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了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出行环境,在北京南锣鼓巷胡同区及附近人口密集的区域开 展调查,进行历史街区出行行为研究。首先,为了提高模型的准确度与可靠性,研究了不同服务人群、服务范围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将出行方式划分为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私人交通3 类,并分析得出该区域内慢行交通出行比例最低。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特性变 量与出行方式选择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特征变量。最后,建立多项Logit 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简称MNL) 对历史街区出行行为进行分析,并使用南锣鼓巷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户口、年龄、月收入、汽车拥有量、胡同宽度、胡同单行线、游客影 响、慢行交通意愿等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京老城实施停车需求管理策略,新增停车设施必须十分谨慎,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研究。在实施人口疏解、车位共享等措施仍无法有效改善区域交通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规划研究是否新增停车设施。以白塔寺地区为例,借助街区外围新建城市道路的契机,利用道路地下空间规划设置停车库,对停车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管理措施等进行规划研究。结果表明,修建道路地下停车库可以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胡同本身,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出行环境。  相似文献   

3.
李景 《城市交通》2006,4(5):63-68
历史文化名城中传统历史城区的现代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分析广州历史城区现状存在的交通问题基础上,对风貌保护和交通改善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探讨.首先,明确提出了广州市历史城区的交通发展策略;其次,分别从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控制线和文物保护节点三个方面制定了交通改善策略,尤其针对典型的民居保护区和骑楼街区的保护提出交通改善的建议,对下一阶段编制详细保护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指出城市交通应该为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服务,为广州市历史城区的繁荣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相似文献   

4.
读书     
《城市交通》2015,(3):100-100
<正>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作者:阮金梅彭敏张鑫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月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城镇化及机动化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遭遇一系列问题。如何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在对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与街区交通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群体对保护与发展的看法,对当前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与街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非机动车交通所占出行比例较大,但由于街区空间尺度和路网格局 的限制,人、机、非混行严重,非机动车出行环境较差.通过对郑州书院街、开封鼓楼、洛阳 东西南隅3 个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研究了历史街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的影 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以郑州书院街和开封鼓楼2 个历史街区的观测数据建立了非机动车 流量的负二项评估模型,引入骑行速度容忍阈值,得到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评 估模型,最后以洛阳东西南隅历史街区的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是可 行的,可以为更准确的评估历史街区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优化历史街区道路横断面,改 善街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实现街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千年北京城百年老胡同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里的小与少据史料记载,明末北京有胡同600多条,清朝时有978条,到20世纪中叶,北京城区  相似文献   

7.
城市形态对居民出行的影响——上海实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海啸  沈青  张明 《城市交通》2009,7(6):28-32,49
了解交通行为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是创造和引导绿色交通的必要前提。通过收集居民出行行为、社会经济特征和城市形态特征等方面的数据,对上海4个街区进行买证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逻辑斯蒂克回归模型分析处理数据,探讨街区设计特征与居民出行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传统街区有利于短距离出行和选择非机动化出行方式。指出我国一些大规模社区的开发模式与目前鼓励的绿色交通发展模式相去甚远,因此规划人员应重视传统的有利于自行车和步行的街区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城市规划由“以车为本”转变为“慢行交通”导向的现状,既有规划指标已不再适用,提出了一种定量优化调整规划指标的模型与方法。首先,通过改进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评价控规下各片区既有规划指标与“慢行交通”导向下规划指标的协调程度,选出不协调的街区。其次,针对基本DEA投影模型的局限性,引入可控投影模型,并对其添加指标的C-AHP权重约束,建立改进DEA可控投影模型。再次,计算得出需要调整的指标及其调整幅度,达到“慢行交通”导向规划的目标。最后,以邯郸市南湖控规单元为例,评价既有规划指标的慢行协调性,计算得出不协调街区中各指标的调整系数和调整值。对比发现,优化后各街区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均有提高,说明调整后的街区更符合“慢行交通”为主的规划需求,验证了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历史街区优先发展慢行交通的理念,以自行车骑行速度为因变量,归纳整理出自行车道宽、自行车流量等7个道路环境因素,建立了各因素对历史街区自行车骑行速度影响概率的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自行车道宽、自行车流量与行人数量是影响骑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其中,自行车道宽每增加1.0 m,骑行速度受到影响的概率最大减少0.352;自行车流量、行人数量越多对骑行速度的影响概率越大,单位小时单条道路每增加100人可使影响概率最大提高0.250。当自行车道宽大于3.5 m(双向)且单条道路的行人数量小于500人/小时,骑行速度受到的影响较小,骑行环境趋于最优。可见,该模型能较好地揭示影响历史街区自行车骑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并可为街区慢行交通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前10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前10年,我国城市交通及交通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发展迅速,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创新。从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转型与发展、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与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回顾新世纪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背景,并介绍新世纪前10年交通规划在理论与技术方法上的转变及创新,包括:交通规划目标的转变、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及土地利用的整合、技术手段与模型理论,以及交通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等。最后,对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高铁枢纽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城市中心区交通规划、街区交通规划,以及大型活动交通规划等典型规划示例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11.
人行道设计建议——以南京市相关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季  程建川 《城市交通》2008,6(4):47-51
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为核心,对人行道的设计不够重视,产生如人行道局部缺失、设置不连续或不合理、过街人行道数量不足或缺失等问题,以致人行设施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分别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两方面探讨了步行友好型城市的未来。在宏观规划方面,提出优良的步行网络应该具有的6要素;在微观设计方面,以南京市为例,针对人行道设计中的人行道宽度、与非机动车道的分离措施、附属设施设计、与换乘车站连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有关内容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异常事件下高速道路交通状态的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考察异常事件对高速道路交通运行的影响,对事发后高速道路局部交通状态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解,分析了各阶段的事发点通行能力,并将事发点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事件性质、阻塞行车道宽度、事件发生位置、现场行车秩序与上游交通量等五类,针对交通事故引起局部车道临时关闭这一典型的异常事件,进行微观交通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行车延误随着车道关闭开始大幅度增长,直至车道开放,之后开始降低,整个演变过程伴随着波动;当交通量接近于道路通行能力时,交通流系统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异常事件极易引起大范围、长时间的交通拥堵,此时,应采取交通诱导和匝道控制等必要的措施来转移部分交通量,减小异常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建立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研究公交专用道线网布局问题.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入手,得出设置公交专用道的速度条件、公交车流量条件、道路条件,以及公交专用道需求线网和可行线网的设置方法,将二者叠加即可形成公交专用道的实际线网.根据城市整体路网规划,利用交通预测得到的道路上公交车量流量数据,应用上述方法可以规划公交专用道线网,形成以公交专用道线网为骨架的城市客运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第3.4.2条强制性条文规定:“新建、改建交通工程规划中的平面交叉口规划,必须对交叉口规划范围内规划道路及相交道路的进口道、出口道各组成部分作整体规划.”为了说明该条文对于充分、高效利用交叉口进口道“时空资源”、提高交叉口整体通行效益的意义,从交叉口进口道“时(绿信比)空(车道数量与宽度)资源”转化的基本理念及量化解析两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该条文的基本原理,并利用实例进行定量计算.结果显示,若新建或改建的主要道路进口道不具备增加车道的条件,而相交次要道路进口道具备该条件,则通过增加次要道路进口道车道数,转换各进口道间的“时空资源”,不但能提高其本身的通行能力,还能同时提高主要道路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合理地解决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通行能力的计算问题,在分析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的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自行车停车排队密度随交叉口自行车道宽度增加而线性递减的关系。根据自行车在启动后匀加速到匀速行驶的特征,建立了自行车交通流启动时间-速度、时间-距离模型;根据实测数据,标定了自行车流排队膨胀模型;根据绿灯时间自行车流量与车道宽度之间明显存在的线性关系,建立了交叉口自行车饱和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为形成交叉口自行车通行空间设计、混合交通流信号控制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拥堵的高速公路上,合乘车辆(HOV)车道是一种高效环保的交通方式. 虽然HOV车道广受采纳,但该系统的利用效率受到质疑. 加州在全州范围内 采取了一项允许混合动力车辆使用HOV车 道的政策,以期通过鼓励驾驶员使用省油汽车来减少尾气排放,同时通过更有效地利用HOV车道的剩余通行能缓解交通拥挤. 加州橘县高速公路的路网用于研究 该政策的影响及有效性. 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传统的规划模型来估计交通需求及校准的微观仿真模型来评价系统性能. 通过对系统整体性能、车道服务水平和空气质量 三方面的分析,结论表明此政策对在高峰时段没有剩余通行能力的HOV车道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保证HOV车道服务质量不明显下降还能减少排放,该政策最多允许50 000辆在加州注册的混合动力车辆使用HOV车道.  相似文献   

17.
头车疏解车距(The First Discharge Headway)是绿灯开始后到第一辆机动车启动并通过停车线的时间.本文分析了混合交通信号交叉口不同车道交通流的车型比例和干扰比例,结果表明,左转车道的小型车比例和受到的干扰次数高于直行车道.随后利用Logistic模型、Compertz模型、Logsitic模型分别...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完整街道概念的提出,道路瘦身策略在美国的道路规划设计中广泛使用,意在通过减少原有的机动车道空间满足非机动车、行人等出行需求和安全要求。基于美国《道路瘦身信息指南》,整理解析道路瘦身的原则和方法。首先,介绍道路瘦身的概念、发展历程及三种基本形式。从几何要素设计、几何参数设计、横断面设计、交叉口设计几个层面介绍道路瘦身的设计方法。同时探讨横断面空间分配、行人过街、信号控制、标志标线等运行要素的设计。解析影响道路瘦身实施的几项因素并进行效果分析。最后,从提高道路安全性和协调现行标准两方面讨论道路瘦身在中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元胞自动机模型为基础,在传统的车辆换道规则上,引入驾驶人行为因素,根据不同区域交通流特点和驾驶行为特点,给出了不同的车辆换道规则,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城市道路偶发性拥堵交通流行为分析的元胞自动机改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偶发性拥堵发生时不同车流密度的车辆排队和平均车速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世博会可变车道设置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上海世博交通顺利运行不能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供给,更要提高已有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由世博出行需求与供给矛盾出发,说明实施世博可变车道技术的必要性。重点考虑世博交通与日常背景交通之间的协调,提出世博可变车道的设置原则。以上海市林浦路为例,从可行性、方案设计、控制系统、相关设施设置、配套措施五个方面分析世博可变车道的实施方案。最后,对林浦路设置可变车道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饱和度指标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可变车道技术可显著减轻早晚高峰主流向交通压力,提高世博通道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