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准轨距200km/h铁路60kg/m钢轨可动心轨辙叉单开道岔,成功地取消了长心轨(CH60AT)的转换凸缘,解决了困扰工务、电务等部门多年的4mm不锁闭问题;将力学分析引入道岔分析,实现了整组道岔刚度均匀化。重点介绍该道岔的设计理念和一些主要结构特点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道岔在摩擦处采用人工注油,存在维修“天窗”短、在线路上作业难、任务重等问题,研发了远程操控式道岔自动注油系统。通过在道岔附近设置注油分机,从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或道岔缺口监测系统获得道岔正/反位信息,实现道岔精准注油;采用电力载波传输技术,使用一对芯线进行数据及电源混合传输,实现室内外指令和信息传递,从而达到远程操控道岔进行自动注油的目的。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以及实现的功能,可为道岔日常维护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秦沈客运专线18号和38号可动心轨辙叉单开道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铁路既有线道岔概况,以及日本、德国和法国高速铁路道岔发展的概况;阐述了秦沈客运专线18号和38号道岔的设计原则,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主要结构特征以及相关试验的情况,并总结了秦沈客运专线道岔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提出了我国今后道岔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用广义变分原理分析38号无缝道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轨枕视为弹性地基上的有限长梁,用基于弹性理论的郭氏法对轨枕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扣件阻力和轨枕变形曲线的关系;通过假设钢轨纵向位移函数,计算了无缝道岔结构各部分的能量;利用广义变分原理建立了结构的非线性平衡方程组,用最速下降法求解该方程组,得出38号无缝道岔钢轨纵向力及位移等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道岔钢轨压型段超声波探伤试验,确定了钢轨压型段超声波探伤的检验方法、检验部位、验收要求等;将试验结果应用到道岔的制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完善了TB/T412-2004《标准轨距铁路道岔技术条件》中对道岔钢轨压型段无损探伤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周文 《铁道建筑》2021,(5):120-123
针对中速磁浮道岔容易出现车辆道岔共振的问题,分析了共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160 km/h中速磁浮道岔减振设计方案:通过提高角平分装置竖向刚度来提高道岔结构刚度均匀化程度;设置台车限位结构,消除道岔梁支撑铰座滑块与支撑座间的间隙及锁定装置导向轮与基座间的间隙,以增加道岔梁约束和阻力;调整道岔梁的截面形式和支撑数量,以改变...  相似文献   

7.
温度梯度作用下板式无砟道岔岔区板力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限单元方法,建立了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温度力的计算模型,结合热分析及结构分析,对道岔板进行温度梯度荷载作用下的翘曲分析,并对底座板弹性模量、底座板厚度、道岔板厚度、道岔板宽度的变化对道岔板纵向应力和位移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的温度力和位移受底座板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较大,道岔板厚度对结构受...  相似文献   

8.
哈大线沈哈段道岔区桥梁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涛 《科技交流》2007,37(4):30-39
无缝道岔桥梁设计除要考虑渡线道岔设置及咽喉区道岔设置对桥梁孔跨布置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其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道岔区桥梁设计技术要求,并通过对桥梁结构进行受力及变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沈哈客运专线道岔区采用的连续梁结构,能较好适应无缝道岔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刚柔多体混合建模理论,建立道岔区车辆和钢轨动态空间仿真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道岔区尖轨和心轨部位轨道的几何不平顺,考虑了由于道岔区钢轨断面分布不均匀、道岔结构特征产生的结构不均匀以及轨枕长度的变化、轨下基础弹性分布等参数变化引起的轨道竖向刚度不均匀,研究了这种轨道竖向刚度不均匀和几何不平顺对列车不同速度下的轨道结构系统动态刚度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速度下对列车通过道岔时车辆的振动响应、轮轨作用力和道岔区轨道结构各部分振动的影响,并分析竖向刚度不均匀对列车运行通过道岔区平稳性变化的影响规律,为研究道岔区轨道结构刚度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悬挂式单轨作为一种中低运量交通制式,在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及景区观光线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总结国外悬挂式单轨交通应用的基础上,对悬挂式单轨道岔结构类型、结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悬挂式单轨道岔结构选型建议;结合悬挂式单轨交通特点,提出悬挂式单轨道岔结构系统设计建议。研究结论:(1)悬挂式单轨道岔可采用可动心辙叉道岔,道岔侧股采用单圆曲线线型;(2)悬挂式单轨道岔结构设计应系统考虑道岔线型、道岔梁结构设计、道岔转辙系统设计、道岔梁支座及供电轨等接口设计、运营维护设计等因素;(3)为了提高维修维护效率、减小维修维护工作量,降低后期运营风险,建议设置道岔运维监测系统;(4)该研究成果可为悬挂式单轨道岔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导致车辆在驼峰下小号码脱轨的主要原因是曲线间缺少夹直线,难以保证车辆转向架下2轮对在垂直状态下平稳进入道岔;而增加夹直线,工程费用和用地范围将大大增加。采用改进道岔结构,增设防护轨的方法,不仅有效解决了车辆在驼峰下脱轨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道岔尖轨磨耗的成本支出。通过仿真计算分析,该措施不仅在实践中完全有效,并且有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提速列车与道岔的垂向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通过建立道岔垂向不平顺激扰模型,进行了机车车辆与道岔垂向动态相互作用的仿真研究。针对我国铁路提速实际,详细分析了提速客车及提速货车对道岔的动力影响;并具体分析比较了60kg/m钢轨12号提速道贫固定型辙叉和可动心轨辙叉的动力性能;此外还讨论了道岔磨耗对轮/岔相互作用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速道岔垂直磨耗维修标准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3.
综合桥上无缝线路和无缝道岔的技术特点,桥上铺设无缝道岔对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速铁路咽喉区和渡线道岔区特点,确定无砟轨道无缝道岔对桥梁结构变形及梁缝位置的要求,提出道岔区桥梁设计原则与技术要求,以及典型道岔区桥梁布置以及结构形式。高速铁路道岔区桥梁设计以道岔与桥梁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轨道作用力的影响,通过车-岔-桥耦合动力响应分析,确保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  相似文献   

14.
从道岔安装、道岔转换、道岔解锁、列车通过道岔和道岔缺口变化等方面分析多机牵引提速道岔的运用特性;针对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执行技术标准,加强工电联合整治,强化维护管理,通过采用新方法和新措施保证提速道岔的维护质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ZYJ7液压道岔使用的客观环境和道岔本身结构,阐述了道岔卡阻七个方面原因和对策措施,并对目前液压道岔结构性缺陷和安装工艺提出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道岔的基本结构及研制道岔捣固机的基本依据进行了介绍;根据道岔捣固机的工作特点对道岔捣固机的作业方式、有效能量传递、振动器的选定及作业定位进行了优化设计论证。  相似文献   

17.
提高ZYJ7外锁闭提速道岔质量的分析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ZYJ7液压道岔使用的客观环境和道岔本身结构,阐述了道岔卡阻七个方面原因和对策措施,并对目前液压道岔结构性缺陷和安装工艺提出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南站管内正线高速遭岔20组,其中18号道岔18组,42号道岔2组(秦淮河线路所),由新铁德奥道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NTr)设计制造.道岔基础采用轨道板,桥上铺设时,轨道板下充填水泥乳化沥青砂浆;路基上铺设时,轨道板下充填自密实混凝土.CNTr高速道岔具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转辙器的轨距加宽(即FAKOP线型)、心轨、尖轨部位的藏尖设计、下拉装置、翼轨抬高等带来精调施工上的困难.结合联调联试期间道岔精调施工情况,简要介绍CNTr高速道岔的精调施工方法、机械配置及人员组织情况.  相似文献   

19.
毛俊杰 《中国铁路》1997,(12):16-20
阐述了我国铁路运输列车速度、,密度和载重的不断提高,轨道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使道岔转装置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锁闭和外锁闭两种锁闭方式中,外锁闭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不可挤型和可挤型转机并举发展,各扬其长;对我国开发新一代道岔转换设备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亮 《铁道建筑》2023,(2):27-31
为了更好地指导道岔大修更换,提出一种整组道岔健康状态评估方法。根据道岔结构特征和使用特性确定了整组道岔健康状态评估的9个当前状态项点,包括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动态平顺性、轨件磨耗、轨件伤损、扣件性能、尖轨降低值、工电接口、岔枕状态、道床状态,并考虑道岔轨件更换、道床捣固等维修减扣项点的影响;明确了各项点的评分规则,采用层级分析法确定了各当前状态项点的权重系数;通过计算道岔健康评估指数(Turnout Health Assessment Index,THI)综合评定整组道岔健康状态。根据计算结果将道岔状态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失格4个等级。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与现场技术人员的判断一致,可作为道岔健康状态评估与养护维修决策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