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铁路独塔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的受力性能,以国内跨径最大的独塔铁路混合梁斜拉桥——潜江铁路支线跨汉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基于midas FEA建立钢-混结合段模型,对大桥的钢-混结合段进行受力仿真分析。分析表明,钢-混结合段受力良好,满足运营要求,但传力形式较为复杂,应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
非对称独塔斜拉桥结构新颖,造型独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及受力规律与常规斜拉桥有所差异。非对称独塔斜拉桥通过斜拉索索力的非对称性实现斜拉桥内力的最优分布,因此非对称独塔斜拉桥在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其受力性能的研究很有必要。该文以珲春大桥为主要研究背景,采用Midas/Civil建立了珲春大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非对称独塔斜拉桥的受力特点,通过对索力、弯矩、轴力、位移、应力等指标的分析,得到了珲春大桥主梁及主塔的受力特点,可为类似斜拉桥的设计计算、施工及监控提供参考和验证。  相似文献   

3.
独塔不对称斜拉桥由于边主跨相差较大,理想的成桥状态较难确定。根据设计经验,边跨设置辅助墩对这类斜拉桥的受力性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1]。借助大型有限元通用计算软件MIDAS CIVIL,结合某PC独塔不对称斜拉桥实例,计算分析了辅助墩对独塔不对称斜拉桥的受力性能影响,为同类斜拉桥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非对称独塔斜拉桥结构新颖,造型独特,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及受力规律与常规斜拉桥不同。斜拉索能通过千斤顶主动施加张拉力改变主梁受力条件,改变主梁和主塔的线形及主梁的受力性能规律。因此非对称独塔斜拉桥在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索力控制十分关键。该文以珲春大桥为背景,采用Midas建立了斜拉桥的空间有限元模型,以主梁及主塔的弯曲和拉压应变能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影响矩阵法,进行了成桥索力优化,同时考虑施工过程对结构产生的内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矩阵法在非对称独塔斜拉桥成桥索力优化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独塔斜拉桥造型美观,跨越能力强,加之结构受力简洁,因而备受工程界广泛青睐.该文重点介绍了浙江灵江大桥预应力混凝土独塔斜拉桥的基本设计过程,并对该桥梁结构的受力进行了相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全桥各控制截面受力合理,并具备较高的安全储备,说明该桥设计合理,结构尺寸拟定合适.  相似文献   

6.
竖转施工方法可降低索塔结构高空拼装难度,便于结构尺寸精度控制,提高焊接质量和工效,被广泛应用于斜拉桥施工。为分析独塔斜拉桥钢塔竖转施工过程中的受力状态,运用ANSYS软件模拟独塔斜拉桥竖转施工过程,计算钢塔在不同阶段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转体启动阶段和结束阶段钢塔受力状态最不利,应重点监测。在启动阶段,钢塔的变形较大,应作为主要控制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独塔协作体系斜拉桥设计参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协作体系斜拉桥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斜拉桥结构形式,对于工程中常见的独塔不对称协作体系,从主跨无索区长度及主梁的高跨比着手,分析协作体系斜拉桥索,塔、梁的受力及变形状态,对上述设计参数提出合理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8.
《公路》2017,(2)
为了造型新颖美观,一些市政桥梁设计采用了异形独塔斜拉桥设计,索塔形状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如出现了桥塔纵向布置为"人字形"的异形独塔斜拉桥。为考察此类结构的受力特性,以某双肢人字形独塔斜拉桥为例,采用Midas有限元程序计算分析了在整体温度效应作用下,通过改变桥梁连接方式,对比分析了主梁、主塔与副塔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主塔、副塔固结或者竖向支撑主梁,结构整体温度效应产生的桥塔最大拉应力发生在在副塔塔底处,且均超过4 MPa;主塔固结,副塔与主梁分离的情况下,整体温度效应产生的应力较小,最大拉应力小于1MPa。即随着副塔塔梁处刚性连接的释放,主塔及主梁的整体温度应力也随之减少。因此,采用主塔与主梁固结,副塔与主梁完全分离的边界形式能有效地减小整体升温作用下桥塔的应力,是较为适宜的桥塔边界形式。  相似文献   

9.
独塔斜拉桥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独塔斜拉桥仙桃汉江大桥为例,分析比较了独塔斜拉桥在5种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动力特性的异同,讨论了不同的结构型式对独塔斜拉桥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独塔斜拉桥来说,边跨设置辅助墩可以大幅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辅助墩的个数对于结构振型和频率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此类桥梁的结构选型、抗震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蕴藻浜斜拉桥工程实践为背景,针对斜拉桥彩针形独塔的结构形式进行施工工艺研究,在一般提升-合龙的竖转施工方法的基础上,成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反向-竖转系统安装独塔的高效施工方法,创造性、高标准地完成工程的设计意图,突显施工技术与桥梁设计艺术的完美结合,拓展了转体施工新思路,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吉水赣江二桥工程桥梁全长1310 m,主桥采用跨径为2×110 m的独塔斜拉桥,江中引桥采用40 m标准跨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小箱梁桥,陆上引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大箱梁桥。斜拉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双肋式主梁、双索面斜拉索,主塔上塔柱采用钢结构,下塔柱采用混凝土结构,中间设置钢混结合段。钢混结合段采用有格室后承压板形式,钢与混凝土间通过焊钉和开孔板连接件结合。为研究其受力性能,进行了缩尺比为1:3的模型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桥结合段受力合理。重点介绍该工程总体设计、科研试验及主塔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以一座独塔柱混合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大桥具有结构不对称度高、钢混结合段受力复杂、斜拉索锚固方式多样、抗震烈度高等设计特点和难点,通过采用UHPC混凝土、PSB930高强螺纹钢筋、低回缩锚具新型材料,采用综合调索方法、有限元分析方法、抗震措施等技术手段,采用预应力二次张拉施工工艺,科学地解决了独塔混合梁斜拉桥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达到结构受力合理、安全可靠的目的,为同类型桥梁设计与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杭州跨三堡船闸运河桥是目前在建的京杭运河最南端的跨运河桥梁,桥梁方案构思及设计综合考虑桥梁的功能、景观、通航及文化等要素.在4种桥型方案: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异型拱、叠拱、预应力连续梁中,通过综合评比最终确定采用不对称独塔双索面斜拉桥方案.采用ANSYS 10.0软件进行桥梁主体结构受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桥塔和梁体成桥阶段受力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设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减隔震混合装置(2种或多种减隔震装置的组合)对独塔斜拉桥的减隔震效果,以徐尹路潮白河大桥主桥为背景进行研究。将铅芯橡胶支座与液体粘滞阻尼器共同应用于该桥过渡墩的横桥向抗震设计,采用MIDAS Civil 2012分析减隔震混合装置对独塔斜拉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液体粘滞阻尼器进行参数分析,得到适用于该桥的减隔震装置参数。结果表明:减隔震混合装置可以用于解决独塔斜拉桥的横桥向抗震问题。相对于常规设计,减隔震混合装置可以避免盆式支座在横桥向发生剪切破坏,也可以有效降低过渡墩的受力;相对于单独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抗震设计,减隔震混合装置可以改善横桥向位移响应及桥塔的受力,但会略微增大过渡墩的受力。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对既有线路的影响,桥梁转体施工被广泛应用于铁路跨线等桥梁工程。文中以襄阳东西轴线上跨铁路不对称独塔斜拉桥为依托工程,采用ANSYS对转体斜拉桥永临结合构造建立精细化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顶升吨位下永临结合构造的受力性能,得到了一套能够应用于转体施工斜拉桥的安全可靠的临时固结及永久固结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谢敏 《上海公路》2014,(4):49-51
为探讨高烈度地区独塔斜拉桥的可行性,以北京路斜拉桥为背景,采用空间有限元软件模拟施工过程,并进行全桥静、动力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独塔斜拉桥在高烈度地区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的情况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克罗地亚杜布罗夫瓦克卡海峡独塔斜拉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罗地亚杜布罗夫瓦克卡海峡桥是一座结构形式颇为新颖的独塔斜拉桥,其主跨304.05 m,由长244 m的结合梁斜拉桥及长60.05 m的预应力混凝土悬臂箱梁桥组合而成.介绍该桥的工程概况,设计和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工程设计中对常规斜拉桥的地震性能研究较为清晰,但对于独塔非对称组合斜拉桥的抗震特性分析较少。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以独塔非对称组合斜拉桥曲池大桥为研究对象,利用反应谱法对不同塔梁连接刚度下结构的地震特性进行分析,得到了最适合曲池大桥的抗震结构体系,并研究了不同阻尼比常数条件下此斜拉桥的抗震性能,为类似的独塔非对称组合斜拉桥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花瓶形桥塔横梁位置对结构受力和景观的影响,建立独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整体模型,分析不同横梁设置方式下桥塔结构的受力状态,并考察全桥景观效果。结果表明,在上塔柱与中塔柱的交点处设置1道横梁,可减小塔柱的计算长度,防止塔柱发生失稳破坏,并且可降低横梁及塔柱受力,优化结构尺寸,实现结构受力与桥梁景观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0.
独塔斜拉桥的建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国内外20座独塔混凝土斜拉桥资料的归纳整理,分析了该类桥的结构特点与经济性,并介绍武汉江汉四桥及宁波大桥两座大跨度独塔斜拉桥的设计情况,展望了独塔斜拉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