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控制桥梁预应力管道压浆质量的方法主要为优化浆液材料配比、提升压浆工艺等,但未有精确量化的检测手段以检测水泥浆在管道内凝固后的密实度(去除管道内空气或自由水的水泥浆体积百分比)。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一种剥芯实测预应力管道内压浆密实度的方法,检测结果以体积百分比的形式直观展示管道内压浆密实度,可更准确地验证压浆方案的可行性,相关试验可作为新建桥梁压浆工艺的型式试验。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某铜矿全尾砂为主要原料,研究了泵送剂掺量、质量分数和废石添加量对膏体流变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泵送剂掺量控制在2%左右便可达到最佳流变效果;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与膏体质量分数间分别成指数和二次函数关系;随着废石添加量增多,屈服应力呈单调递减趋势,塑性粘度则无明显变化规律.以恒减速速率模拟浆体在管道中输送过程,发现膏体在流入采空区后仍能保持初始流变性能,说明泵送剂适用于该矿山膏体充填.  相似文献   

3.
高浓度混合骨料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高浓度混合骨料充填料浆管道自流输送规律,利用甘肃某镍矿充填管道输送系统进行工业试验.首先,通过工业试验获取不同条件下的料浆管输阻力,并分析了管输阻力与料浆流速、料浆浓度与石粉掺加量的关系;然后,基于变量相互独立的性质假设建立了管输阻力数学模型,同时探讨了管输阻力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小;最后,通过流变试验及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如何将PLC控制系统应用在正压密相管道输送系统上进行了研究,通过将PLC控制系统与正压管道输送系统中各处传感器和继电器进行连接,然后通过PLC控制系统就可以远程观察和改变相关参数,从而达到降低工作强度的目的.本文还详细介绍了设备启动前应进行的一些相关准备,然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此次试验设备的管径为50mm,物料输送过程中切刀时间为2s,物料以栓流方式运动,最终达到了产能为300Kg/h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依托泥水盾构机排浆工序原理,设计了一种测量泥浆渣土输送能力的试验装置,以泥浆管道流量作为评价泥浆渣土输送能力的指标,对泥浆中不同类型黏性土的含量、输送距离和泥浆性能对泥浆渣土输送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泥浆的渣土输送能力随着黏性土含量、输送距离、泥浆黏度和比重的增大而减弱,并且相同材料配比下,黏土泥浆的输送能...  相似文献   

6.
垮塌区Navier-Stokes幂律型浆体的有效扩散范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注浆过程水泥浆体在破碎岩体中的扩散范围和压力分布状态,以Navier-Stokes方程为理论基础,在COMSOL平台上建立单裂隙模型,模拟浆体在不规则的单一裂隙面上的流动特征. 在此基础上,建立破碎岩体的平面裂隙模型,同时设置不同的贯通系数,模拟浆体在破碎岩体中的扩散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当模型中裂隙贯通系数较低时(0.1~0.5),浆体有效扩散范围较小,约为1.5~4.1 m,扩散范围随着压差的增加呈非线性的增加,但是增加率快速降低接近0;当模型中裂隙贯通系数较大时(0.5~1.0),浆体的有效扩散范围显著增加,约为4.1~6.2 m,随着压差的增加也呈非线性增加,增加率呈降低的趋势;当模型中裂隙贯通系数为1.0时,即破碎的岩体中裂隙面全部连通状态,浆体扩散距离随着压差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最大扩散距离约为6.2 m. 同时在注浆孔外围6 m处取芯结果能明显观察到浆体固结的破碎岩块,这与模型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曲潭大桥7孔20m跨预应力空心板简支梁桥基本情况及采用的锚具、钢绞线和张拉机具,计算了施工前张拉应力及预应力钢绞线理论伸长值,并阐述了施工预应力 的控制方法、张拉程序和注意事项,以及管道压浆等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预应力混泥土结构中,孔道压浆一般采用水或高压空气先清洗压浆孔道.再通过一端密封向另一端进行压浆,使浆体自一端向另一端流出.恒压使孔道浆体密实。对于20m及其以下结构采用此法能够满足孔道浆体密实性要求。但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梁的设计跨径增大,压浆孔道的增长.继续采用此工艺,会产生压浆不密实、管道不饱满的现象.易使预应力筋在长时期的运营期间慢慢受到锈蚀,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目标函数(年费用折算值)W0在水力约束条件下最小值的分析计算,介绍了多水源多控制点起点水压未知环状管网技术经济计算的方法,并求出经济水头损失hij和经济管径Dij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
后张法中的灌浆技术——真空吸浆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南京二格原工程实例,介绍了后张法预应力管道真空吸浆法的原理及工艺流程,并与传统的压浆法进行对比表明,真空吸浆能保证浆体的密度和强度,缩短压浆时间。  相似文献   

11.
国内运输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运输市场的总体规模与发展水平,从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运输市场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且提出了改革我国运输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进道路货运的更快发展 ,应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快速运输、零担运输等业务 ,同时加快货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重视现代科技在道路货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交通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及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不同时期交通运输系统的需求特点及其内在原因,研究了中国综合交通系统的布局及运行特点,论文结合作者近年根据中国综合交通发展需要策划组织的几个重大研究项目,分析了它们对于当前中国交通运输研究的意义,评述了部分重要结论的现实意义;论文根据对各时期交通运输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改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与运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货运交通的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与迫切要求,货运交通系统一体化是对交通系统资源的整体优化,也是对交通需求的统一管理.文章以郑州市货运一体化为例,详细分析了郑州市城市货物运输的特点,同时分别从货物运输枢纽、货物运输通道等方面来阐述城市所具有的优势与应做出的努力.文章同时也介绍了英国的一体化交通的措施,指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用户的综合运输通道结构配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综合运输通道内用户出行需求和供应特点,对传统的通道结构配置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从用户效应出发对综合运输通道结构进行了界定,建立了通道内运输方式的多维Logit选择函数,提出了综合运输通道结构合理配置方法,并运用极大似然法给出了模型的有关参数.最后,通过西南出海通道(成渝段)的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仇保兴 《城市交通》2011,9(6):1-3,55
“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介绍了美国和欧盟两种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交通模式,指出要避免犯美国城镇化的错误,就必须充分重视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提出要抓住两个机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先把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给公共交通,并与其他各种绿...  相似文献   

17.
铁水联运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铁路与水运的优 势,实现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运营能耗等目的.然而,我国铁水联运水平低下,不利于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提高我国铁路与港口集装箱联运水平,本文在分析国内集装箱铁 水联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铁路货运组织效率和铁水衔接协调两个角度出发,剖析了 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尤其是海铁联运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 建设、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优化及铁水联运系统建设等3 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铁水联 运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亟须探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系统回顾了广州市城市交通规划与实践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交通理论与实践探索起步,到90年代对城市交通整体研究与系统建设,再到21世纪强调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城市交通规划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也促进了交通建设、实践更加科学。实践表明,在交通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及时做好交通应对措施对于引导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指出广州市城市交通发展的新趋势——更加注重大区域交通,重视轨道交通、交通管理,以及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初步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理论基础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开创阶段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现代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成熟应用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重要理论取向与重大实践突破。阶段特征总结过程中,回顾了北京市交通发展的不同背景、理论与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建设实践的重大举措,旨在为今后北京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交通运输领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2006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会议的主题是“走进十一五、创建新交通”、会议围绕主题,从交通与经济、交通与科技、交通与企业三个角度,总结了“十五”期间交通运输领域取得的诸多成果,审视了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解决目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同时,对“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如何健康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