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桩锚支护体系是采用锚索代替基坑支护内支撑,给支护排桩提供锚拉力,能减小支护排桩的位移和内力。以某隧道基坑为工程实例,采用桩锚结构对基坑进行支护,对桩锚支护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基坑开挖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连云港盐灌船闸下游软土堤岸航道支护工程采用预应力桩锚支护+ 支护体后侧粉喷桩局部加固的支护体系。采用数值分析法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支护体后侧粉喷桩局部加固后堤岸预应力桩锚支护体系变形受力特性的影响。基于现场试验数据,对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进行验证,探讨桩径、锚固深度、锚固力及桩体抗弯刚度等因素对桩身变形和弯矩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桩体嵌固深度的增加有效地控制了桩锚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弯矩,随着锚索锚固力的增加,桩锚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减小,但弯矩增大;桩径和桩体抗弯刚度变化对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弯矩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阐述了桩锚支护结构的构成以及工作原理,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结合监控量测数据,对支护参数的可靠性进行验证,进一步证实了桩锚结构与围岩的力学行为,研究成果将对以后类似工程项目具有知道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某越冬深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分析了基坑工程水平变形情况,研究了冬季基坑水平变形的原因.监测结果表明:桩锚支护超深基坑水平位移已超过现行地方规定,但支护体系的安全性仍可满足要求,应进一步结合该地区其他超深基坑的监测结果分析,提出该地区桩锚支护体系安全预警指标;冻融循环会引起锚索预应力损失,使桩锚支护超深基坑产生较为明显的水平位移,影响基坑安全.因此,在越冬基坑设计和施工组织等方面,应综合考虑坑壁保温、地表排水和桩后土体排水等问题,降低冻融循环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深基坑锚拉护壁桩的受力特性和土压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都海外交流中心深基坑工程采用带拉锚和桩顶设置圈梁的桩排式支护结构,根据该工程护壁桩钢筋应力的实测值及用以求得的桩身弯矩,分析了护壁 桩的变化形状态2和坑底以上桩侧的土压力,结果表明,圈梁对桩顶有明显的约束作用,使桩的变形状态2不同于上端自由的直立杆件,在支护结构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坑底以上桩侧土压力的分布和大小都与经典土压力理论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土体参数对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基坑计算模型,分别针对不同弹性模量、内摩擦角、黏聚力及泊松比对支护桩水平位移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土体弹性模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基坑支护桩变形量会逐渐变大;增大土体泊松比,基坑支护桩变形会逐渐变小;基坑支护桩水平位移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靠近桩中位置。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土体参数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现实基坑工程中确定性方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将可靠度理论运用到基坑桩锚支护优化设计中,建立了施工结构各元件可靠度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化结构费用优化模型.桩锚支护可靠度约束按照抗倾覆破坏稳定模式、抗坑底隆起稳定模式、抗整体失稳模式三种约束模式分别考虑.根据具体的破坏模式建立了功能函数,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采用JC法计算了不同模式的可靠度指标.计算中编制了Matlab程序,予以实现具体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可靠度理论进行基坑优化设计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应用钢板桩 坑外拉锚支护技术,结合信息化监测,有效解决了大面积软弱地质深基坑支护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工期目标,对同类工程施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蛇口邮轮中心基坑支护工程为背景,对基于抛石回填的地基内基坑支护结构位移实测结果进行反分析,论证了刚-塑性混凝土咬合桩的可行性.本文介绍了刚-塑性混凝土咬合桩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计算方法,并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二维设计软件计算结果进行补充分析,与实测资料相验证,找到切实可行的参数选取和设计方法,可为临海地区的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某市主干道的高挖方边坡支护工程为例,研究了桩锚挡土墙在道路工程高挖方边坡支护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地勘资料,提出桩锚支护结构适用于素填土较高,边坡稳定性较差的路段。根据地质情况的不同分段取最不利断面进行计算,确定在保证边坡稳定性的基础上,得到合理桩径和间距,锚索布置及长度。最后从锚桩、锚索、挡土板及排水等方面介绍设计内容,供其他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海南东环铁路美兰机场隧道在厚砂层微承压水情况下的深基坑工程,因受复杂地质条件限制,将原设计围护结构中的3道钢支撑,通过试验优化为桩锚+钢支撑围护,主要介绍了锚索试验段的试验方案、试验过程及锚索应力与桩顶位移等监控量测情况,并结合施工过程介绍了止水帷幕漏水、涌砂处理等。试验说明采用桩锚结构可行,加大了作业空间,提高了施工效率,简化了隧道施工工艺,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12.
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合理施作时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是大断面黄土隧道设计的关键环节,结合在建铁路黄土隧道,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大断面黄土隧道在不同初期支护时机情况下,支护结构、围岩受力状态和力学行为的变化情况.以控制围岩变形为核心,对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初支施作时机的选择给出了合理的建议.通过现场监测手段,得到了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受力规律:黄土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支护结构的受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围岩流变产生的附加荷载;支护结构受力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均匀对称,这些在设计中都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为提供钢筋混凝土梁托柱转换结构的防火设计依据,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设计了两种足尺梁托柱节点单元试件,对两种节点单元试件进行了热力耦合作用下的耐火性能试验;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火灾下钢筋混凝土梁托柱节点单元的热力耦合耐火极限,得出各参数变化对梁托柱节点单元耐火极限变化规律. 分析结果表明:升温曲线及最高温度对节点单元的耐火极限影响较大;荷载比为0.6的节点单元比荷载比为0.4节点单元耐火极限小;节点单元托梁纵向受拉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同,其耐火极限从大到小为保护层厚度50 mm、保护层厚度40 mm、保护层厚度25 mm;转换托梁中受托柱处附加吊筋的设置可有效提高节点单元的耐火极限,并起到避免发生突然破坏的作用;节点单元托梁四面受火的耐火极限小于三面受火的耐火极限;在相同荷载比及相同受火工况作用下,两种钢筋混凝土梁托柱节点单元的耐火极限和破坏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4.
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以及建设用地的日趋紧张,深基坑的需要越来越多,深基坑的开挖也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深基坑开挖的同时,深基坑的支护也愈显重要,在空间限制下只能采用支护结构保护下垂直开挖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以某工程为例,对深基坑的开挖以及支护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事实表明,排桩支护在深基坑支护中施工简便,经济效益较好,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以盘锦地区某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为基础,阐述了灌注桩+锚索的深基坑支护方式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浇连续箱梁采用墩梁式支架,介绍了临时支墩的构造和特点,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支墩的整体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到了其整体稳定安全系数,计算表明所组拼的临时支墩具有较高的整体稳定安全系数,满足施工要求。可供同类施工结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K6型网壳为研究对象,考虑网壳支承结构的弹性效应,并在支承结构中设置屈曲约束支撑(BRB),考虑在9度区强震作用下,通过不同的屈曲约束支撑布置方式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整体网壳支承结构共同工作时,结构主要节点位移和杆件内力响应都有所减小;网壳上部结构设置屈曲约束支撑能够有效降低节点位移和杆件内力响应;考虑上部和下部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共同工作对于K6型网壳减振耗能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密集的构造节理,容易在施工中引起掉块、片帮、剥落、坍塌等工程灾害,且容易使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处于偏压状态,对支护结构安全性十分不利。从隧道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依据实测围岩压力值,建立荷载一结构模型,对隧道初支内力进行分析,计算其安全系数,评价粉质黏土段施工采用的初支结构的安全性。计算结果表明:构造节理偏压对隧道支护结构受力较为不利,围岩压力呈不对称分布时,初期支护抗拉安全性较差,需根据实际偏压情况适当加强初期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19.
导热系数对寒区隧道温度场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寒区隧道温度场对其抗防冻设计至关重要,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导热系数对温度场时空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以寒区公路运营隧道为计算模型,采用理论推导、现场实测、数值仿真等方法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的时空分布受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任意时间点,变温圈内各点的温度均随支护结构导热系数的增大而降低,且支护导热系数越大,同位置处的温度降低速率越小;在任意时间点,支护温度随围岩导热系数的增大而升高,围岩温度随其导热系数的变化呈现分区性;可将围岩变温圈分为Ⅰ区和Ⅱ区:Ⅰ区内的各点温度随围岩导热系数的增大而升高;Ⅱ区内的各点温度随围岩导热系数的增大而降低;时间越长,Ⅰ区和Ⅱ区分界线的斜率和截距越大. 研究成果可为寒区隧道的抗防冻设计及选线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智能管理系统是一个由核心、若干业务处理主体、若干智能支持机制组成的具有自动决策、自动处理、自适应能力的面向解决管理问题的系统。本文研究了智能管理系统的概念、结构、工作原理、能力、智能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