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已有隧道上方进行基坑开挖,下方隧道的变形是基坑施工控制的关键。采用实测分析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在已建盾构隧道上方进行基坑开挖的工程中,下卧隧道的变形控制措施,即在基坑开挖前进行搅拌桩加固、设置抗拔桩并在隧道内设置"米"字型支撑,通过实测数据分析研究了上方基坑开挖过程中下卧隧道的变形规律。得到如下结论 :搅拌桩加固过程中,隧道发生轻微的下沉变形,而基坑开挖则会导致隧道整体抬升与横截面收敛变形;搅拌桩加固与抗拔桩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隧道隆起变形,而隧道内的"米"字型加固则能有效减小隧道的收敛变形,搅拌桩施工引起隧道发生"横鸭蛋"式收敛变形,而后续的基坑开挖则对隧道的收敛变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受环境保护因素影响,在环保、震区进行隧道洞口施工是首要难题。成兰铁路某隧道采用"零开挖"进行隧道进洞施工,通过隧道进洞被动防护、超前支护、减震爆破开挖,支护及时封闭成环等措施的应用,有效保证了隧道进洞施工的安全,提高进洞施工效率,有效保护洞口周边的环境,并推广到其它隧道进洞施工中,对后续类似工程条件下隧道进洞施工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9):148-149
将结合周岙底隧道,详细探究"新奥法"的实际应用,并具体阐述了隧道施工中的进洞施工方法、掘进开挖方法、衬砌支护施工、隧道仰拱铺筑与填充施工、防水层施工、全断面钢模台车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以及隧道混凝土路面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4.
杭千高速南峰、善岭隧道为六车道曲墙连拱隧道,隧道最大开挖宽度36.3 m,是目前国内公路双连拱隧道开挖跨度最大的隧道之一,隧道开挖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围岩稳定性、动态施工过程等方面分析和总结了连拱隧道的开挖变形受力情况及合理的施工过程,探讨了关健工序的施工合理控制方法,对后续工程施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隧道开挖施工安全管理,作为隧道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隧道工程施工作业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针对隧道工程开挖安全施工管理问题,首先概述了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多发事故及其发生原因,进而在隧道开挖的施工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管理两方面,详细介绍了隧道工程开挖施工作业安全管理问题,可以为隧道开挖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斌 《交通标准化》2010,(7):189-192
按“新奥法”施工的河北张石高速黑石岭隧道全长7590m,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行双车道,属于长大岩石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开挖施工采用IDTS3850爆破振动仪对隧道爆破振动进行监测,通过对结果的回归分析,结合工程实际,提出爆破振动波衰减经验数学模型。同时,结合该隧道开挖爆破施工提出爆破振动控制技术措施,以确保隧道开挖洞室、初期支护、二衬、相邻隧道等已有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该研究对指导隧道工程开挖爆破施工和保证已有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隧道的分修过渡结构是合分修隧道中连接大跨隧道和小间距隧道的过渡段,该区段的横向与纵向结构变化大,是隧道施工的重点和难点。以壁板坡隧道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大跨段A断面的力学特征;通过数值建模分析小间距段岩柱变形以及围岩应力,认为分修过渡结构的最优施工顺序为"大跨段左侧开挖→左线开挖→大跨段右侧开挖→右线开挖"的开挖顺序。现场监测大跨段A断面拱顶、边墙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盾构法施工隧道围岩扰动特性一直是工程界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此,依托某市地铁2号线某区间盾构法施工隧道工程为背景,然后建立每个分析步下的各向同性均值数值模型。模型结合"等代层"模型来反映隧道开挖质量,采用"生死单元"法来模拟隧道开挖过程。结合围岩变形规律、应力变化特征、塑性区发展趋势及孔隙水压力变化等计算结果,分析盾构法施工隧道围岩扰动特性。同时,借助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隧道施工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在日常施工项目中,技术人员会先开挖隧道洞口土石方,将其预留在台阶上,然后减小仰坡开挖和对施工的影响,最后进行超前大管棚动开挖施工,整个施工过程都非常复杂,所以必须按照科学的施工顺序开展施工作业。在此背景下,对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探讨了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礼明 《北方交通》2012,(9):117-120
介绍了隧道防坍塌控制技术。隧道防坍技术依靠地下工程施工的经验,利用新技术的集成和优化,推行隧道防坍"二十四字"施工方针,灵活应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十八字"施工方针,贯彻"四项防坍基本经验",充分考虑地下洞室开挖支护的时间与空间效应,可广泛应用于公路隧道工程施工防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