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城市交叉口存在关键车流与非关键车流相互干扰的特点,基于两级模糊控制的思想,研究了交叉口多相位两级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方法,给出了基本绿灯延长时间和附加绿灯延长时间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两级模糊控制器能有效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总延误时间,适用于多车流的孤立交叉口多相位信号控制。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交叉口存在关键车流与非关键车流相互干扰的特点,基于两级模糊控制的思想,研究了交叉口多相位两级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思想及设计方法,给出了基本绿灯延长时间和附加绿灯延长时间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两级模糊控制器能有效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总延误时间,适用于多车流的孤立交叉口多相位信号控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信号灯两级模糊控制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单交叉口两级模糊控制系统。控制器通过检测器获得的各车道交通流量和排队长度来判断各个相位的交通强度,进而决定是否延长或终止当前的信号相位。以通过交叉口的平均车辆延误作为评价指标来衡量该控制器的控制性能,并采用Matlab编程实现了交叉口四相位的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通行车辆在交叉口的平均延误,优于传统的感应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交叉路口是车流,人流汇集,转向和通过地点,是道路的咽喉。改善交叉路口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增加行车安全性和减少阻滞的关键。改善交叉路口的措施有:改善相北道路线型,拓宽交叉路口,渠化交通组织,健全交通控制,加强交通组织与管理,设置行人天桥,立交等。可供参考。 改善道路交叉口的方法,国内外经验表明,只要抓住消除平交路口的行人与车辆,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点和提高路口通行力着手,采取改  相似文献   

5.
基于神经网络实现交叉口多相位模糊控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根据城市交叉口交通流的特点,给出了一种交叉口多相位自适应控制算法,综合考虑相邻车道上的车队长度,利用多层BP神经网络实现了道路交叉口多相位模糊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能有效地减少单交叉口平均车辆延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交叉口作为城市路网中的一个关键性节点,其是车流及人流汇合、转向、分离的关键节点,对于城市交通系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城市道路约80%的交通拥堵均与交叉口不合理的交通组织有关。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交通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缓解城市交叉路口的拥堵现象,有必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对道路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以期能为相关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基于此,本文就目前道路交叉口存在的拥堵问题,交叉口优化设计原则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具体设计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多数城市交通流量越来越大,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定时控制与分时区定时控制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实际的需要。根据城市交叉口交通流的特点,文章提出一种实用的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实时检测每个方向的车辆排队长度,估算出该路口的某时段的平均车流,实时调整各方向绿灯的通行时间,从而使每个路口能够通行尽可能多的车辆。  相似文献   

8.
根据城市交叉口交通流的特点,给出了一种交叉口多相位自适应控制算法,综合考虑相邻车道上的车队长度,利用多层BP神经网络实现了道路交叉口多相位模糊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能有效地减少单交叉口平均车辆延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的高度复杂性和随机性,提出了一种多相位模糊控制方案。即根据交警在指挥交通时的思想,是否对某相位放行以及是否需要给此相位绿灯延时,取决于此相位排队长度和下一相位排队长度的综合比较。也就是用当前相和后继相的车辆等待长度决定信号配时。与交警的控制目标一致,即尽可能地提高整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降低车流的平均延误。借助Matlab模糊逻辑工具箱设计了二维模糊控制器,并在SimuLink环境下以车流的平均延误为评价指标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交通时段下与常规的定时控制相比,显示出了模糊控制的优越性,尤其在低流量交通条件下。最后,分析了不同自调因子对模糊控制器控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以双参数逻辑门限控制方法为基础提出了新的模糊控制逻辑,设计了基于角加速度的两级模糊防抱控制器,并对这种模糊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能有效地适应不同的路况,与传统的控制器相比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