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方法,以蔗糖作为碳源,在氮气气氛下以不同温度焙烧合成纳米SnO2/C复合材料.并对所得样品进行XRD,TEM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XRD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碳是无定形的.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SnO2平均粒径为10 nm左右,并被碳均匀包裹.纳米SnO2/C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呈现高的库伦效率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用交替微波法制备了SnO2/C复合材料,以该材料为载体制备了不同Pt∶Rh比例的Pt-Rh-SnO2/C催化剂,应用透射电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测试了催化剂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微波辅助多元醇法利用SnO2/C作为催化剂载体可以制备具有良好分散度的Pt-Rh-SnO2/C催化剂,不同比例的Pt-Rh-SnO2/C催化剂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都小于4nm,且粒径分布较窄;该系列催化剂中Pt具有面心立方结构,随着Pt含量不断增加,粒径逐渐增加.当Pt∶Rh比例为3∶1时,对乙醇的催化氧化具有最好的稳定性和活性.  相似文献   

3.
以MgCl2·6H2O为原料,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致沉剂,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制备了纳米MgO粉体.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MgCl2的起始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煅烧温度和时间对MgO粒径及物化性能的影响,用XRD、SEM、TEM对纳米MgO进行了表征,并考查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循环利用.结果表明,制备纳米MgO的最佳工艺条件为:MgCl2浓度为0.2mol/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8h,煅烧温度及时间为400℃煅烧6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MgO具有规则的六方片状结构,平均粒径大小为10nm左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对MgO的产率和形貌不产生影响.与其他制备纳米MgO的方法相比,该工艺成本低、污染小、产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环保效应,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以MgCl2·6H2O为原料,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致沉剂,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制备了纳米MgO粉体.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MgCl2的起始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煅烧温度和时间对MgO粒径及物化性能的影响,用XRD、SEM、TEM对纳米MgO进行了表征,并考查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循环利用.结果表明,制备纳米MgO的最佳工艺条件为:MgCl2浓度为0.2mol/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8h,煅烧温度及时间为400℃煅烧6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纳米MgO具有规则的六方片状结构,平均粒径大小为10nm左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对MgO的产率和形貌不产生影响.与其他制备纳米MgO的方法相比,该工艺成本低、污染小、产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环保效应,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与燃烧法相结合成功的制备了Y2O3:Eu/PVP复合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荧光光谱等研究手段,对纤维的形貌、结构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纤维中Y2O3:Eu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纤维的直径分布变得不均匀;未嵌入PVP母体纤维内部、分散在纤维表面的Y2O3:Eu的纳米粒子逐渐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在Y2O3:Eu含量较低(例如,Y2O3:Eu/PVP=0.05%)的Y2O3:Eu/PVP复合纤维样品中,纤维表面没有独立的Y2O3:Eu纳米粒子存在.将Y2O3:Eu含量为0.05%的Y2O3:Eu/PVP纤维进行煅烧处理后,得到Y2O3:Eu纳米粒子的一维排列图案,证实此纤维样品中的Y2O3:Eu纳米粒子完全嵌入PVP纤维母体内部.另外,Y2O3:Eu/PVP复合纳米纤维与Y2O3:Eu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质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纤维中的Y2O3:Eu纳米颗粒的发光性质与PVP母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前驱物尺寸和形貌对纳米Zn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Zn(NO3)2和CO(NH2)2为主要原料,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纳米ZnO.通过控制沉淀反应的工艺参数,可得到不同尺寸的条状和片状前驱物;再通过调控焙烧条件,可得到不同尺寸的球状、网状和棒状纳米ZnO.用TEM及XRD等方法对前驱物及纳米产物进行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ZnO的形貌和尺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驱物的形貌和尺寸.  相似文献   

7.
SnO_2/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热蒸发法制备SnO2/CNTs复合材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了SnO2/CNTs复合材料,对影响SnO2/CNTs复合材料的生长条件,主要是温度和环境压力等参数进行了研究.使用X射线衍射仪、拉曼谱仪对样品进行了成分及结构测试,并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以温度900℃、压力0.08 MPa、保温时间120 min为参数制备的复合材料纯度最高.进一步分析了沉积理论,证明低温、高压利于SnO: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甲醛和间苯二酚溶胶凝胶制备有机气凝胶(OA),将有机气凝胶在半密封的情况下干燥,再在高温下碳化,制备得到碳气凝胶(CA),并分析了有机气凝胶的形成机理.通过红外(IR)、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考察了有机气凝胶到碳气凝胶的结构变化,从具有丰富的官能团结构的有机物,最后碳化得到具有纳米尺度、无序的、连续三维网络结构的碳材料.  相似文献   

9.
掺金属离子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溶胶一凝胶法分别制备了掺杂Fe^3 、Zn^2 、Cu^2 的纳米级TiO2,并进行了XRD、TEM表征,对染料废水、苯酚的光催化实验表明,Fe^3 、Zn^2 、Cu^2 的掺杂能明显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提高了有机物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0.
复合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OC4H9)4和Si(OC2H5)4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通过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实验,确定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的最佳条件,即Ti:Si=1:0.5,煅烧温度为500℃,制备溶胶pH取5~6.通过SEM测试,发现纳米复合材料的基本粒子为分散均匀的球形颗粒状结构;XRD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TiO2主要以锐钛矿晶型存在,颗粒粒径在10~30 nm.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按照最佳条件制备纳米TiO2-SiO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较好,在日光照射90min后,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以达到100%.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步固相法,制备出以富铁空心微珠为基、稀土掺杂纳米铁氧体为壳的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对所制备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磁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样品的晶粒粒径为30 nm,复合材料两相的交换耦合作用增强,剩磁与矫顽力有所改善,提高了复合材料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Cr3+离子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该复合材料对含铬重金属的吸附率达到98%以上,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适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混杂纤维片材拉伸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标准GB/T3354-1999测试了由碳纤维、玻璃纤维和尼龙纤维等编织的不同混杂纤维布和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板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拉伸过程曲线等,分析了混杂比例对干纤维布和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板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C1G和2C1G纤维布相比,1C2G单向纤维布呈现出更为理想的分级破坏形式,应力传递更稳定;在碳、玻璃混杂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板体系中,1C2G复合板延性优越,最大延伸率达1.68%;与碳、玻璃混杂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板相比,含有尼龙纤维的混杂纤维树脂板在拉伸过程中具有下降段,延性效果改善良好,但抗拉强度偏低;环氧树脂在复合材料中进行应力传递和重分配,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整体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氧化法制备了Ti/SnO2和Ti/SnO2-Sb2O3电极,以酸性品红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两种电极材料的电催化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Ti/SnO2阳极,Ti/SnO2-Sb2O3阳极对酸性品红有着更好的去除效率和降解速率。两种电极的电催化氧化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酸性品红在Ti/SnO2—Sb2O3阳极上电催化氧化降解过程的紫外-可见光谱图表明在电流密度75mA·cm^-2,电解质N恕SO4浓度12g-L^-1的条件下,处理100mg·L^-1的酸性品红模拟废水,60min内其在λmax=545nm的特征吸收峰消失,酸性品红基本去除,但同时生成了部分小分子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密度近似,建立了水分子在SnO2(110)面不同吸附位的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了水分子在SnO2(110)表面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发生在Sn5C吸附位的水分子平行于表面和水分子以H原子向上垂直于表面的两种吸附方式为稳定吸附.对两种稳定吸附方式下电子态密度及电荷转移进行了分析,发现两种吸附方式均使体系费米能向高能量方向移动,同时两种方式下水分子向SnO2表面提供的电子数分别为0.09e和0.08e.提出水分子与CO分子对表面同一吸附点存在着竞争吸附,是湿度影响CO气体传感器电导灵敏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围绕玻璃纤维、碳纤维、铝基陶瓷等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中的应用展开了综述;介绍了针对上述复合材料开展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历程及进展,分析了应用在大型复合材料构件的结构特点;针对头车/司机室、中间车车体、转向架、制动结构、其他结构,系统性地总结整理了复合材料种类、成型工艺、设计方法、优化方法等,全面阐述了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车...  相似文献   

16.
A new type of benzene adsorption material was prepared by using the airtight heat treatment method. This method can directly transform the organic impurities of the activated alumina waste into carbon with adsorption capability.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arbon content of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BET (Brunauer Emmett Teller) surface area analysis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 influences of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discussed. The benzene adsorption capability of the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heat treatment process condition is airtight heating at 400°C for 2 h. The resulting sample has carbon mass fraction of 3.57%,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234.70m2/g, pore volume of 0.41m3/g, and average pore size of 6.59 nm. The samples show excellent benzene adsorption capability with an adsorption rate of 21.80%.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 of Ni-Fe-C filler materials on the η phase formation during TIG welding of WC-30Co and 45 steel. ηphase's morphology and forming condition were discussed using BEI method. The properties of the weld joints were also measured using microhardness measurement and four-point bending measur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ld joints of WC-30Co/45 steel can be obtained by TIG welding using different Ni-Fe-C materials as filler materials, and ηphase formed in the joints is M6C, M12C type carbides. The poor carbon content of the W-Co-C system resulted from the C diffusion and the high ingredient Fe are the two vital factors inducing to ηphase formation. It can be restricted by the addition of C element into Ni-Fe material. When carbon content is 0.01 % in filler material, bend strength σbb of weld joint is 908 MPa. However, when carbon content increases to 0. 41% in filler material, bend strength σbb is 1 260 MPa.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箱形梁的剪力滞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利用各向异性层合复合材料作为结构元件有了显著的增长.这种增长是利用了复合材料重量轻、强度高和各向异性材料等性质,这些性质都可以通过改变纤维取向和铺层顺序而加以调整,从而可以有效地使用层合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正确和有效使用,要求进行更复杂的分析,以便能准确地预报这些材料对外栽荷的弹性响应.通过试验的方法来研究碳纤维层合箱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