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转向力是汽车操纵稳定性中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其力矩波动直接影响驾驶感觉。文章对汽车转向轴的布置与力矩波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某车型转向系统的十字轴万向节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在matlab软件里仿真,得到较好的结果,波动力矩在允许的范围内。并得出最佳的中间轴相位角及轴系布置方案,对转向系统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实际车型开发中传动优化设计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车转向中间轴热害过程中出现的失效不足现象,通过分析,优化排气歧管隔热罩,提升隔热效果,减小对转向中间轴的热辐射效应,并对优化后的性能进行CAE仿真和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3.
对汽车转向系统中的双十字轴万向节节叉相位角调整方法进行了研究,以传动比的瞬时波动最小作为研究目标,应用空间向量方法,通过调整中间轴两端节叉相位角的办法改善传动比波动,以减小传动时的转矩波动。借助matlab编写了中间轴节叉相位角优化的计算机程序,通过转向管柱的硬点坐标实现了相位角的调整。将该方法运用于某车型转向管柱中间轴相位角的优化,调整结果与图纸相位角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能源轻卡转向系统根据载荷不同,采用EHPS或EPS。EHPS转向系统由转向盘总成、转向管柱带中间轴总成、循环球液压转向器、转向直拉杆总成、转向油泵带电机总成、动力转向油壶总成和动力转向高低压油管等零部件组成。EPS转向系统由转向盘总成、转向管柱带中间轴总成、循环球电动助力转向器(X-EPS)和转向直拉杆总成组成。文章主要对两种转向系统相关零部件轻量化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5.
分别对单、双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进行了运动分析,结果表明,中间轴相位角θ是传动系统输出端产生力矩波动的影响因素之一.利用Adams/View软件建立了双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的参数化模型,并以从动轴的力矩波动达到最小为目标,针对不同设计变量进行设计优化研究,最终得出了最佳的中间轴相位角及轴系硬点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6.
雷克萨斯LX470汽车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VGRS)能够根据车速控制转向角,该系统通过VGRSECU控制安装在转向中间轴上的VGRS执行器工作,执行器根据车速的变化在转向中间轴转向角的基础上改变工作角度,以改变汽车前轮的转向角,从而改善汽车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曾迥立 《上海汽车》2004,(10):29-31
文章简要地分析了研制吸能防伤转向机构的必要性 ,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在开发研制吸能防伤转向机构时应考虑的内容。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轻型汽车的转向噪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及对转向进油管总成进行三维CFD数值模拟分析,发现转向时出现噪声的原因为转向油在流经转向进油管时产生较大压降,导致在油泵入口处出现气穴现象从而产生转向噪声。重新布置该车转向管路,并对新布置的转向进油管总成进行模拟分析。经过实车验证表明,重新布置转向管路后转向噪声问题解决。同时还总结出转向进油管压降随温度、管路直径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某商用车变速器在台架试验中多次发生副箱中间轴齿轮早期失效,为解决失效问题,对失效中间轴进行了电镜、硬度、硬化层深度、表面残余应力、金相组织等检验,对其失效特征和失效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间轴齿轮发生的早期失效为拉伤和剥落,引发失效的主要原因为中间轴齿轮分度圆和齿根圆角之间区域存在磨削烧伤,磨削烧伤造成齿面磨削退火和二次淬火,诱发中间轴齿轮齿面早期失效。根据该分析结果指导中间轴齿轮磨削工艺改进,避免齿面磨削烧伤发生,解决中间轴齿轮早期失效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对液力缓速器进行简要说明,重点介绍一种双中间轴变速器变速器加装并联缓速器的设计,从方案布置、尺寸计算、零部件设计及取力器定位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汽车转向系统的结构型式和转向力矩波动原理,并利用该原理,在某车型转向系统硬点不改变的情况下,确定转向系统的最佳中间轴相位角,使该车型转向系统力矩波动降到最低,并通过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12.
方健  朱伟  赵毅 《上海汽车》2012,(10):23-25,29
阐述了上海通用(SGM)横置前驱乘用车前悬布置7大原则:布置与高速碰撞溃缩距离;吸能块和小腿装置与低速碰撞和行人保护;热敏感零件间隙与发动机舱热管理;转向机位置与底盘操控动态性能;动力总成位置与传动系统振动噪声;前悬长度与整车造型比例;前悬长度与整车轻量化。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双中间轴变速器功率分流、齿轮浮动、轴浮动等的特点,阐述了该类型变速器中心距、齿轮承载力的设计理论及优势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变速器中心距确定、载荷谱设计、齿轮设计、轴的布置及设计、轴承及润滑设计、副箱承载能力设计、副箱同步器及主箱换挡滑动齿套设计等,完成了双中间轴变速器CA10TA190M的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全轮转向系统的使用工况、安全性设计等进行了解析,并初步归纳了不同转向模式的使用条件。根据分析,对转向瞬心的布置、转向系统的转角分配、车轮转角控制要求等进行了阐述,为全轮转向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汽车吸能转向机构与驾驶员碰撞的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可收缩吸能转向机构与驾驶员所组成碰撞系统的仿真模型,深入讨论了碰撞仿真模型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的选择、接触对摩擦系数的确定。并按照GB11557规定的要求,对人体模块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计算了吸能转向机构与人体模块碰撞时上下套管间的收缩位移和作用在转向柱上的碰撞力,并通过相应的碰撞台架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某汽车变速器采用双中间轴传动,其中中间轴的加工因为齿与齿之间有对称度要求而难度增加。针对这一问题,对中间轴结构及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根据现场设备及工艺手段,采取了中间轴与传动齿轮分别加工后,热后对其进行压装组合与焊接的制造方法。又因齿与齿之间对称度的保证关键在压装工序,为此又设计了相应的压装夹具及对称度检具。批量生产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加工的产品完全达到了技术要求,有效解决了中间轴合件中齿与齿之间对称度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某车型转向机构性能开发为背景,充分考虑该转向机构的碰撞吸能机理,并合理应用LS-DYNA软件中的相关关键字,建立了用于碰撞仿真的转向机构有限元模型。为验证该建模方法的可靠性,依据GB 11557—2011《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仿真分析了人体模块撞击转向机构的试验工况,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转向机构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为转向机构的碰撞仿真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保证某微型客车达到《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国家标准的要求,针对转向盘后移量过大问题,对原转向管柱进行了重新设计,开发出具有防撞、吸能性能的转向管柱,减少了微型客车正面碰撞时的转向盘后移量,满足了微型客车车型变化要求。  相似文献   

19.
汽车设计中通常采用平面作图法校核转向与悬架干涉量,但该方法有一定缺点。本文结合某自卸车的方案布置,探索运用ADAMS/View软件对转向与悬架干涉量进行校核和优化设计的方法。以车轮跳动引起的转向与悬架干涉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对转向垂臂的布置位置进行了优化,并对制动引起的转向与悬架干涉量进行了校核。按照优化结果进行布置,可得到理想的转向、悬架协调运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万鑫铭  陆勇  曹立波  杨济匡 《汽车工程》2007,29(9):761-765,790
针对缩短微型车前纵梁长度的结构改进,采用MADYMO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微型车目标碰撞加速度曲线、驾驶员约束系统和损伤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改进结构后的碰撞加速度曲线为基础进行了约束系统的参数分析,包括安全带安装位置、安全带刚度、卷收器特性、座椅刚度和转向盘的位置等,利用MADYM IZER对所选参数进行了最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约束系统分析可以有效地辅助吸能结构改进,且在改进吸能结构碰撞加速度曲线后通过调整约束系统参数实现对驾驶员的良好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