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港口企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研究.基于上市港口企业年报数据,选取港口营业成本和在职员工数作为投入指标,选取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构建基于港口企业运营特点的DEA模型;引进环境变量,采用SFA模型分解DEA模型中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重新运行经调整后的投入指标与原产出指标的DEA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我国上市港口企业整体综合效率水平相对较高,投入冗余程度相对较轻,对于部分规模报酬递增型港口可以考虑适度扩大规模,对于综合效率低于平均水平的部分港口,应考虑寻找企业内部运营管理问题,适度减少投入.  相似文献   

2.
针对港口企业实现成本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有效程度的度量,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法对2001~2009年在沪深2市9家港口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从2001~2009年,9家港口运营企业的效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盐田国际为效率高的公司(0.735/0.788),相反,锦州港口的效率最低(0.164/0.336).大多数的港口规模不断地扩张,这意味着投入因素的逐渐增加.反之,因投入而增加的产出量有时间差,从而呈现出反复无常的效率增减趋势.港口运营企业推进外形扩张的同时,为了提高竞争实力,采取各种措施以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3.
沿海港口建设作为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为了考察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将港口建设投资作为模型中技术无效项的核心解释变量,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对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港口建设对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在港口建设规划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将区域经济技术效率因素和不同港口群之间的发展差异特征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4.
运用DEA模型分析了上海、天津、大连、青岛、香港、安特卫普、鹿特丹和新加坡等8个航运中心的物流效率.通过2010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这些港口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综合效率,经过比较分析,找出上海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综合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碳排放效率,以探索高效、绿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路径。首先,利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测算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碳排放量,构建涵盖车辆、人力、能源、环境、运输效益的要素体系;然后,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Slack Based Model)模型测度我国23个省会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GML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特性;最后,采用面板模型厘清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与网络规模正相关的差异化态势,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GML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化特征有所差异; 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对城市轨道交通碳排放效率具有提升作用,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指数每上升 1%,碳排放效率GML指数分别提高1.906%、2.338%,火力发电比例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仍需要技术进步的推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提升碳排放效率的策略要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港口投资结构多元化、航运企业向综合物流商转变,“港航合一”成为航运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研究航运企业投资对码头的影响能够为码头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先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沿海集装箱码头2008–2012 年间的运营效率进行测度,其次依据投资结构将我国沿海62 个集装箱码头进行分组,最后重点分析投资结构与码头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有航运企业投资的码头运营效率普遍高于无航运企业投资的码头,两组码头的纯技术效率相差较小,而规模效率相差较大.航运企业参与码头建设经营可以实现自有船舶挂靠自有码头,提升码头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提升码头的规模效率,有利于码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国际、国内集装箱海陆联运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了集装箱海陆联运的效率评价体系,构建基于DEAHP集装箱海陆联运的效率评价模型。以太仓港2006—2015年集装箱海陆联运数据为基础,验证效率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装箱海陆联运效率提升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和物流业振兴规划背景下,常州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首先需要明确港口发展定位、优化港口布局。文章通过分析常州港现状发展条件以及发展机遇,明确了港口发展定位,并对常州港物流园区规模进行测算,分析现有港口规划布局不足,借鉴国外先进港口布局案例,提出了拓展港口岸线、设计公铁水联运港口、调整港口功能布局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在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运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国内R&D投入、人力资表和专利授权数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积极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无影响;省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影响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如何利用好外商直接投资、发挥东部地区溢出效应等是解决我国能源效率发展非平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为疏导我国大中城市中心区的密集车流,近年来陆续有城市建成了停车换乘设施。通过对重庆市轨道停车换乘站场设施的调查,进行了停车换乘效率影响因素分析。选取换乘步行距离、停车泊位数、换乘费用、发车间隔作为输入指标,换乘时间、换乘客流量作为输出指标,在数据包络法的基础上,确定停车换乘效率评价模型。对重庆市5个典型轨道交通停车换乘设施,运用DEA模型进行停车换乘效率评价。所建立的停车换乘设施效率评价模型对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测度城市客运工具碳排放效率的差异,探寻多元出行和碳减排双赢的改进路径,本文构建涵盖车辆存量、道路、土地、能源及环境 5 大要素体系,利用三阶段超效率 SBM-DEA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和SFA(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方法,测度城市客运工具碳排放效率,并厘清政策和外生环境因素对投入要素冗余的影响;构建效率贡献度和边际效应模型分析投入产出要素的效率贡献度及其边际效应。基于襄阳市的案例表明:7种客运工具的碳排放效率呈传统公共交通(含巡游车)大于共享交通大于私人交通的差异化态势;外生环境因素中,优化能源结构能显著减少能源资源的多余消耗,交通工具的便捷性对消除多余投入具有显著积极作 用。效率贡献度结果反映碳排放效率提升路径的异质性:车辆规模过剩是制约共享交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原因,规模每减少10%,效率分别提高12.0%(网约车)和19.8%(共享电踏车)。清洁能源发展对私家车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大,清洁比例每增加10%,碳排放效率平均提高8.9%。 在现阶段公交优先发展水平下,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每增加1 km∙h-1 ,碳排放效率提高0.201。 并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提出改善碳排放效率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近年来多式联运政策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初步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在对省内多式联运节点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江苏省多式联运市场大致呈现铁路模式、港口模式、公路模式、平台模式等明显特征,研究各模式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构建多方协作的数字化多式联运平台,建立统一的多式联运技术标准,物流企业主体向多式联运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公路与内河港、海港和铁路物流基地的联动等多式联运发展策略,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多式联运发展,提高物流供应链驱动力和运输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DEA基本模型和超效率模型进行处理,得出高校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得分及规模报酬情况,计算出DEA无效高校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值。利用该数值可以帮助各高校调整科研投入与产出,以提高科研效率。对于DEA有效的高校计算超效率得分并排序。  相似文献   

14.
上海洋山港铁海联运对策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与国内外港口经验,客观分析洋山港集装箱铁海联运比重过低的原因.通过对铁海联运合理运距的敏感性分析,提出运用经济杠杆扩大铁路辐射面的对策建议,为显著提高洋山港铁海联运比重提供参考意见,并对国内相关港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航空运输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环境约束治理视角,运用SBM-DEA非期望产出模型研究中国航空企业2012—2014年环境效率,并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4年期间,整体上中国航空企业环境效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并且航空企业之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在逐年拉大.另外,Tobit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当期环境规制与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显著负相关,而研发投入、航班客座率、货邮运载率、净利润率、滞后1期环境规制与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最后,我们从挖掘航空企业自身节能减排潜力、研发投入角度给出了中国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将社会发展指数纳入综合交通运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BM(Slacks-Based Measure) 模型和Dagum基尼系数等分析方法,以中国30个省区为研究对象,测度综合交通运输绿色效率,并研究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绿色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较大,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综合交通运输绿色效率空间非均衡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前期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后期呈缩小态势;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绿色效率总体差异较大,区域内差异东部最小,中部次之,西部最大,东-中区域间差异与东-西区域间差异相差不大,但演化趋势此消彼长,中-西区域间差异始终居于最低位,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区域差异的根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运行特点的分析,建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利用DEA方法的C2R模型建立了停车换乘设施换乘效率相对有效的评价模型,并对利用模型对停车换乘设施换乘效率进行相对评价和停车换乘设施换乘效率的影响因素诊断及提高换乘效率的方向和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堆场布局规划可以提高集装箱码头机械的作业效率,减少船舶等待时间,降低码头作业成本,提升码头综合竞争力。在对集装箱码头作业流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业的港口仿真软件FlexsimCT建立集装箱堆场不同箱区长度下不同装卸机械数量的仿真模型,探讨了集装箱堆场既定面积和既定容量下,不同的箱区长度对码头装卸效率的影响,得出不同箱区长度下的最佳装卸机械配比和岸桥最大效率下的箱区长度,对未来的集装箱港口实际布局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业能耗强度与各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扩大,使得交通运输业逐 步成为节能环保的短板之一.在此背景下,利用随机前沿模型,以中国30 省区为样本,测 算1995-2012 年各地区交通运输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全 要素视角下的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总体呈扁平W型走势波动上升,平均有56.3%的 节能潜力;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呈现自东向西逐步下降的空间格局;全要素评价结果 比单要素能源效率更加稳健;各省区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在2004-2012 年以年均9.6% 的速度发散,其中西部地区年均发散速率达到10.7%;对外开放、工业化进程、人力资本显 著促进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制度因素与政府干预抑制作用明显,基础设施水平 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前言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投入,公路建设事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机械化施工在公路建设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工程机械生产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公路工程的质量、进度与成本。因此,强化机械设备对公路工程的保障作用,进一步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