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艇业》2008,(4):21-21
在不久前的加拿大大奖赛上,汉密尔顿在维修站中撞上了莱科宁的车;而上周六,他又撞了回,不过这次是在水上:当时他正在英国国内和奥运帆船比赛金牌得主本·安斯利搭档参加一场摩根银行资产管理杯帆船赛,但在航行中失控与另一艘参赛船只相撞。结果,汉密尔顿和安斯利的船被取消资格,那位倒霉对手的桅杆则被撞断。  相似文献   

2.
在极地航行船舶开展科考活动和航运过程中,所处寒冷多雾的环境极易造成桅杆积冰,影响航行安全。利用Fluent和Fensap-ice对桅杆进行积冰预报,研究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积冰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风速从2 m/s增加至10 m/s,桅杆积冰量从0.10 g增加至3.66 g;随着液态水含量的增加,桅杆积冰量从1.11 g增加到5.55 g,并且呈线性增加。但液态水含量不会改变桅杆表面的水滴收集系数,随着平均水滴直径的增加,桅杆表面的积冰量随之增加。本文研究对提高极地航行船舶的航行安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所设计的一种封闭式射频集成桅杆,首先测试桅杆内部两个天线一发一收状态下接收天线射频端口的信号电平,从而判断是否会受到发射天线的电磁干扰。与传统的单纯观察设备的后端显示部分来进行干扰判断不同,射频信号测试与电子设备的后端信号处理能力无关,通过定量评估耦合能量的大小,进而可以总结通用的封闭桅杆的电磁干扰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封闭桅杆内同层、同面且上下布置的两副板阵天线间存在谐波干扰现象。然后,通过对天线特性、复合带通滤波层板特性、测试数据和桅杆内的电磁干扰路径进行大量、详细的理论分析来判断干扰来源。最终发现,电磁干扰很大程度上是由封闭桅杆内部发射天线的谐波通过天线边缘单元的直接辐射及内壁反射从而耦合到接收天线所造成,这是由于桅杆的封闭特性导致天线发射的带外能量无法射出,从而造成内部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最后,针对此现象提出电磁干扰的一些控制措施,例如天线间敷设吸波材料、天线分层布置等。  相似文献   

4.
潜艇桅杆一直是各国海军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随着先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复合材料技术的进步,新研制的各种材质桅杆、天线不断涌现,非穿透式桅杆就是其中之一。重点介绍非穿透式桅杆及复合材料在制作桅杆中的优点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唐乾 《航海》2006,(6):32-33
“银海”是一种很不寻常的自然现象,已在世界各地的水手中流传了数百年,但是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所谓“银海”,指的是宽阔的洋面上突然间从地平线的这一端到另一端,变幻出持续的清一色的银白色光辉,持续时间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一、神奇现象自17世纪以来,“银海”现象更多地是存在于海洋时代的民间传说之中,而在此前的数百年间,在一些船只的航海日志上,时有关于“银海”的记载。水手们描述在“银海”航行的情景时,有说如穿行在广阔的雪原上,有说如滑行在雪白的云团之上。尽管水手们的描述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一切都发…  相似文献   

6.
陈雨来 《中国水运》2014,(11):11-12
美式围网渔船在渔捞作业时,主、辅吊杆受到了力最终传递到桅杆上,桅杆和船体支撑结构受到较大的载荷,受稳性影响,桅杆构件不能过大,考虑桅杆和船体支撑结构的局部强度对安全影响较大.文中采用有限元软件MSC.Patran/MSC.Nastran对桅杆和船体支撑结构的局部强度进行直接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许用应力值进行比较,证明构件强度满足使用要求,此方法适用于围网渔船桅杆和船体支撑结构的局部强度的校核.  相似文献   

7.
《航海》1994,(5)
潜艇非壳体穿透光电桅杆实际上是一个大型光电系统。除包括探测头外,还包括双级伸缩桅杆及显控台。探测头装在双级伸缩桅杆顶部,在驱动系统带动下,可绕方位旋转。双级桅杆完全装在潜艇指挥台围壳内。除其液压和电气连接线以及信号传输线可在静态密封情况下穿过耐压壳体连接到显控台外,桅杆本身不穿过耐压壳体。这与一般潜望镜管必须穿过耐压壳体的情况完全不同。双级桅杆在液压系统作用下带动探测头一并升降。显控台的作用是对各传感器给出的信息进行综合数据处理,并在操纵手控制下,显示在指挥舱内各种电视屏幕上。操纵手通过显控台对桅杆的伸缩、回转等进行遥控。  相似文献   

8.
动力吸振器抑制桅杆振动的理论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连续弹性结构和离散动力吸振器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其理论分析一直是难点。多支承杆加动力吸振器是桅杆结构中较复杂的形式之一,理论分析十分困难。本文用弯曲波法导多支承(简支)悬臂梁结构加与不加动力吸振器的普遍表达式。以某型潜艇潜望镜为例,理论分析了加动力吸振器对动态响应的控制效果。在动力吸振器各参数优化设置条件下,桅杆末端的位移响应幅幅降低到原来的1.17%,而附加重量仅4kg。  相似文献   

9.
本系列论文主要阐述了从潜望镜到光电桅杆发展的原因和趋势,提出了我们的看法,为发展我国的光电桅杆“呜锣开道”。其中(1)阐述了从传统潜望镜到光电桅杆发展的原因、光电桅杆的优势、国外光电桅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2)从现代潜艇与反潜战的角度剖析了对光电桅杆的需求;(Ⅲ)进一步阐述了光电桅杆的发展与几个认识问题的辨证关系,以期进一步说明发展研制光电桅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通过试验研究探索金属桅杆遭受雷击时内部线缆的耦合响应特性问题。[方法]搭建桅杆内部线缆系统雷电感应耦合试验平台,测量同轴线缆、两芯单屏蔽线缆及多芯双屏蔽线缆在4种端接负载特性(芯线两端均开路、芯线近地端接负载、芯线远地端接负载以及芯线两端接负载)下受模拟雷电流干扰产生的感应电压,并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分析感应电压与屏蔽效果受负载特性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结果表明,4种端接负载情况下,3种线缆的感应电压均在芯线远地端接负载的情况下达到最大值;当芯线近地端接负载时,感应电压的主要频段大于雷电流,而在其他负载特性下两者相近;内屏蔽层接地能够降低感应电压峰值,但不影响频率响应的主要频段,芯线两端开路或远地端接负载时电压峰值的削弱最明显,分别降为内屏蔽层未接地时的59.3%和77.2%;3种线缆的感应电压峰值有较大差异,而上升时间和半峰值时间无明显区别。[结论]研究成果揭示了雷击舰船金属桅杆时端接负载特性对线缆耦合感应电压的影响规律,也为后续开展耦合效应计算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舰船桅杆在外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基础激励对其雷达等设备造成转角振动的问题,设计一种复合式的半主动的桅杆振动控制系统。根据航行中舰船的桅杆振动特性,采用基于磁流(MR)变阻尼器和并联机构的复合式半主动减振控制装置。针对复合控制器具有较高的非线性的特性,采用模糊控制的非线性映射功能,建立半主动控制系统。同时,基于Ansys平台,使用APDL对设计的复合式半主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计算。选取某型舰船桅杆振动为研究对象,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桅杆振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舰船隐身技术逐步发展到指标分配阶段,桅杆作为全舰雷达散射截面的重要焦点已逐渐受到高度重视,研究人员已把桅杆作为独立部件进行研究。通过应用RCS分析软件,全面分析了隐身桅杆RCS测量过程中角度、频率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了隐身桅杆角度间隔、目标电尺寸和RCS平均值相对误差三者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与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给出了隐身桅杆RCS测量频率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运》2010,(1):45-45
在一望无垠的海上航行,一边欣赏蔚蓝的大海和天空连成一线的优美景色,一边呼吸着自然的海风,时不时的还有洁白的海鸥优美地舞上一曲。一切都美得像画一样。可是,天公不会一直作美,海上恶劣的飓风,狂暴的大雨,震耳欲聋的惊雷和晚上漆黑的天空让一切如噩梦一样,如果没有先进的通信设备,船只很可能在恶劣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桅杆作为重要的雷达波散射源,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舰船的隐身性。在舰船设计初期,如何评估和改进桅杆的隐身性显得十分重要。以一个典型的封闭式桅杆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估参数对隐身性计算结果的影响,得到该桅杆的主要反射机制,识别出桅杆大部分RCS峰值是由单次反射引起,并给出桅杆外形隐身调整建议。结果显示,若发生横摇,附属平台和桅杆主体结构产生的二面角效应会增强,所得结论可为初步设计阶段舰船桅杆的隐身性评估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船舶在航行、系泊或执行特殊作业时,雷达桅的高度会对船舶造成影响,限制船舶的行动。可倒式雷达桅杆装置可在船舶需要穿越狭小空间和执行特殊作业等情况下将桅杆放倒,在正常航行时将桅杆竖立固定,极大提升船舶在各种复杂环境和作业工况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铝质桁架桅设计是P艇设计中一大技术难关,难就难在这种材料这种结构形式的桅杆在国内艇上尚属首次采用。难就难在要在百余吨的艇上设置7.7m高桅杆承受430kg重的设备,如何解决,文中给出了圆满的回答,并为轻型桅杆设计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7.
1983年9月16日下午,乌云满天,大雨倾盆,雷电交加。锚泊在温州龙湾锚地的一艘木壳船突然遭到雷击。只见驾驶室一片亮光,雷声大作,雷电由桅杆而下,沿右舷锚灯开关直达机舱。锚灯开关被击坏,机舱油管炸裂,电路全部被损,守候在驾驶室的五名船员耳聋达三小时之久。幸而他们距雷击处仅2~3米,但无一人受害。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为了获取更多更丰富的地球资源,需要开辟更多的安全航线,通往世界各个海域。但由于海洋上绝大部分海域并非位于船只经常行走的航道。因此,使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监察到这些海洋地区的风云变幻。因而每年在海上因遭遇到恶劣的天气,不幸沉没的船只为数不少。根据有关方面的分析研究,若能利用太空卫星技术进行监察,将海洋上突然变幻的情况及早通知在航行中的船只,使他们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则其中三分之二的船只,便不致遭逢不幸。海难事件必然可以大大地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为了避免江河湖面上来往船只可能造成对桥墩的撞击,设计了一种基于知识的桥墩防撞智能化的系统.在桥墩设防区域的江河湖面上设置一定的监视区,一旦来往船只进入设防区域,系统能给出相应的警示报警和处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海洋贸易的快速增长,各种用途的船舶航行在广阔的海洋上,船舶的分工用途也越来越复杂,在船舶的航行安全领域,往往需要人工对水面的船只进行不间断的监测,这大大增加了航运成本。为了有效提高船舶的航行安全,改善航道的使用效率,本文提出了基于背景纹理检测的船只目标检测算法,通过传感器设备,计算机能够自动将背景和目标船只进行分离,然后结合噪声优化算法,有效提高了船只的检测效率。尤其在复杂的背景环境中,舰船目标的检测也变得更加容易。文末对该算法的保真度和杂散检测能力进行仿真,并通过分析仿真曲线,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提高模型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