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采用CIVIL3D建立了部分叶榭塘地形模型与疏浚模型,计算了航道的疏浚工程量。所得数据与传统软件相比相差较小,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基于模型结合相关二次开发,批量得到疏浚断面图以及其相应的断面信息,为把控整个施工流程中的工程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为相关疏浚工程量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监督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CIVIL 3D分别建立了某内河A、某内河B和某内河C的部分地形模型,并用曲面放坡和距离放坡建立了疏浚模型,计算了航道的疏浚工程量。所得数据传统软件所得数据相差较小,验证了模型的正确型。通过不同航道和不同建模方式的对比分析发现,与传统软件所得数据相比,航道弯曲段的差异较航道直段的大。曲面放坡所得数据比距离放坡大,由于其对应于不同的实际工况,因此需要设计负责人择优选取。但本文研究成果为设计负责人在今后采用BIM设计时提供一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在海南铺前大桥水域配套工程施工中,利用Civil 3D软件建立水下地形曲面、航道疏浚模型、工程量计算、施工质量控制等过程,介绍Civil 3D软件在疏浚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航道工程疏浚设计的效率和工程量统计精度,在港口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勘察设计集成系统(HIDAS)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航道工程三维辅助疏浚设计系统。该系统结合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CAD技术,提供参数化智能建模、开挖工程量自动统计、批量生成开挖断面图等功能。将其应用到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工程的疏浚设计过程中,实现了根据不同土质选择不同开挖边坡坡比、不同超深超宽参数自动生成设计断面,分航段、分土类统计开挖工程量、超深工程量、超宽工程量,分航段批量自动生成CAD格式的开挖断面图,大幅度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南方某海港工程港池航道工程设计中引入BIM正向设计,利用CIVIL3D建立了地形曲面和地质曲面模型,建立采样线,对地形曲面、设计曲面、地质曲面进行采样;用断面法进行疏浚工程量计算,用程序自带网格施工图及其他软件等多种方法进行校核以验证计算准确性;通过材质定义,计算不同土类疏浚量并在断面图中表示;在设计完成后,按其自带的出图功能生成断面图组,批量对其表达形式、格式、显示内容进行统一调整,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及准确性。可为类似工程引进BIM进行正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定强  张鹏  黎江 《水运工程》2023,(9):183-187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槽与3条配套航道的搭接段设计结构复杂,断面法分析基槽航道搭接段的开挖质量,存在断面分析整体性与连续性差、分析过程复杂、三维可视化效果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三维基槽和航道设计界面,二次开发定制地形塌陷工具、三维色差图工具、断面分析工具、超欠挖量计算工具。利用基槽与航道三维设计界面、工具,建立基槽航道搭接段三维模型,实现了三维可视化分析基槽航道搭接段的开挖质量,包括利用三维色块与超欠挖数值分析超挖深度与欠挖厚度、任一纵横断面分析开挖质量、快速计算任一局部区域的超欠挖工程量。研究表明:模型与断面法计算的超欠挖工程量相差在±1%以内,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具有计算精度高与速度快、断面分析整体性与连续性好、三维可视化效果好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基槽与航道或航道与航道之间存在多重叠加的复杂搭接段的施工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锐  李正  王飞 《水运工程》2019,(12):123-126
针对内河航道疏浚工程传统设计各流程之间缺乏信息传递的问题,通过综合分析Civil 3D特点和设计的特殊需求,提出内河航道疏浚工程BIM正向设计思路,基于Civil 3D建立了内河航道疏浚工程BIM正向设计方法。通过二次开发改进Civil 3D部分功能,优化了设计过程中疏浚工程量输出和批量出图功能。结果表明,采用BIM正向设计方法对磨刀门航道疏浚工程进行正向设计,能有效提高设计效率。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航道疏浚产生的高浓度悬浮泥沙,对海域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建立二维悬浮物运输数学模型,模型考虑了不同潮流作用下悬浮物的运输。采用盘锦港海港区海流现场的观测数据对水动力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以盘锦港航道工程为例,预测疏浚作业在最不利情况下,悬浮泥沙对海水水质、环境敏感区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竹安  张豪  张立亭 《港工技术》2011,(5):64-65,68
竣工验收是保证航道疏浚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以杭甬运河疏浚工程为例,介绍航道工程竣工验收中测量数据采集的技术要点,以及利用测量软件CASS7.0处理外业测量数据,并绘制航道断面和剖面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上航局中标2014年洋山深水港区航道维护工程疏浚施工项目,中标金额6 359.9万元。该工程主要施工内容为:进港航道人工维护段长约11.28 km,航道宽度650 m,维护水深16 m,断面工程量198.2万m3;港内水域长约6.1 km,宽度690~940 m,维护水深15.5 m,断面工程量83.2万m3。该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洋山深水港的国际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航道回淤量的准确测算是航道疏浚作业的重要依据,海沧航道受上游九龙江流量影响明显,备淤深度无法满足延长维护周期的预期。为更好的保障港区生产需要,提高航道通航水深保证率,本文结合实测数据,分析了海沧航道异常回淤量的界定条件,以提高对海沧航道维护工程量的计算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龙口港航道扩建工程疏浚土输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目前国际上广为应用的DELFT3D软件技术,建立潮流、风浪和泥沙即时耦合计算的二维数学模型,研究龙口港航道扩建工程疏浚土扩散问题。模型建成后,通过实测潮流、潮位和长时段地形变化资料,对模型进行有关参数的率定。在计算成果与实测资料达到相似要求后,首先对疏浚土形成的漂浮水质点运动进行分析,得出了漂浮水质点运移轨迹及影响范围,然后对疏浚土形成的悬移泥沙进行模拟,分析了疏浚土随潮流运动扩散输移而引起的悬浮泥沙的可能分布及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抛泥区距港区和航道较远,不会对港区、航道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吉林市九站松花江铁路大桥桥区河道地形起伏大,枯水期航道尺度不足,水位落差集中,存在明显的陡比降。加之桥区临时建筑物未拆除,导致过水断面剧烈收缩,形成急流,严重碍航。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整治方案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扩大卡口断面和航槽疏浚不能有效解决该河段陡比降的问题,而采用复式断面对桥下游边滩进行开挖可较好地调整水流流态,降低流速,消除陡比降,通航条件较好,可为桥区河段急险滩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疏浚工程边坡坡度、超宽、超深的设计,进而介绍了港口航道疏浚工程中一种能提高精度的断面法土方量的计算模式,并提出了开发航道挖槽土方量计算软件的方法,提高了疏浚工程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港口肮道疏浚工程中的断面法挖槽土方星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疏浚工程边坡坡度、超宽、超深的设计,进而介绍了港口航道疏浚工程中一种能提高精度的断面法土方量的计算模式,并提出了开发航道挖槽土方量计算软件的方法.提高了疏浚工程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生态环境的不断破环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及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中,港口航道疏浚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重大。港口航道疏浚工程的工程量与工期均较大,因此对于人们生活以及环境的干扰也较为突出,不利于周边水生物的生长。基于环保理念对港口航道疏浚工程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能够促进实现环境保护与港口航道疏浚工程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黄骅港航道维护常年受大风淤积困扰,由于风后淤积情况不明,难以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维护疏浚工作。基于黄骅港航道骤淤与大风过程之间的强相关性,提出预测黄骅港航道大风淤积分布及淤积量的快速预测方法,采用大量实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构建拟合数据集,从而建立大风淤积快速预报模型及预报系统。以两次实测大风过程及其淤积数据为例,对提出的预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结果精度较高,可为黄骅港航道风后应急疏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填补BIM技术在疏浚设计应用中的空白,开展了该专业的应用需求分析与标准化设计流程,选取Autodesk平台对Auto CAD Civil3D 2017进行了.Net二次开发。开发成果达到了参数化建立BIM模型的目标,大量简化了传统设计中的重复工作,可同时自动生成三维模型、批量断面图、施工图出图、断面工程量与三维工程量,并在相关工程中进行了实践,实现了BIM在疏浚工程中的正向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蓟运河口径流、潮流、泥沙特性及地形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北塘港航道的演变规律和趋势,提出了疏浚与整治相结合的航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Autodesk平台中的CIVIL 3D建立了符合实际的地形和设计模型,同时前期设计时利用CIVIL 3D进行了航道中心线的拟定,此外为了满足疏浚项目工程的需求,对于CIVIL 3D相应模块进行了二次改进,得到了满足疏浚项目工程需求的出图,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