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血管病患者一般多表现为痉挛性不全偏瘫,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瘫痪侧脊髓神经反射(H反射)活跃。本组30例脑血管病患者(多数为脑血拴形成,少数为脑溢血),应用DiSA14A20型肌电仪,观察双侧胫神经电刺激后直接诱发肌电位M反应及脊髓神经H反射。检查结果做文字及摄影记录。对M反应及H反射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幅度以及他们和刺激强度之间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正> 前言脑波作为反映脑机能的一种手段,无疑对临床是有用的,但在分析判断时不能否认尚缺乏客观性,不能定量,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可通过多频道诱导法对脑波进行处理,并加之信号程序技术开发已被应用于情报处理领域,把动态的脑波变成静态的,表示为定量的地图形脑电图的研究已有不少报导。我们抽出各种不同频率的脑波活动,导出等价电位,并为了做成地图形开发了算法规则系统,使成为二次元表示系统(Compufer TopographicEEG简称为CTE),即计算机地图形脑电图,现以此为主题对闭塞性脑血管方面的研究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共用蟾蜍50只,分级刺激其坐骨神经,观察离体脊髓腹根放电的变化。发现腹根反射(ventral root reflex response VRR)是由早成分和晚成分两部分构成。积分仪所测放电面积主要反映晚成分的变化,而后者主要由Aα,β,δ纤维兴奋所引起。观察VRR早成分幅值变化时发现VRR早成分主要是由Aα,β纤维兴奋所致。C类纤维未参与诱发VRR。用直流电阻断坐骨神经中A类纤维传导时VRR消失,药物阻滞C类纤维传导时对VRR无影响,进一步证明VRR主要是由A类纤维兴奋所引起。  相似文献   

4.
实验用大鼠,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切断L_2以下背腹根,电刺激左侧膀胱神经,在同侧腓肠神经分离细束,并记录到一单位放电,其传导速度(1.09±0.31m/s)在无髓细纤维范围。并用实验证实了该单位放电系由膀胱神经传向DRG,再由DRG外周轴突分枝传导到腓肠神经的长轴突反射电位。为阐明“穴位”经络生理实质及牵涉痛的机理提供了可靠的电生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2例正常人和9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H反射潜伏期、近端传导速度、远端Ia类纤维传导速度及运动传导速度的测定,发现COPD组有明显异常。同时进行了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测定,发现低氧血症越明显,肺功能越差,神经传导越慢,但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相关性。并对COPD病人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意义,COPD性神经病变发生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亦称神经纤维瘤病,是由Von Recklinghausen氏于1882年发表与描述之,其特征为全身多发性之肿瘤,色素沉着斑及肿瘤多沿神经干或神经末梢而分布,亦称之为 VonReckling hausen氏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国内有  相似文献   

7.
实验用大白鼠。分级刺激腓肠神经和腓肠肌神经,对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进行观察,进而对皮肤、肌肉神经传入会聚神经元进行了分类,发现同一神经刺激被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可分为A、A—C和C 3个类型,其中A—C型占多数(皮神经激活68%,肌神经激活50.4%)。实验中记录到125个皮,肌会聚神经元(CMCN),按对皮、肌A类和C类传入纤维的反应,分为A—A、A—AC、AC—A,AC—AC、C—C 5型,其中AC—AC和A—A型占多数(分别为46.27%和26.12%).结果提示,上述多种会聚形式,可能是皮、肌粗、细初级传入在脊髓水平对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进行调制的基础,因此将在镇痛、痛过敏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院神经科从1960—1978.4.在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62例做了脑电图检查。本文就脑电图的变化与临床的关系,做了初步总结分析,摘要如下: 本组病例均系我科住院患者,绝大部分病例在脑电检查前,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所致之脑动脉血栓形成,以及少数脑栓塞,其中颈内动脉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鼓索神经的电镜下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鼓室成形术治疗18例慢性中耳乳突炎,术中取下穿行于鼓室的鼓索神经3mm送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送检18例标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泡样变性。14例发现核仁增大、染色体深染。10例同突胆固醇结晶。4例有炎性细胞浸润。3例有脱髓鞘样改变。结论 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鼓索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以离体蟾蜍脊髓为标本,观察亚硒酸钠对腹根反射的作用。发现硒对腹根反射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用蔗糖间隙法记录表明硒对腹根有去极化作用。Mg~(2+)明显削弱这一作用,提示硒对中间神经元的作用占主要地位。亚硒酸钠可时抗腹根的强直后超极化电位(即强直VRP的正相波)进一步从反面印证了它对腹根的去极化作用。本文所得结果说明亚硒酸钠对蟾蜍脊髓具有先兴奋、后抑制的双相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利用距离边界条件域和H(o)lder连续性的定义,当kD(x1,x2),jD(x1,x2)满足一定条件后,得到了拟共形映射和H(o)lder连续性之间的4个充要条件和1个充分条件, 即设D是(R)n中的k-BC域,f是Rn中D→D'的K拟共形映射,则f在D中的任一开球B上是H(o)lder连续的,当且仅当D'=f(D)是k-BC域;设D是(R)n中的有界一致域,f是Rn中D→D'的K拟共形映射,则f在D上是H(o)lder连续的,当且仅当D'=f(D)是k-BC域;设D是(R)n中的有界一致域,f是(R)n中D→D'的K拟共形映射,则f在D上是H(o)lder连续的,当且仅当D'=f(D)是j-BC域;有界一致域D是(R)n中的K拟共形不变量,当且仅当f在D上是H(o)lder连续的;设D是(R)n中的一致域和j-BC域,则D是(R)n中的John域.  相似文献   

12.
用经典方法测量了我国100例正常人H反射的潜伏期,该值与据Braddom公式计算的理论值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该公式不适宜于我国人。本工作首次测算了100例国人H反射潜伏期与受试者腿长和年龄间关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和0.375。此外,还研究了H反射潜伏期与性别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给大鼠静脉注射Evans蓝溶液,切断L1 以下所有腹根,保留背根,横断脊髓,同心针电极刺激承山穴30m in,记录并测定皮肤及内脏组织Evans 蓝的含量。结果表明:连续电刺激右侧承山穴,于左、右侧腰部以下皮肤出现似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的蓝色渗出。测定其Evans蓝含量显著高于旁开10m m 处( P< 0.01),亦显著高于上背部及异体对照组( P< 0.01)。同时测定内脏组织的Evans蓝含量发现,膀胱、输尿管及生殖系的含量显著高于异体对照组( P< 0.01),穴位刺激经背根反射(Dorsalroot reflex,DRR)可引起同侧和对侧皮肤及皮下组织跨脊髓节段的似循经走行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同时可引起同侧和对侧相关内脏组织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大白鼠,戍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切断L2以下背腹根,脱去L1以下全部皮毛,静脉注射Evans蓝(40mg/kg),连续电刺激左侧膀胱神经,在同侧下肢皮肤及皮下可呈现点条状分布的蓝色渗出,而对侧则无,照相记录。并测定其皮肤及皮下Evans蓝含量,发现其与对侧相同区域、背部及腹部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说明:刺激膀胱神经引起的同侧下肢皮肤血管扩张、血浆外渗等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是通过内脏躯体长轴突反射引起的。长轴突反射活动是穴位及经络活动的一部分,并参与牵涉痛机理的形成。为阐明经络生理实质及牵涉痛机理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人绒毛膜为检材,提出玻片粘附解离法检测ABO(H)血型物质。同时对绒毛膜的取材条件及保存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与目前国内报道的人绒毛膜ABO(H)血型物质试管检测的方法相比较,取材用量少(2~4 mg),操作简便,对孕早期进行亲子鉴定有实用意义。检材在冷藏保存情况下,检测时限可达三个月。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末 ,有人开始把逆向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或热、化学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外周组织 ,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浆蛋白外渗等炎症反应现象 ,称为神经源性炎症反应。随后 ,大量类似研究表明 ,在皮肤、关节、呼吸道、胆道、泌尿生殖器官、眼睛、牙髓、硬脑膜等组织都可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1 ]。以前认为这只是由于逆向刺激感觉神经引起的局部作用 ,没有中枢成分参与 ,即由局部轴突反射引起的。近年有研究表明由外周组织刺激引起的长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参与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2 ,3]。通过这两种反射机制 ,外周刺激不仅可引起躯体同节段及不…  相似文献   

18.
用大鼠为实验对象 ,以 Evans蓝渗出为指标 ,观察在长轴突反射实验条件下 ,电刺激足太阳膀胱经承山穴后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的分布。结果 ,刺激侧的爪部、小腿后外侧区及股后外侧区皮肤出现了似循足太阳膀胱经的蓝色渗出 ,对侧无渗出。定量分析显示 ,渗出部位皮肤 Evans蓝含量显著高于对侧同部位和对照组皮肤 (P <0 .0 1 )。内脏器官中 ,膀胱组织的 Evans蓝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 ,其余内脏组织的 Evans蓝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改变。结果提示 ,穴位刺激可引起节段内循经及相关内脏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长轴突反射可能参与了经络活动。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以清醒、整体大鼠为对象,记录了刺激皮神经所诱发的屈肌反射电位(FRP)和背根电位(DRP)。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先后诱发出A-FRP和C-FRP,同时在L_5背根上诱发出A-DRP和C-DRP。A-FRP和A-DRP的阈值、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且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C-FRP阈值和潜伏期比C-DRP均较大,但二者的阈值和潜伏期均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且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同步递增。每一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诱发的DRP和FRP值均较相应单刺激诱发的为大,即DRP和FRP均有时间总和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现代显微外科的出现和新的诊断手段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感觉到对睫状神经节及其联系和眼眶内其他结构的解剖学再观察是需要的。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30例眼眶。观察结果: 30例标本都有睫状神经节。该节是不规则形,卵园形或长方形,其最长经平行于视神经轴。其位置紧靠于眼眶内视神经后部的外侧。罕见眼动脉插入视神经和该神经节之间。该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