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聊起现代摩托车,可能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高转速、大功率的多缸摩托车,其中最让摩托车爱好者们痴迷的就是四缸摩托车,特别是搭载横置并列四缸发动机和纵置V4发动机的车型。搭载这两种型式四缸发动机的车型也是丰富多彩:川崎"忍者"ZX-10R、宝马S 1000 RR等采用横置并列四缸发动机;杜卡迪Panigale V4、本田RC213 V-S等采用纵置V4发动机。  相似文献   

2.
正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就是开启杜卡迪超级跑车新时代的Panigale V4!杜卡迪以V型四缸取代L2发动机,充分运用最高规格赛车的前沿技术,将这款超级跑车的性能推向MotoGP赛车水准!车如其名,Panigale V4最大的亮点就是杜卡迪放弃了进化多年的经典动力装置,将原来的L型双缸升级为更加火爆的V型四缸!这台V4动力"心脏"采用了81mm的缸径,这是MotoGP规则所允许的最大缸径;但  相似文献   

3.
从这几年公路季节赛的表现,V型双缸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自从Ducati以其90°V型双缸机长期统治世界超级赛车,以及本田放弃其固持的V型四缸机而转向设计自己的V型双缸机后,直立并列四缸还有生存的理由吗?这个问题讨论得特别激烈。新本田RC51不仅加速度超过Ducati,而且它还具有直立并列四缸机高极限转速的优势。Ducati是15年前设计的,她优秀的表演超出了其原始设计的光辉。她的气缸头是陈旧的内藏式  相似文献   

4.
本田RC211V     
这是什么东西,如此狂妄自大,敢用“王者归来”自夸。赛道上群雄逐鹿,问鼎冠军的厂家、车队、车手多如过江之鲫,各自怀有独门技术,实力也各有千秋,本田车队的RC211V有足够的实力一支独秀、独占鳌头吗?且让我们细细盘点一下它的“家当”,看看敢夸如此海口的RC211V(如图1所示),盛名之下是否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5.
冯瑛 《摩托车》2011,(1):58-61
本田早就放出风声,要推出与众不同的探险摩托车,搭载的不是司空见惯的单缸、双缸,而是破天荒的V型四缸。2010年11月,本田终于在米兰国际摩展上揭开了谜底,这就是首台V型四缸探险摩托车Crossrunner。  相似文献   

6.
Honda日前正式发布了2012’MotoGP赛车RC213V。新车采用V型4缸四;中程水冷、DOHC每气缸4气门的发动机,排量1000mL,最大功率输出超过170kW。厂方称,他们已经重新测试过新发动机的所有细节,新机器比RC212V的800mL发动机重量更轻,油耗更低,同时也预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且已经过2000km的耐久性测试。  相似文献   

7.
单缸、多缸、孰优孰劣? 到目前为止,国人见识得最多的是单缸摩托车,至多也只有V型双缸,这已很了不起了。事实是,发动机随摩托车的早期开发至今,除了典型的单缸外,还有双缸、3缸、4缸、5缸甚至6缸,以及V型、直立、并列、水平对置、四角布置、星型等多种型式。作为摩托车跳动有力的心脏,发动机都曾经、正在或将继续成为科技工作者研发的主流。单缸——这是摩托车最基本、最适用的发动机型式,以本田"超级幼狐"为典型代表,大多为50ml~90ml的小排量。单缸机(图1)的最大优点就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即使是多阀结构的单缸也  相似文献   

8.
《摩托车》2018,(11)
正时至今日,现代摩托车已经发展得高度成熟。在发动机型式方面,可以分为立式和卧式单缸、V型双缸、并列双缸、水平对置双缸、并列三缸、水平三缸、并列四缸、V型四缸、V型五缸、并列六缸、水平对置六缸等,各种结构应有尽有;排量方面,从代步的50mL到超过2000mL的凯旋"火箭三缸",细分成数十个不同排量车型;动力性能方面,最猛的川崎H2R峰值功率已经超过  相似文献   

9.
C-5.8L V8(Mustang)D-2.3L四缸增压,D-2.5L四缸(Taurus),D-4.2L V8发动机,D-5.0LV8发动机,E-5.0L V8高输出功率F-5.0L V8发动机,G-2.5L V6(Contour SVT),G-5.8L V8高输出功率,H-1.3L四缸发动机,H-2.0L四缸柴油机,J-1.9L四缸高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10.
马文龙 《摩托车》2021,(1):52-55
V型四缸发动机取代了L型双缸发动机;汽缸排量减少,动力反而增强;来自Moto GP赛车的反向旋转曲轴给你不一样的驾驶体验;前卫的设计理念和丰富的电子智能辅助装置实现了"一车四用";首次采用雷达技术让旅途更舒适、更安全……这就是杜卡迪第四代多功能摩托车Multistrada!  相似文献   

11.
《摩托车》2010,(3)
<正>随着国际摩联修改WSBK比赛规则,双缸赛车排量上限放宽至1200mL,杜卡迪将超级摩托车由1098晋级到1198。对此,KTM迅速作出响应,将RC8升级到RC8R,以抗衡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最大的亮点就是强化了"动力心脏",将缸径扩大了2mm,  相似文献   

12.
正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在输出功率和扭矩近乎相同的情况下,企业提供两种动力选择,一种是2.0T四缸发动机,一种是1.5T四缸加48V的混动,你会选择哪个?我问了身边的同事,大多数会选择后者。他们给出的选择原因是48V系统有着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同时技术也更加先进,这两点原因确实也是48V系统的优势所在。前不久借着第四届"中国心"汽车动力技术趋势研讨会的机会,有幸采访到了江淮  相似文献   

13.
故障现象:一辆2007款奔驰E230轿车,W211底盘,搭载M272V型6缸发动机,因右侧近光有问题前来我厂进行修理。  相似文献   

14.
《摩托车》2014,(15)
提到Moto Guzzi,车迷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款奇特的横置V缸发动机,尽管在诞生之后Moto Guzzi曾拥有许多领先业界的创新与辉煌历史,譬如第一个采用V8发动机的GP500厂车、率先采用风洞测试的车型研发,但相比之下,只有这款久负盛名的发动机才最有资格为这家老牌摩企"代言"。所以,本次试车,我们的主角就是搭载了承载Moto Guzzi精髓的横置V缸发动机的V7 Racer。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以西尔维斯特·罗帕发明蒸汽动力自行车作为摩托车发展之路的起点,那么时至今日,摩托车的进化历史已有150年。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摩托车已经发展得高度成熟。动力装置方面,立式和卧式单缸发动机、V型双缸发动机、并列双缸发动机、水平对置双缸发动机、并列三缸发动机、水平三缸发动机、并列四缸发动机、V型四缸发动机、V型五缸发动机、并列六缸发动机、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等,各种汽缸结构应有尽  相似文献   

16.
《摩托车》2020,(9)
正世界超级摩托车锦标赛2018年赛季上,杜卡迪全新一代战马Panigale V4R首次出征。至此,搭载四缸发动机的"战马"一统江湖,参加比赛的本田CBR1000RR、铃木GSX-R1000、川崎ZX-10RR、雅马哈YZF-R1、宝马S1000RR等全部都是四缸机器!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叱咤风云、全面占据上风的是V型双缸跑车!  相似文献   

17.
<正>在超跑领域,向来是日本四大家的当家发动机以及宝马的并列四缸发动机、杜卡迪的L型双缸发动机、阿普利亚的V型四缸在火拼。但是,从2018年起,杜卡迪突然转向,放弃了L型双缸,改用上全新推出的V型四缸。而且,这台V4发动机排量达到了1103m L,可在转速13000r/min时爆发最大功率157.5k W,扭矩则为124N·m(10000r/min),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超级跑车!对此,阿普利亚显然不会等闲视之,立刻予以强势反击,将麾下超跑升级为RSV4 1100 Factory,以更强的动力盖过了杜卡迪,显示卫冕V4超跑王者的强大决心!  相似文献   

18.
《摩托车》2017,(5)
正近年来,凯旋在世界摩坛独树一帜,特别是并列三缸发动机个性鲜明。在充斥着V型双缸发动机和并列四缸发动机的车海中,它显得如此凤毛麟角,很受那些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骑手青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车型当属"快速三缸"(Speed Triple)。这款自1994年开始亮相的"街霸",凭借粗犷狂野的造型、放浪不羁的风格和出色的动力性能广为流行,历时20多年而长盛不衰,堪称经典之作。在"快速三缸"基础上,凯旋再接再厉,2007年推出了"街道三缸"(Street Triple),进一步充实麾下"街霸"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2021,(6)
正我们知道,很多厂家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比如日本四大家最为熟稔的动力装置是并列四缸发动机,从本田的"火焰刀"到川崎的"忍者",从雅马哈YZF-R1到铃木GSX-R1000,无一例外搭载的都是高转速大功率的液冷、DOHC并列四缸发动机。宝马的经典传统则是"拳击手",这台历史悠久的水平对置双缸发动机是宝马的特征标志。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2004年,宝马突然做出令人震惊的举措,打破自己的传统,一下子挺进日本厂家最擅长的并列四缸发动机领域,这就是横空出世的K 1200 S!  相似文献   

20.
《摩托车技术》2012,(4):62-62
Honda日前发布了2012MotoGP摩托车RC213V。新车采用一副水冷四冲程V型四气缸、DOHC每气缸四气阀的发动机,排量1000mL,最大动力输出超过170kW。据悉,该摩托车的发动机比RC212V800mL的更轻,油耗更低,同时也预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另外,该车已经过2000km的耐久性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