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建 《公路交通科技》2011,28(3):118-124
针对上海浦东机场航空旅客,进行机场集疏运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通过浦东机场航空旅客的SP调查数据,分析了集疏运系统服务水平对航空旅客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按照出行目的、居住地情况和携带大件行李3个要素对航空旅客进行市场细分的情况下,建立了分类的机场集疏运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多元Logit模型,对影响机场交通方式选择的...  相似文献   

2.
对航空旅客通达机场的时间价值进行准确度量是出行时间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早到机场时间价值和晚到机场时间价值,揭示通达机场时间不确定性对航空旅客出行效用的影响.提出航空旅客期望到达时间影响分析模型,将其作为早到/晚到机场时间的参考点,采用混合Logit模型构建基于个人支付意愿的航空旅客通达机场时间价值计算方法.引入不同收入群体的边际收入纳税额,建立个人出行时间节省价值与社会投资收益之间的转换关系,构建航空旅客通达机场时间社会价值计算模型.结果表明,与通勤出行平均时间价值相比,基于个人支付意愿的航空旅客出行时间价值高约30元/h.航空旅客早到/晚到机场时间社会价值均高于基于个人支付意愿的早到/晚到机场时间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铁路出行方式选择的讨论多停留在综合运输体系下与其它城际交通方式的对比之下,缺乏对不同层级铁路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本文以沪宁通道的京沪普铁、沪宁城际、京沪高铁为研究对象,对南京—上海的乘客进行铁路出行全过程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MNL模型探究乘客个人属性、列车服务属性及站点可达性对乘客铁路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乘客铁路出行选择行为受到年龄、学历、职业、费用来源、列车运行时间、票价收入比,接驳方式以及接驳时间的影响。研究成果能优化铁路客运服务,提升铁路运输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既有研究缺乏定量分析乘客出行习惯,导致优化线网实施后实际运营效果不理想的现实问题,提出乘客出行习惯成本的概念,并从换乘习惯成本和出行时间习惯成本2个方面进行计算:引入换乘惩罚因子,将换乘导致的不便转化为出行时耗计算换乘习惯成本;定义出行惯性阈值,表征乘客对车内时间的敏感程度计算出行时间习惯成本.建立以考虑出行习惯的乘客出行成本和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以首末站布局、发车频率为约束的线网优化模型,设计改进的多种群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以莱州市公交线网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较优化前总成本下降了1 .8% ,乘客出行成本下降了15 .4% ,直达乘客比例提高了19 .6% ;与未考虑乘客出行习惯的传统模型相比,使用改进模型优化后乘客出行习惯成本下降了43 .4% .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换乘次数”最少和“出行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提出2个公交乘客出行路径优化模型,得到不同的最优线路,供公交乘客选择适合自身的出行路线,并以1个简单的公交网络对模型进行了验算。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国的航空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型机场的建设极大地增加了航空客运量。伴随着航空客运量的剧增,对机场配套服务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停车设施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航空旅客出行感受。列举了一些国内大型机场的设计实例,旨在通过横向对比发现一些共性特征,总结出机场路侧停车设施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给其他大型机场的路侧交通设计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选择方案特性和出行者特性两方面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乘客出站设施选择的影响因素.基于Logit模型原理,选定年龄、属性、性别、负重和出行时间为特性变量,建立了乘客选择楼梯、自动扶梯或厢式电梯出站的路径选择模型.根据北京南站地铁出站乘客的RP调查数据,借助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和检验,量化了影响因素对乘客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所建模型准确率高达81.69%,模型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影响因素中,年龄、负重、属性和出站时间影响乘客出站设施选择,而性别对乘客出站设施选择基本没有影响.此研究为优化枢纽内部空间布局、评价和提高综合交通枢纽服务设施的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飞机作为高效的交通运输工具,相对于其他交通运输工具更加安全,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选择飞机出行已经成为了大家日常出行普遍选择的交通方式.为了提高航空业的竞争力,应该做好空中交通管理与机场管理的有效合理衔接,文章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国内外航空运行情况,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分析了空中交通管理与机场管理的各自运行现状和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高效运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机场管理系统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公交出行过程和乘客出行链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乘客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通过算例,比较分析了运用该模型计算的站距、在约束范围内随机确定的站距及取平均站距下的乘客加权出行时间,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轨道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在轨道站台设计、线网规划、运营管理等领域应用广泛.为解决传统换乘路径分配方法在考虑乘客出行自主性方面及在应对供需动态演化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变网络载体的轨道交通出行路径动态选择模型,可用于真实模拟不同时段的客运强度与设施服务对路径选择的影响.并结合全网乘客进出站信息、轨道运行时刻表、人工调查、静态线网结构等数据,分析个体出行与网络整体满载情况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将基于站点的轨道网络简化为基于换乘区间的拓扑结构,并结合客流指标获取算法,进行武汉市轨道乘客出行特征仿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强调网络环境的时效差异,能够更加精细、完备地模拟出行偏好,模型具有普适性,并具有与轨道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相结合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航空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在航空港集疏运系统需求描述的基础上,介绍并运用巢式Logit模型原理,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实例,建立适用于白云机场集疏运系统的方式选择模型(NL模型),分析确定各相关影响因素项的影响机理,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虚拟选择枝的共性和相异部分的参数进行修正和标定,从而获取各种集疏运方式的选择概率.结合调查选取的20份样本数据,运用模型编程计算得出私人小汽车、出租车、机场巴士、城际巴士和城市轨道共5种集疏运方式的方式选择概率分布结果,结果显示私人小汽车和出租车二者占比大于45%,机场巴士和城际巴士占比约40%,城市轨道仅占比15%.因此,为大力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需要对白云机场提出具有参考性集疏运系统改进方案,为今后航空港集疏运系统的发展和航空旅客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22年2月,比亚迪向波哥大市政府及市公交管理局交付172辆纯电动大巴,这标志着比亚迪目前中标的最大海外纯电动大巴订单(1002台)开始分批交付运营.这批纯电动大巴的投入运营,预计将让波哥大每年减少空气中颗粒物排放1.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吨,为沿线超过3万名乘客提供绿色出行服务,同时也为当地创造超过2500...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低碳出行的要求,从优化线网的角度建立了基于低碳理念的公交线网双层优化模型。其中,上层模型是一个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短、能源消耗最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最少为目标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下层模型是一个改进的Logit路径选择客流分配模型。针对建立的模型,给出了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公交线网双层优化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并用算例说明了所建立模型与求解算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欠发达地区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机理,能够为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及客运组织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非集计理论,将居民个人属性、交通属性和出行属性作为影响因素,根据欠发达地区中长距离出行方式分布情况,将公路、铁路、民航3种出行方式作为选择肢,构建了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的多元Logit模型。利用云南省1 642份旅客出行行为调查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多元Logit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获取了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居民月收入、学历、出行距离等7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月收入、学历和出行距离对出行方式选择结果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于选择公路出行的乘客而言,换乘便捷性对选择结果影响的显著性高于乘坐舒适度;对于铁路出行的乘客,乘坐舒适性对选择结果影响的显著性较高。当出行距离每增加1个单位,选择公路出行的概率降低0. 104个单位,选择铁路出行的概率降低0. 328个单位。学历与月收入的弹性值分别为1. 307和1. 297,均大于1,表明学历与月收入2种因素对欠发达地区居民中长距离出行方式选择的敏感度较高;其余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敏感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有效路径集合生成是城市轨道交通断面客流预测、线网运力计算和客流分析的基础。为解决传统有效路径生成中存在的各路径有效程度无法评估、线性约束无法赋权的问题,降低问卷随机性对最终路径集生成的影响,本文在传统有效路径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乘客出行路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并做出假设,引入乘客出行时长,针对处于不同时长聚类簇下的有效路径分别建立评估模型,提出1种有效路径集生成方法。将轨道交通网络中站点和线路分别抽象为节点和边,构建轨道交通网络有向图;考虑出行路径类型、乘客出行主观因素以及乘客出行密度分布规律,利用自适应的DBSCAN算法处理乘客出行时长数据,以各时长下的出行密度为基准划分聚类簇,以聚类簇及其属性为输入,构建Logit模型并以其评估结果替代传统有效路径生成中的线性条件约束,并独立计算各簇所代表潜在有效路径的有效性权重,基于有效路径出行时长区间的连续性特点获取有效路径集。以广州地铁线网中多对出行OD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结合乘客出行数据聚类分析后所得到的有效路径集,调整兰德系数为0.652,相比于其他传统路径算法的生成结果,提升了0.379;同时在路径总时长-换乘次数平面上所产生的集合...  相似文献   

16.
利用柔性公交灵活度高和成本低的优点,考虑公交线路交互对乘客出行选择的影响,提出了城市外围非高峰时段多线路柔性公交的协调调度。首先阐述了柔性公交的运营模式和适用条件以及柔性公交与定制公交的区别。其次分析了城市外围非高峰时段多线路柔性公交的协调调度问题,并给出了柔性公交协调调度的具体流程。接着以乘客的候车时间、乘客减少的步行时间、乘客增加的乘车时间、公交车的运营成本为指标,考虑常规乘客的候车时间约束和公交车响应预约请求时的综合效益约束,建立了多线路柔性公交协调调度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以乘客的出行时间最少为目标,下层模型以公交的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然后设计了遗传算法,对公交车响应预约站点时的车上乘客数量进行编码来求解该模型。最后以重庆市180路和396路公交为例设置了预约站点,并在4种预约比例下对多线路柔性公交的协调调度和单线调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多条柔性公交线路可响应预约站点时,进行协调调度可减少实时预约乘客的候车时间;有共同目的站点的乘客数量越多,进行多线路柔性公交协调调度时乘客整体减少的出行时间越多;预约站点所有乘客有共同目的站点时,进行多线路柔性公交协调调度能降低公交的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7.
准确把握公共交通通勤乘客的目的地, 有助于明确乘客出行需求,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基于北京市1个月的公共交通出行数据和RP调查数据, 通过关联分析乘客公交卡号与公共交通刷卡数据和线站数据, 匹配获得563名通勤乘客完整出行链数据, 并利用关联规则实现302名公交通勤乘客高、中、低出行稳定性辨识。引入XGBoost集成学习算法, 分别以不同公交出行稳定性乘客出行目的地显著影响因素为输入变量, 以下次出行目的地为输出变量, 通过模型参数调优, 分类构建了公共交通通勤个体乘客下次出行目的地预测模型, 高、中、低稳定性乘客出行目的地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0%, 66.67%和50%。借助个体乘客出行图谱转移概率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修正, 将预测准确率分别提升至91.2%, 83.21%和69.5%, 可以有效提升中、低稳定性乘客出行目的地的预测准确性。采用公交都市系统记录的目的地数据对下次出行目的地预测聚合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客流预测值与真值变化梯度的绝对百分误差小于10%。因此, 在划分通勤乘客出行稳定性的基础上, 融合XGBoost和图谱修正的公交通勤乘客目的地预测预测方法具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机场陆侧区域的客运通行能力,研究交通管理策略实施后机场旅客的行为变化,通过研究Agent的理论结构,构建了机场旅客出发时间和出行方式的联合选择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考虑了旅客不完全信息性和有限理性,应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if-then规则模拟机场旅客前往机场的搜索和决策过程,该规则加入了机场旅客的特征变量,如乘坐飞机频率、是否有托运行李等机场旅客的特征属性.应用该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结果显示,机场公共交通成本在10~15元区间变化时,每降低1元,使用公共交通的旅客比例约提高2%;到达机场公共交通站点时间缩短到10 min时,旅客将会延迟10~15 min出发.该模型能较好地显示出发时间变化和出行方式切换过程,有效的预测了机场旅客在不同交通政策和措施下出行行为的调整结果.   相似文献   

19.
乘客出行可靠性和舒适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响应式公交的吸引力。建立了同时考虑响应式定制公交运营商成本最小和乘客出行可靠性、舒适性要求的公交线路设计模型。采用出行达到时间概率来描述乘客出行可靠性,采用不同车型选择来体现乘客舒适性要求。同时,通过设计小规模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对于大规模算例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智能优化算法。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和设计的算法可用于响应式定制公交线路的生成,在运算效率上,遗传算法有显著优势,可用于实际规模算例的求解;同时还能看出线路可靠性和乘客舒适性受车型固定成本的影响,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更高的固定成本,且线路上车型座位数更少,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同时还具有更高的舒适性。反之,如果有较多的座位数,投入较低成本的车型,也必然会导致该车型不能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舒适性;在进行总成本计算时,遗传算法求出的总成本略高于精确算法的求解结果,且求解结果中其所有车型行驶线路的可靠性也都高于精确算法求解出的可靠性,这就说明了可靠性和舒适性对响应式定制公交线路的生成结果和运营成本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乘客信息发布系统依托信息采集、网络通信、信息预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显示等技术,实时向乘客发布各种交通信息.文中对乘客信息发布系统的构成、发布内容和关键技术进了初步设计,通过各种信息发布方式为出行前和出行中的乘客提供所需的发车时刻表、换乘路线、出行最佳路径等信息,达到规划出行、最优路线选择、避免交通拥挤、节约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