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极地航行存在附加风险,船舶应急操作能力尤为重要,极地救生设备应能适用于海冰、低温及其他极地环境条件,超出了常规船舶救生设备性能标准和试验方法的要求。在现有《国际救生设备规则》(LSA)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极地水域航行船舶规则》(极地规则)要求,分析极地环境对救生艇及其降放装置和气胀式救生筏的不利影响,提出适应极地环境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并通过试验方法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救生艇和气胀式救生筏及艇筏降放设备性能标准及试验方法,为参与LSA规则修订、指导极地救生设备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极地水域地理位置独特,环境条件特殊,船舶在极地水域航行时,因冰和/或寒冷气候,以及其他不可低估的条件,存在附加风险,降低船舶的安全,比如船—冰碰撞影响船体结构强度,寒冷气候可能导致船舶稳性减弱、引起管路冰冻、航行设备失效和船员执行力下降等。CCS已颁布了船舶冰区加强和船舶防寒的规范要求,构成完整的船舶规范体系。本次《极地船舶指南》旨在为实施CCS冰级规范和防寒规范、IMO《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提供技术指导,保障极地航行船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极地这方净土,可能再多的考虑都无法表达出航运业对其环保的珍视与船舶安全的关切。而之所以此次《极地规则》实施颇受关注,也许正弥补了业界对于极地"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初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未来越来越多的船舶将在极地水域航行。为了保护极地海洋环境以及在极地航行船舶及船上船员和旅客安全,在北冰洋和南极洲水域航行船舶须遵守的强制性规则——《极地规则》已于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这一极地水域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航海教育研究》2014,(4):77-77
正2014年11月21日,在伦敦总部举行的国际海事组织海事安全委员会第94届会议上,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具有强制性的《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国际准则》,即极地航行规则。评论称,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在保护船舶以及船员在极地水域航行安全方面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据悉,来往极地水域的船舶安全和极地自然环境保护一直是国际海事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两极环境下航行的船舶也会面对很多特殊的危险和挑战。近年来,国际  相似文献   

5.
根据《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规则》第4章分舱与稳性,对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2万t级极地多用途船进行极地破舱稳性的计算,探讨IMO RES.A.1024(26)决议及该极地规则对极地航行船破舱稳性计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极地规则将影响船舶的总体布置和装载工况。  相似文献   

6.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极冰融现象日益加剧.北极冰层的大面积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发,南极的冰雪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船观光.本文针对极地航行的特殊性和挑战性,从极地安全航行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现行的极地水域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IMO和IACS等国际性组织出台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并分析了IMO强制性《极地水域船舶作业国际规则》对船舶及海上人命安全和极地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归纳,分析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重要性,结合极地开发、国际极地规则,融合绿色造船、新能源动力装置的应用,分析极地航行对船员的特殊要求。融合环保目标型标准理念,构建极地航行船舶从法规、设计、建造、教育多维度环保理念。北极航区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减少船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更好地倡导和协调发展海上"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极地环保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航行于北极东北航道的船舶应用的规则和规范,对《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北方海航路水域航行规则》《极地船级要求》和《极地水域营运船舶指南》等规则和规范进行概念性阐述。该研究对北极东北航道船舶的设计、建造、检验和运营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清晰理解北极东北航道船舶适用的规则和规范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史婧力 《中国船检》2012,(10):72-73
极地规则已历时多年.早在上世纪30年代.芬兰一瑞典政府就颁布了《芬兰一瑞典冰级规则》:2002年12月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了《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2009年12月通过了《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  相似文献   

10.
正《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20)》(简称《规则》)于2020年8月1日生效实施。新版《规则》对船长20m以上的国内航行海船的检验制度、安全和防污染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修订,全面覆盖船舶种类,简化船舶检验要求,技术标准更加趋向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世界海运》2017,(10):41-46
随着全球变暖和北极海冰快速减少,国际航运界正在积极开发北极航线。但同时,极地航行的环境、航道条件非常恶劣,船舶轮机管理者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分析极地航行的特点以及因此导致的极地船舶动力装置的特殊设计,归纳总结极地航行船舶动力装置的管理要点,以期为极地航行船舶的轮机管理提供参考,并最终实现船舶在极地水域的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12.
龙涛  王峥嵘 《中国船检》2013,(12):33-36
强制性的极地规则,是IMO着手全面建立两极船舶航行安全、海难救助和防污染等海事管理秩序的重要工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冰盖的逐步消融使人类觊觎即将显露出来的便捷航道,进一步点燃了欲望。  相似文献   

13.
动态     
《中国海事》2015,(1):76
<正>上海海事局:与中国船级社共商极地航行船舶操作限制导则2014年12月25日,上海海事局船舶检验管理处会同中国船级社共商极地航行船舶操作限制导则的制定事宜。该导则是为MSC94届海安会通过的《极地规则》提供配套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极地航行船舶在保障船舶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临界状况时的船舶操作限制;同时也可以为拟航行于极地水域的船舶提供航线规划的参考。天津海事局:助力天津港复式航道正式启用2014年12月26日,天津港30万吨级航道和复式航道正式启用。该航道不仅可以满足30万吨级船舶和1.9  相似文献   

14.
从极地航行船舶所在的环境状况入手,分析了低温、冰况、船上结冰、高纬度、极昼极夜对船舶航行安全和使用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措施来减少和消除由此带来的影响,研究极地船舶在电气设计和设备配置的特殊性,对极地航行船舶电气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极地航行船舶所在的环境状况入手,分析了低温、冰况、船上结冰、高纬度、极昼极夜对船舶航行安全和使用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措施来减少和消除由此带来的影响,研究极地船舶在电气设计和设备配置的特殊性,对极地航行船舶电气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声音     
《中国远洋航务》2014,(6):12-12
丹麦海事局副局长Francis Zachariae:很高兴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实施《极地规则》加强船舶在北极和南极海域航行安全。丹麦特别注重和努力提高船舶特别是邮轮在格陵兰岛海域的航行安全。新一套的具有全球约束力的规定将向我们提供在冰冻海域航行的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包括救生设备要求,船员培训。  相似文献   

17.
《国际船舶安全运营和防污染管理规则》(简称ISM规则)的提出是国际海事组织(IMO)为了促进船舶营运安全和防止污染的一个重大举措。文中首先就该规则的有效运行对我国航运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阐述了规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如何加强ISM规则的有效运行来更好地促进我国航运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从而进一步发挥ISM规则对船舶航行安全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型集装箱船舶在恶劣海况中航行的风险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有多艘大型集装箱船舶在航行时遭遇恶劣天气和海况,酿成险情,造成事故,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此文基于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先后发布的1228号通函《对"不利气象和海况时避免危险局面的船长指南"的修正》和《2008年国际完整稳性规则》,结合实际,分析和探讨了大型集装箱船舶遭遇恶劣天气和海况中航行的风险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大型集装箱船舶平安渡过恶劣天气和海况。  相似文献   

19.
极地冰区船舶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极地冰区船舶发展的背景,对极地航道、资源开发等因素等进行论述,认为发展极地冰区船舶是未来船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了与极地航行船舶相关的规范、规则的发展情况,认为规范和规则对极地冰区船舶的运行安全和减少排放等要求日趋严格,各船级社对极地船舶的设计要求和验证方法逐渐统一。介绍了当今世界主要的破冰船船型及动力系统,并对极地冰区船舶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冰区航行船舶规范标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运秀 《中国船检》2010,(9):38-40,114
随着全球变暖步伐的加快,北极冰层逐渐减少,北极通航成为国际海事界的热点之一,冰区航行船舶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为此,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2年12月颁布了通函《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2009年12月通过了决议《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与此同时,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于2006年颁布了统一要求《极地船级要求》。这样,上述规定就成为极地航行船舶的强制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