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海运》2017,(8):7-18
世越号打捞工程是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承担的一项大型国际打捞工程,整个工程时间长、要求高、难度大,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设计是工程成功的可靠保障。沉船重量的计算分析作为其中关键一环,为技术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有限的沉船已知数据,结合打捞过程中沉船的不同状态,通过对沉船的各个重量及浮力分项进行分析、调查及合理假设,完成沉船几种典型关键工况下的重量计算分析,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为以后类似的沉船重量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国财 《航海》2008,(2):25-26
1月31日上午12时,交通部上海打捞局主力工程船“勇士号”、“沪救捞62号”等5艘船,及20多名国内顶尖潜水员和近80名工程施工人员经过28天的艰苦打捞,躺在长江宝山航道上海宝山十四装卸区码头附近水域最大吨位的沉船“中昌118”轮主甲板浮出水面,被该局打捞人员整体打捞起浮。  相似文献   

3.
4.
《世界海运》2017,(10):6-23
世越号打捞工程举世瞩目,是上海打捞局迄今完成的难度最大、耗时最长、投入船舶设备和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打捞工程。工程中创新使用了专用抽油吸头、内置气囊、橡胶浮筒、托底钢梁、水下开沟犁、带升沉补偿的钢绞线液压提升系统、沉船整体SPMT滚卸上岸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可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对世越号打捞的设计和施工中相关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世界海运》2017,(9):1-6
"世越号"客船沉没于韩国全罗南道珍岛郡附近海域,当地天气多变,水深达到45米,打捞作业环境恶劣,为安全把"世越号"从海底打捞出水,首创双抬浮驳提升、半潜船起浮出水打捞方案。由于沉船侧倾在起浮过程中无法提供足够的稳性,根据半潜船静水力曲线计算结果提出半潜船改装方案。通过GHS专用软件模拟半潜船起浮"世越号"完整过程,不仅对半潜船稳性进行校核,对实际起浮作业也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梁富伟 《航海》2007,(2):F0002-F0002,1
2007年2月7日15时38分,经交通部上海打捞局抢捞人员46个昼夜奋战,"银锄"轮成功起浮。又经过88小时紧张有存的除泥、封舱和排水,2月11日上午11  相似文献   

8.
古代木质沉船整体打捞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古代木质沉船的整体打捞方案,并且通过"南海1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模型试验对此方案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世界海运》2017,(9):7-10
2017年3月22日,沉没1 077天的世越号在上海打捞局590天的紧张施工下缓缓浮出水面,一时举世瞩目。以侧卧的姿态从44米深水中整体打捞重达万吨的沉船被称为世界打捞史上的奇迹。由于世越号打捞现场海底泥质坚硬,普通的抓力锚很难提供上百吨的锚抓力,因此根据实际海底地质情况和理论计算,我们设计了钢筋混凝土重力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该重力锚提供了200吨以上的锚抓力,为世越号打捞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相似文献   

10.
封舱打气作为沉船打捞的重要手段,其操作风险也相对较大。沉船在上浮过程中,若舱室泄压不够及时,将严重影响沉船打捞安全。基于数值分析方法对沉船离底后自由上浮时间进行分析,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CFX对舱室泄压情况进行数值仿真,对上浮过程中舱室泄压情况进行全过程仿真模拟,结合工程实际经验,设计的泄压孔能满足沉船起浮过程保障船体结构安全性的要求,且满舱气时泄压速度最快;研究成果可为沉船打捞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隋海琛  杨鲲  张彦昌  赵阳 《水道港口》2009,30(2):139-142
"南海一号"是我国2007年底在广东阳江水域打捞出水的一条宋代沉船。为了更好地保护该船,打捞过程采用了"整体打捞"技术方案。为了保证打捞中水下定位和提升过程姿态检测准确无误,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姿态传感器和水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成功应用于"南海一号"打捞的定位和姿态监测过程中,为成功打捞沉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安全保障。文章介绍了打捞的技术难点、技术方案和打捞过程。  相似文献   

12.
浮式防波堤作为海洋工程中一类重要的防波堤结构,具有优异的经济性和生态环保性。首先概述了海洋浮式防波堤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浮式防波堤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浮式防波堤结构形式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并根据浮式防波堤下部是否设置阻尼结构划分为箱板式和板阻式两种结构形式,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耐久性、设计标准规范与新材料等方面对未来浮式防波堤结构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监测系统是获得浮式平台真实情况的可靠手段,跟水池模型试验一样,对评估平台安全非常有价值。本文研究浮式平台监测系统研发要点,并在我国"南海挑战号"FPS平台上成功实施了1套包含环境条件、浮体运动和水下系泊系统的监测系统,实现了监测系统远程控制和"互联网+"数据共享,实现了较为宝贵的台风期间监测和数据传输的功能,获得了多个台风数据和超过3年的监测信息,可为今后该平台的安全评估、深水浮式平台设计反馈、现场作业支持或预警等提供数据和依据,为将来监测系统推广应用提供了典型示范。建议下一步通过海上现场监测数据来研究无法准确通过数值模拟但对立管安全影响非常大的浮式平台涡激运动(VIM)。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世界海难事故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在开航前和航行中预防发生海难事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谭美  李鹏凡  郭健  张进才  陈艳霞 《中国舰船研究》2020,39(1):107-112, 144
  目的  浮动堆经过在军用舰船上几十年的发展和运行经验积累,反应堆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民用领域的推广应用逐渐被认可,目前亟需解决反应堆装船的适配性问题。安全壳是浮动堆与船体结合的接口,是反应堆装船的船体舱室,其设计不仅要适应船舶的海洋环境条件,还要满足反应堆运行的核安全要求。  方法  首先,从浮动堆安全壳的适应性要求出发,分析安全壳压力与船舶主尺度和重量之间的主要矛盾关系,提出一种浮动堆安全壳分析设计流程。然后,参考陆上核电站和核动力舰船安全壳的特点,以及国外核动力船舶和民用核设施设计规范要求,从安全壳构型与压力控制维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方形双层抑压安全壳方案。  结果  对安全壳压力特性以及结构强度的分析显示,在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安全壳结构安全,重量和空间指标可控,安全壳的船堆适配性较好。  结论  参考工程经验表明,基于该方案的浮动堆总体指标较好,可为工程人员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兵 《江苏船舶》2010,27(3):30-32
起重船的作业过程对安全性要求很高,起重方案是否科学,起重过程的调度是否合理决定了起重作业的成败,而起重船各系统运行是否正常则是保证起重船作业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构建起重船机舱监控系统AMS,可以保证起重船始终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如有故障可以检查到故障点,该系统还可以记录历史故障供工作人员查阅。  相似文献   

17.
沈菊燕  周灿  汪宏 《水运工程》2022,(7):211-216
针对船闸二期永久工程外露混凝土表观质量差的通病,以浮式系船柱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将混凝土浇筑工艺由二次改为一次的可行性。采用有限元软件对一次浇筑模板结构力学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同时与工程实例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得出的力学性能计算值满足规范要求,与实际结果吻合,验证了一次浇筑的可行性。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湘祁二线船闸,可为类似船闸浮式系船柱槽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浮式系船柱的系缆安全,依托京杭大运河某代表性船闸,针对其浮式系船柱的实际结构特点,根据数学力学基本原理推导构建了可反映浮式系船柱柱身应变信号与船舶系缆力二者之间定量关系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针对船闸浮式系船柱系缆安全的监测方法。为了验证该安全监测方法的可靠性,对依托船闸中的代表性浮式系船柱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将安全监测方法所获得的船舶系缆力与传统载荷量测手段测得的系缆力值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相对误差低于15%,表明提出的船闸浮式系船柱系缆安全监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9.
林大鹏 《水运管理》2001,(12):27-29
海难救助是海事法特有的制度。传统上,救助费用的保险是由财产保险人和责任保险人共同承保的。其中财产保险人不保或者不赔的部分往往由责任保险人来承保,这个责任保险人就是船东互保协会(P&I Clubs)。随着全球经济和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海难救助制度也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如环境污染、费用担保等等。作为船东责任保险人的船东互保协会究竟在海难救助制度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传统海难救助中,船东互保协会遇到的难题 1.“No cure,No pay”原则 长期以来,在海难救助的法律适用上,各航运国家普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局部动床概化水槽试验,采用MicroADV流速仪测量瞬时流速,得到浮运围堰下沉过程中围堰侧面纵向、横向和垂向紊动强度的分布情况。分析浮运围堰入水深度、行进流速、行进水深对紊流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浮运围堰入水深度对紊流宽度影响较大;行进流速、行进水深对紊流宽度影响较小。在试验范围内,围堰单独作用时水流相对紊流影响宽度D/B随围堰相对入水深度H c/H0的增加而增大,基本为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