在地铁车站中的实际运用,为乘客及工作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环境.研究结果:高架车站主体钢筋和人工接地网可靠的联结以及电涌保护器的运用为地铁车站供电系统设备提供了良好的过压保护和泄流途径.等电位联结、自然接地体、人工接地网、浪涌保护器合理的结合,为地铁车站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防雷接地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地下水位对地铁车站主体结构的影响,利用ANSYS数值模拟计算在基本荷载组合情况下,不同地下水位的地铁车站主体结构的最大内力值和偏心距。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的地下水位情况下顶板、中板、底板以及侧墙的轴力和弯矩变化小,但是中板的偏心距在地下水位距地表10 m,在顶板以下6 m时,有一个最大峰值。虽然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铁车站主体结构的影响小,但是仍需对底层中柱底部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12.
结合西安地铁2号线的地裂缝特性、线路条件及轨道技术要求,通过方案比选,确定在地裂缝影响区域内的道岔区采用碎石道床并配置预应力混凝土岔枕的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与传统计算方法对照进行岔枕的结构分析,针对地铁荷载、轨道结构高度及岔区设置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岔枕的外形尺寸及钢筋配置。这一轨道结构已在西安地铁2号线成功运营使用超过1年,在国内地铁碎石道床道岔地段开始取代传统木岔枕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地铁用连块式轨枕同时具有混凝土短枕和预应力混凝土长枕的优点。钢筋桁架是连块式轨枕在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施工中可能会存在钢筋桁架变形失效的问题。为确保地铁用连块式轨枕的耗损率在施工中处于较低水平,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连块式轨枕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受力情况进行结构检算,并通过试制试验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连块式轨枕在最不利起吊方式及轨排组装后工人踩踏在钢筋桁架上时的变形很小、应力水平较低,桁架钢筋的变形及应力均处于材料的线弹性范围内;连块式轨枕的设计可以满足施工需求,在施工过程中其耗损率能保持在较低水平,可以在地铁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个与目前习惯做法不同的接地方案,其理论根据是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实践根据是现场实验、测试结果。明确提出利用地下结构钢筋作为自然接地体,它的接地电阻在0.5Ω以下,完全符合电气设备接地要求;地下结构钢筋是一个等电位法拉第笼,是地铁这个电磁环境中一切设备的地。  相似文献   

15.
地铁主体结构变形监测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多个城市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调查,分析地铁工程在建设及运营期间主体结构变形的原因和特点,总结其变形规律,预测变形发展趋势,找出变形的突出部位和监测要点,为地铁的运营监测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希望借此能引起地铁运营管理者对主体结构变形监测的重视。 研究结论:城轨交通工程在运营期间,主体结构普遍存在变形的问题,有必要对主体结构变形进行监测,动态掌握结构变形情况。选择代表性部位进行沉降、水平位移、收敛等变形监测,对变形较大的地段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确保运营安全,对保障安全运营是非常必要的,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与环境的协调是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介绍广州地铁三号线采用的新型减振Vanguard扣件系统短轨枕轨道的减振降噪原理、结构性能和施工技术,包括组装轨排、铺设道床底层钢筋、铺设轨排、浇筑支墩混凝土、铺设上层钢筋、浇筑道床混凝土。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车站主体的安全与稳定,需要了解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车站主体结构的力学规律。以深圳地铁装配式车站13号线市中医院站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对附属结构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车站主体的内力和变形进行分析。计算表明:①附属结构基坑开挖导致主体结构整体有向附属开挖一侧变形的趋势,结构内力出现重分布,附属结构施工开挖过程中主体拱顶弯矩最大增幅在开挖1阶段;②在附属结构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主体顶板上方设置临时支撑、主体拱顶对拉连接、加强支护刚度等措施对装配式车站主体的内力及变形进行控制,其中主体顶板上方设置临时支撑措施的效果显著。结合设计措施的计算及实施情况对控制措施的设计应用进行研究,为装配式地铁车站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地铁杨浦线黄兴路车站围护结构、主体结构的各部位防水处理的技术要求进行相应的阐述和分析,全面系统地介绍地铁黄兴路站防水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防雷接地与杂散电流防护之间存在的矛盾,结合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CJJ 49-92《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及目前地铁接地应用现状,对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利用结构接地的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介绍了适合于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的主体结构接地方案,并对地铁全面采用结构接地的方案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上海地铁一、二号线和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地下车站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设计和施工实践,提出为了取得地下车站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设计的良好效果,应在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之间设置“滑动层”,以控制主体结构混凝土培体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