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能源科技》2021,(11):36-37
这是俄罗斯首次正式确认,将采取措施推动其经济逐渐远离化石燃料,但实现"碳中和"的过程将是"缓和且平稳的". 1 循序渐进实现"碳中和" 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表示,俄罗斯的目标是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全球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包括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市场,都必须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我们已经准备好进行更具建设性、更密切的合作."  相似文献   

2.
"2030年前"碳达峰", 2060年前"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为中国更深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指明了方向.作为落实"30 · 60"目标的主力军,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通过扩大应用规模,依靠"干中学"来持续降低成本的必要条件.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后不到半年,"碳中和"已成为中国企业言必提及的关键词. 反应最快的当属央企.国电投、宝武钢铁、大唐、华电纷纷表示力争提前碳达峰,将时间线提前到了2023或者2025年,三峡集团与宝钢则将碳中和目标设置在2040与2050年.这部分央企的碳中和规划比政府的"双碳目标"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我国已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文章结合当前国内外碳达峰、碳中和形势和我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从地质生态环境行业角度,结合蓝绿工程、低碳土地整治、绿色建筑以及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特点,提出相应的减排固碳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关注城镇化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经上升到令人震惊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绿色能源占比提高应该是一个重中之重.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实现"双碳"目标一是要改变目前火电在能源比重中占比较大的问题,也就是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二是要减少能源电力生产输送过程中的浪费,特别是要加强智能输送电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7.
宋亮 《人民交通》2021,(10):14-21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规定了节能减排目标,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纷纷响应;汽车电气化取代内燃机,成为全人类的重要任务.我国202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多个国家共同承诺的任务.为完成这一目标,多国出台了停售燃油车时间表,许多知名汽车厂商也发布了自己停产或者停止研发燃油车技术的时间表.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一次能源比重达到20%,按照目前汽车产业发展速度,中国达标的难度很大,还势将进行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8.
丁怡婷 《新能源科技》2021,(4):26-27,29
1 打赢低碳转型硬仗(经济新方位)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就加快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助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0.
2021年3月30日,近100名国内外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了2021第七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黄埔分会场活动,探讨该区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格局. 根据"双碳"战略要求,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现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指出,国家需要打造一批零碳示范区,包括零碳发展新技术、零碳发展新模式、零碳发展新体制.他表示,广州黄埔聚集了大量绿色能源企业,是绿色园区发展的代表,完全有能力成为零碳发展引领示范排头兵.  相似文献   

11.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被人为作用和自然过程所吸收.研究显示,当前全球每年排放约4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14%来自土地利用,86%源于化石燃料利用.这意味着,实现"碳中和",必须变革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构建以风、光、水、核等为主体的非碳能源新结构.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科技》2021,(9):32-34
近日,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13.
陈志新 《人民交通》2021,(16):74-75
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政策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6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460万辆,由于电动汽车具有运营成本低、噪音低和零排放的优点,受到了环保人士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交通运输领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本文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出交通运输行业要牢牢把握相关要求,从制度安排、运输服务、创新驱动、基础统计等多个方面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为确保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贡献交通力量.  相似文献   

15.
10月11日,2021第三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在南京举行.论坛现场,新能源车政策提速成为重要话题.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我国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任务艰巨、形势严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道路交通领域是我国第三大碳排放源,占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2008年至2018年,我国乘用车保有量增长557%,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只有新增部分都是零排放或超低排放的汽车,再加上存量汽车更新的时候陆续转向电动化,道路交通排放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发挥统领作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新能源科技》2021,(6):18-19
2021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南平供电公司应声而动,准确把握能源转型发展趋势,推动区内电源结构持续优化,全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服务乡村低碳发展,助力南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对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用好绿色金融助力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是今后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绿色金融在我国迅速发展,其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支持作用,推动我国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本文系统总结了交通运输行业绿色金融的应用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外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从提出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产业目录、创新交通运输行业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给予市场更多发展空间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绿色金融发展和应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从我国在2020年9月明确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国内掀起了多次关于如何实现该目标的讨论.2020年11月20日,由绿色和平以及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协办、华夏能源网承办的"新电改破局五周年,从蹒跚学步到披荆斩棘"—聚焦电力辅助服务和容量市场主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夏清、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马莉、华能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韩文轩、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出席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碳中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以"'碳中和'共识下的能源转型之路"为主题的第十二届长江青投论坛上,行业专家与学者共话"碳中和"下的变革与机遇. 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副院长刘劲认为,全球气候问题正在掀起一场"碳中和"以及新能源的革命,其规模和重要性不亚于我们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IT革命.如何未雨绸缪,走在低碳时代的前沿,是每个国家、每个企业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