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都汶公路福堂坝隧道岩爆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科 《路基工程》2006,(1):123-125
福堂坝隧道中段通过完整花岗岩,施工开挖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岩爆,采用临空面洒水和网喷混凝土封闭措施进行治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总结隧道岩爆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岩爆形成发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中空注浆锚杆在苍岭隧道防岩爆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波  何川 《公路》2011,(10):206-210
以苍岭特长公路隧道为依托,通过对锚杆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得出了岩爆段预应力锚杆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苍岭隧道中等岩爆段为研究对象,结合设计中选取的预应力中空注浆锚杆的技术性能,研究了不同预应力及间距下的锚杆防岩爆效果,提出了该地段的锚杆设计防岩爆原则,得出了合理的锚杆防岩爆预应力初始值和间距,有力地指导了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3.
岩爆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目前基于岩爆发生机理和治理方式多种多样,针对处于高原过渡带的锦屏辅助洞工程以及海滨地区高盖山隧道和金瓜山隧道工程两处截然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岩爆问题,对两类地层岩爆特点以及处理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岩爆的机理以及防止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对岩爆现有预测及防治技术进行整理和总结,搜集深埋岩爆隧道的大量资料,统计分析已建、在建隧道发生大面积岩爆现象的原因、过程和特征,对岩爆规律、预测方法以及处置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在岩爆预测阶段,基于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岩爆等级判别式具有一定通用性,判别标准的数值可应用于岩性、埋深相近的隧道;采用多个判别式可相互检验隧道的预测岩爆的准确性及特征,现场监控量测为制定判别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效性验证。2)细化岩爆防治阶段不同岩爆等级的应力解除方法:在轻微岩爆段,采用洒水或者灌水;在严重岩爆段,利用应力孔进行应力释放。3)总结提出不同等级围岩段落的初期支护参数,针对钻爆方法,通过对比总结,提出不同岩爆段落的开挖方法、进尺长度以及相应的等待时间。4)提出利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库、无人机、机器视觉、信号采集、多光谱兼热成像技术,实现岩爆预测信息采集及岩爆过程位移场、应变场的全过程监测;提出利用离散元能量迭代算法模拟岩爆过程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姜云 《公路隧道》2002,(3):33-38
二郎山隧道、华蓥山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分别遇到了高地应力岩爆与岩溶涌突水问题,该概述了二郎山隧道地应力场,岩爆,围岩变形监测预报研究,华蓥山隧道岩溶涌突水特征以及产生原因分析和对隧道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对两座隧道所采取的岩爆和涌突水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根据岩爆的发生机理,对苍岭隧道岩爆在发生时间、空间效应、围岩岩性与岩体结构效应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改善岩石物理性能和应力条件、初期支护加固围岩、二次衬砌等方面详细阐述该隧道在实际施工中采取的岩爆预防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及岩爆烈度分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工程实践为典型实例,对高地应力条件下岩爆的形成机制及岩爆烈度分级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各级岩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八庙隧道岩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总结了八庙隧道岩爆的主要特征,结合地质条件,分析了隧道岩爆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八庙隧道的岩爆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隧道岩爆防治措施,处治技术的核心是控制喷混凝土的剥落、保持初期支护的完整性。实践表明在初期支护内设置双层钢筋网是控制喷混凝土剥落的简单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宝塔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侯发亮埋深判据进行岩爆风险初步分析,得到岩爆可能发生的区段,利用陶振宇判据对岩爆可能发生区段进行深入风险分析,得到相应的岩爆等级。针对不同岩爆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建立一种公路隧道勘察设计阶段岩爆风险分析与控制体系,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初始应力场对高地压隧道围岩变形和岩爆分析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采用了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空心包体应变计法,成功测量出高黎贡山隧道的原岩地应力,并将该地应力测试成果应用于隧道岩爆预测数值模型中.有限元计算表明:该隧道埋深在400~480 m时有轻微岩爆发生,埋深大于480 m有中等岩爆发生;拱顶是岩爆的危险区域,施工时需格外注意.计算结果和现场岩爆发生位置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最后针对该隧道岩爆状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北武夷山隧道大埋深、大跨度、多头掘进汇合处的高地应力以及可能诱发的岩爆灾害等问题,采用全数字型多通道微震监测技术开展监测和预警研究。提出了结合微震事件率倍比、微震能量倍比与微震定位事件簇群密度三个参数的综合预警方法,首次将微震事件率倍比与微震能量倍比两个微震参数应用于铁路隧道岩爆动力破坏监测预警中,首次根据各微震参数的理论意义与专家经验提出不同参数在岩爆发生概率中的权重值,把各参数的预警指标与隧道埋深和围岩分级联系起来,制定了基于多微震参数的岩爆发生概率的综合定量评分体系。该研究在实际监测应用中多次对岩爆进行了有效的监测预警,对安全施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及岩爆裂度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生  李永林 《公路》1999,(2):41-45
以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工程实践为典型实例,对调应力条件下岩爆的形成机制及岩爆裂度分级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各级岩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岩爆是隧道施工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必须通过形成岩爆安全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对岩爆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对事故的机理和分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总结,并对岩爆安全指标进行识别。利用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并加以改进的乘积标度法处理岩爆安全指标,确定多项目多层次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一套完整的施工岩爆安全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并应用于工程实例,得到该工程岩爆总体风险评价等级。  相似文献   

14.
叶康 《华东公路》2010,(1):56-59
探讨了岩爆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预测判据,并结合太原西山隧道工程实例,通过临界深度判据、陶振宇判据以及岩性条件等判断因素,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该隧道左线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等级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岩爆段隧道开挖的施工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马坑山隧道地应力测试结果的分析,推导了隧道轴线水平面上的应力和隧道断面内最大切向应力的估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多种岩爆判别准则,对隧道开挖发生岩爆等级进行综合预测,并分析了岩爆发生临界深度,为马坑山隧道防治岩爆危害的工程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绪文  黄磊  邹逸伦 《隧道建设》2018,38(7):1212-1219
为探究适合硬岩隧道岩爆段的快速施工技术,通过对硬岩隧道整体自稳性及岩爆特点的分析,提出以柔性支护为基础、以岩爆预测、松动圈测试和柔性网试验为保证措施的一种快速施工技术。依托米仓山隧道岩爆段的施工,利用陶振宇判据和Turchaninov判据对不同埋深下岩爆强度进行预测,合理划分米仓山隧道岩爆强度区段,并结合松动圈测试、柔性网试验,对锚杆和钢丝绳网的参数进行研究与验证。实践表明: 1)采用陶振宇判据和Turchaninov判据可以较准确地进行岩爆预测及强度区域划分; 2)利用松动圈测试结果能大致判断隧道开挖后围岩破裂区域的深度; 3)相比传统支护技术,采用喷射混凝土+涨壳式预应力锚杆+柔性防护网的快速支护技术,每循环施工可节省用时约4 h,整个岩爆区段施工速度可提高30%~40%。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复杂地质环境下长大隧道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的问题,以西北高原地区一长大隧道实际施工情况为对象,结合FLAC 3d数值软件进行隧道开挖快速施工分析。根据隧道埋深开挖损伤理论提出了以岩爆段为支护对象的柔性防护网快速施工法。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埋深小于300 m,并不为产生岩爆;隧道埋深300~800 m时,存在轻微岩爆;隧道埋深800~1 000 m时,以中级岩爆为主;当埋深大于1 000 m时,以严重岩爆为主;当隧道开挖时,隧道后墙角区域的岩爆倾向明显大于拱顶和边墙区域。其中拱肩区主要以中级岩爆为主,拱脚区域完全满足强岩爆特性;通过运用柔性防护网快速施工法,利用柔性网的延性降低骨料回弹,提高了混凝土的喷射厚度,将柔性网与围岩密贴,能减缓和控制岩爆发生;利用柔性网系统实现了局部荷载的均匀传递,提高局部减弱区的防护能力,改善隧道结构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工程区的工程地质状况入手,结合前期的岩爆研究资料,阐述本阶段隧道开挖过程中岩爆预测所采用的方法,据上述方法对苍岭隧道的岩爆状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预测,并在施工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二郎山公路隧道初步设计及以后施工中将可能会遇到的岩爆,涌水及通风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并对此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供设计者及施工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北武夷山高铁隧道是一座单洞双向隧道,隧道最大埋深达1 100 m,属于高地应力区。经岩爆倾向性研究,可能出现弱岩爆。为了预防岩爆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研究人员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在开挖同时配合微震监测,根据监测到的事件数和能量变化情况,对岩爆和片帮发生进行预警。当微震系统监测到的事件率和和能量率同时急剧增加时,说明岩体内部变化剧烈,发生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根据这一准则,研究人员成功预测了隧道开挖过程中的一次小型岩爆。研究成果如下: 1)总结了隧道施工中常见微震波形的特征; 2)佐证了事件率和相对能量释放率可以客观反映岩体内部剧烈变化的事实,对今后隧道等地下工程利用微震监测方法防治岩爆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