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30年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也在快速增加,已成为世界上第二能源消费大国。当前,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资源日趋紧张,是全球发展面对的共同难题,而能源生产和消费引起的问题也成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危机的冲击和煤、石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能源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天然气的消费量急剧增长。面对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和“缺油少煤”的能源格局,如何保持液化天然气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液化天然气储存安全问题,论述我国液化天然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王毅 《综合运输》2005,(5):86-86
2005年3月31日,由新疆广汇液化天然气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再次购买的100辆梅赛德斯-奔驰重型卡车“溯源之旅”终点站的活动在鄯善隆重举行。顾名思义,“溯源之旅”就是一次探索能源源头的旅行。100辆广汇液化天然气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购买的梅赛德斯-奔驰Actros2640重型卡车从春意盎然的深圳出发,一路北上经两湖地区直抵中原,并踏上漫漫西行之途,经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黄土高坡、浩瀚的戈壁滩,历经近万里的长途跋涉后最终抵达广汇天然气的源头——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溯源之旅”的启动,标志着一条流动的贯穿东西的陆上绿色能源动脉正…  相似文献   

4.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将是必经之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具有清洁、低碳、绿色、高效等特点。文章以江苏某工业项目为例,对其冷、热、电、气等用能需求进行分析,并根据负荷需求,设计了适用于该工业项目的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应系统,采用内燃机+余热锅炉+溴化锂机组结合光伏、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方案。技术经济性和节能效益评价结果显示,系统利用峰谷电价差,错峰运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能互补系统采用部分可再生能源,能耗低、碳排放量低。该系统适用于在周边有稳定的且价格合理的天然气供能场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能源科技》2020,(2):6-10
“十四五”能源规划编制在即,国家能源局围绕“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问题组织对能源领域权威专家进行书面调研,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教授作为受邀的主要专家之一,对“十四五”期间能源规划相关的6个方面共18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解答。一、关于“十四五”能源发展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看待“十四五”能源行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十四五”能源行业面临哪些新使命?  相似文献   

6.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与利用效率现状1.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总体情况交通行业是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耗型行业,随着我国客货运输量的增长,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规模逐年上升,能源消耗的增速高于全社会能源消耗的增速,成为我国用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交通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港口地区丰富的风、光可再生资源,构建了由“源网荷储”四部分组成的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建立了状态监测与能量管理系统保证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的安全运行,制定了包括横向多能互补和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互动的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运行模式。港船多能源融合系统可以实现新能源、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正>能源是一种提供能量的物质,如化石燃料、核能、可再生能源等,要计算综合能耗需将各种能源折算为标准燃料(煤当量、油当量或气当量)。世界能源消耗量中,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天然资源)是最主要的能源,中国人均能源消耗量18,608 kWh(2008年)。化石燃料属于耗竭性能源,其供应量不足会造成能源危机,特别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汽油影响最大,因为石油供应不足已出现过三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电能(Electric Energy)是一种很容易传输的能量形式,以有线或无线的形式传输。电的来源非常丰富,主要来自热能(煤炭和天然  相似文献   

9.
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节约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化解运输供需矛盾,“十五”期间交通部门纷纷出台跨越式发展方针,运输供给能力大大增强。但与此同时,交通运输耗能飞速增长,交通运输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同能源供给紧缺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成为“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开辟出一条节能的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突破交通运输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10.
应用清洁能源是重要抓手 交通运输是我国第三大能源消费产业,因而是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的三大行业之一。适应国家新能源战略,迫切需要改变我国的交通运输能源结构,因而,开展清洁能源应用,义不容辞,全行业、全社会必须积极、自觉应对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带来的重大挑战。在这当中,无论从技术成熟水平考虑,还是从安全保障要求衡量,推广应用天然气汽车等清洁能源装备,是当前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输》2013,(2):48-66
<正>前言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双碳”目标战略背景下,光伏发电因其绿色、环保、低碳、无污染等特点成为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光伏发电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弃光问题”,因此,发展储能综合系统以提高光伏发电的利用率已成为大势所趋。文章设计并建立了基于光伏发电的储热储氢综合能源系统,将光伏发电和储热、储氢综合储能系统结合,解决光伏发电中的弃光问题,同时综合储能能够对并网光伏电站进行“削峰填谷”,实现稳定的并网输入。光伏热转换子系统实现全年最大热转换效率需要匹配最佳电阻,实验结果表明连云港地区的最佳匹配电阻值为6Ω;光伏制氢子系统部分,主要研究了温度对制氢速率的影响,并得到最佳温度范围为40~50℃。本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对实现稳定的光伏发电、能源储存和高效利用以及降低碳排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为我国碳中和提供一种积极而有益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典型发达国家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特征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整理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相关统计数据,全面分析了国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强度变化的主要特征与一般规律,并通过比较分析,为我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战略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与汽油、柴油相比具有显著的经济性和环保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绿色环保的要求逐年提高,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任务更加艰巨。本项目通过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LNG)车辆,采用液化天然气替代燃油,大幅度减少了汽车有害尾气排放,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约四分之一。项目针对LNG的理化性能与特点,在车辆性能优化配置、机务保障、驾驶操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对其运行效果做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综合评价,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并在道路客运车辆上大力推广,对道路运输实现节能减排与能源结构调整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毅 《综合运输》2004,(10):12-15
2004年9月1日上午10点,塔里木盆地牙哈气田的大然气从新疆轮南首站进入西气东输管道。至此,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提前实现全线通气的目标。按照计划,2005年1月1日将实现全线商业供气的目标。届时,长达4000公里的主干管道将横亘华夏,将塔里木的天然气输往华东及沿线省市,实现中国管道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跨越。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呈西部多、东部少、北部多、南部少的格局。煤炭市场却集中分布在华东、华北、中南、京津冀四大缺煤区,这是煤炭的主要消费地。河北省西临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山西,北连能源产地内蒙,自身也拥有丰厚的煤炭储量;又是通往华北、西北、华南公路、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输》2006,(1):1-1
“十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十五”发展中暴露的矛盾也同样十分突出,如能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焦点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解决矛盾还是要靠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10月10日,伊顿在北京发布了《能源创新及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以“大趋势之下的必由之路”为主题,携手影响能源创新的各方决策者和倡导者,聚焦中国新型化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讨能源创新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高速公路高度封闭的客观状况下,如何有效地解决“难上高速路、难乘高档车”?如何解决配客中转的问题?如何在提高车辆的实载率、提高车辆资源的利用效能、拓展服务空间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达到能源和时间上的节省优化?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公路交通与能源融合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存在盈利模式不清晰、交通侧能源侧要求不明确、政策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路交通与能源融合项目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示范项目为依托,开展了政策机制、安全环境、标准体系、运维模式、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探索研究,形成可复制的公路交通与能源融合项目投建营模式,推动交能融合行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