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一看这标题,或许会感到奇怪,历来都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怎会变成九下东西洋。原来郑和在七下西洋之前,已有一次出使暹罗(今泰国),一次到日本,山东大学的潘群同志对此有论文发表在《文史哲》1982年第3期上。本文引用潘群的研究成果,结合其它资料,就郑和下东洋及东西洋分界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2.
征文获奖名单特等奖《郑和下西洋与宝船复原考析》海军工程大学兼职教授郑明一等奖《重铸辉煌唱大洋》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秘书长张钧雷《让海洋强国再现东方》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秘书长张宝印二等奖《郑和下西洋与实施海洋开发》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贾宇付玉《纪念郑和学习郑和走强海之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恒《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妈祖文化》福建省船东协会秘书长郑锵《历史的远航》(组诗)江苏省新沂市市委南吕《郑和航海推动世界前行的和平之旅》广东省中山市阜沙镇牛角小学苏炎明三等奖《我国的海洋观和郑和下西洋》国家…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即以使用海图航海而言,据作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诸番志》的序言称,早在十三世纪,就已出现了绘有南海诸岛的海图。明茅元仪编的《武备志》中,收有三宝太监郑和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时使用过的海图——《郑和航海图》。该图所绘航路从南京开始,最远直至非洲东部,为  相似文献   

4.
贸易往来     
《航海》2005,(4)
永乐十三年,东非麻林国(今坦桑尼亚基尔瓦基西瓦尼)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遣使来京进献麒麟即长颈鹿。明成祖朱棣命宫廷画师画下麒麟图像,诏翰林学士沈度写《瑞应麒麟颂》抄在图上。今天,这幅《明人画麒麟图》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郑和下西洋把中国与非洲各国间的传统友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昨日,重现于今天。军校学员从“黄水”到“蓝水”,我海军单舰跨越太平洋——印度洋,这无异于一次跨世纪的远航!  相似文献   

6.
韦振华 《珠江水运》2006,(Z1):143-145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航海活动,也是一次中华文化的传播活动,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促进国人对海洋意识的觉醒,重视发展海洋事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船检》2005,(6):40-40
2005年东海联合搜救演习是我国政府加强与东盟各国合作,特别是履行2004年签订的《中国—东盟交通合作备忘录》中有关海事合作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我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这次联合搜救演习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我国政府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海上遇险搜寻救助能力、  相似文献   

8.
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有多大?这是航海史和造船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欣闻《航海》杂志开辟专栏讨论,这是个好主意,必将活跃学术争鸣的气氛。今试投一短文,与同行们共酌。·船队规模与宝船尺度·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浩浩荡荡  相似文献   

9.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巨大事件中,难免也有损失,其中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这里“军民死且万计”自然有些夸张,但在下西洋官军中确有不少人为国捐  相似文献   

10.
1937年学者王伯秋在福建长乐县所发现《南山寺碑》上,刻有1432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船队人员对天妃的铭谢文以后,对船队航行所到的地方,有了令人信服的依据。碑文上记载和郑和随从翻译马欢所著《瀛海胜览》的20次、费信所著《星槎胜览》的44处等其它著作虽有些差异,但一些主要的国名都是相同的。为了便于了解起见,现将碑文上记载的  相似文献   

11.
发生于15世纪初叶的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被史家誉为“明初之盛事”而流芳百世。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访美时,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说:“500多年前, 明朝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同友邦结好。”这是对郑和历史功绩切中肯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原因的几种说法《明史》郑和传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这样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种说法,我们做一些分析。1.踪迹建文帝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墓,人们的猜  相似文献   

13.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经闭幕。全国人大代表们审议了一系列由政府部门提交的件。诸如《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报告》等等。按理说,这些件均事关国计民生、百姓福祉。对于它们的重要性程度,我们是不可以区分层次的。不能说哪一份件更重要,哪一份件则相对不那么重要。不过,笔以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将《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报告》作为审议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有的论著往往误把王景弘为郑和下西洋副使。如八一年四月三日《云南日报》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一文称:“明成祖派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出使‘西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教组合编的《江苏史话》郑和下“西洋”篇  相似文献   

15.
卫太夷 《航海》2005,(1):16-19
邓小平同志1984年10月22日《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上讲话》中论述:“因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侯,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16.
孙光圻 《世界海运》2011,34(9):53-55
<正>明初郑和下西洋,是标志着中国古代航海事业臻入顶峰阶段的重大事件。在永乐与宣德年间(1405—1433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先后7次奉皇帝钦命,统率一支堪称15世纪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纵横于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广阔水域,遍访了亚非几十  相似文献   

17.
《魏源全集》经过几代学人21年的辛勤编辑,终于在“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的时候得以付梓。两位命运相似的人被奇妙地联结在了一起。1405年,因为郑和,这一年被众多学者定义为“中国发现世界”。但随后的禁海政策将七下西洋的辉煌小心翼翼地掩藏起来,最终湮没不彰。直到几百年后,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是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一次宣传教育文化活动。它最广泛地宣传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宣传了我国“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优良传统,宣传了我国航海事业的辉煌成就,宣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国家决定把每年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与上海     
今年七月十八日是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最后一次归来550周年纪念日。国家有关部门已决定在上海筹建郑和纪念馆,以迎接后年7月11日郑和首下西洋58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郑和并非上海人,童年时代在家乡云南昆阳度过,青少年时代在北京生活,  相似文献   

20.
郑和七下西洋史称盛事,为什么要下西洋,而且七次历时28年之久?本文以历史文献为据,阐明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在实现睦邻友好前提下进行国际贸易,这是中国古代由官方组织的最有成效的贸易,它不但使明廷光服了各种经济困难,而且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