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某高速公路桃树垭隧道工程为例,针对桃树垭隧道YK38+398~YK38+460初期支护变形和ZK38+245特大塌方事故,分析了层状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和塌方发生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并确定了初期支护变形和塌方的综合处治方案。同时,对初期支护变形和塌方的应急处理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工程实践证明综合处治方法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王宗社 《中国电动车》2014,(10):145-146
峡口隧道塌方是交通工程建设的多发事故,往往会导致重大财产和人员损失.本文介绍毕都高速T7合同段峡口隧道右线掌子面YK14+273-281处塌方处理。  相似文献   

3.
受断层破碎带夹泥和涌水等因素影响,潮州-惠州段高速公路(下称潮惠高速)莲花山1号隧道进口右洞在掌子面开挖至K189+730.8处,掌子面围岩发生突变,相续出现大股状出水、拱顶掉块和塌方现象,塌方体遇水泥化,并在右侧拱顶形成了约210m~3的塌腔。针对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了自进式中空注浆管棚法处理方案,有效解决了常规的长管棚或超前小导管处理过程中的成孔、装管难度大和注浆效果差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预加固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通过了该塌方段,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为莲花山1号隧道的如期贯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隧道塌方冒顶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联伟 《隧道建设》2009,29(3):329-333
具茨山隧道右线YK37+671处由于突然出现溶洞而发生塌方,在塌方处理过程中再次发生塌方并冒顶,为降低施工影响,保证运营安全,通过运用对塌陷体进行地表注浆加固、不开挖工作室且使用跟管钻的长大管棚及配合使用注浆小导管的超前支护技术、CRD工法开挖技术、塌方段两端加强衬砌后再处理侵限段的技术和地表陷穴处理技术,结合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技术手段,成功通过塌方冒顶地段,对隧道塌方冒顶工程的预防和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马垭口隧道隧段YK34+645.5~+670.5在施工中发生了塌方事故。通过分析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塌方形成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特征及初期支护的受力情况,采用FLAC软件对典型断面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出导致此次塌方事故的关键原因。最终得出此类地质条件下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为今后类似工程提拱参考。  相似文献   

6.
G045线赛里木湖至果子沟口段公路改建工程将军沟隧道右线YK582+461~+400段隧道在施工中发生了较大塌方和初期支护变形侵限等事故。论文在分析将军沟隧道变形侵限机理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将军沟隧道初期支护变形段施工处理方案,以及将军沟隧道该段处理变形侵限的临时支护形式、加强支护手段和隧道该段塌方变形段采用的CRD开挖方案。将军沟隧道变形段在论文介绍方案的指导下顺利通过,实践证明了论文方案的可行性,论文介绍了将军沟隧道大变形侵限段的处理技术对同类隧道的施工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隧道在洞口段围岩破碎时,二次衬砌要求及时施工,但在洞身段时,为了开挖进度,二次衬砌施工比较滞后,这样很容易造成掌子面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初期支护出现塌方。对上官隧道掌子面与二次衬砌之间的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的处理方案,保证了塌方处理过程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乌鞘岭隧道右线YK2390+717塌方的情况,对塌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塌方处理方案,通过监控量测结果表明,塌方处理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9.
隧道工程的开挖,在开挖区周围岩土体的应力重新进行分布,开挖区的应力释放及变形对边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基于现场监控量测的结果,以关口垭隧道YK74+450断面为研究对象,基于FLAC3D动态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那丘隧道为长隧道,位于湖南省永吉高速第4合同段。左线K12+060~K14+935,长2 875 m,右线K12+060~YK14+920,长2 860 m。左线主洞掌子面施工至K14+513处,发现本次K14+350~520段大型溶洞,是一廊道厅堂式大型岩溶。从回填、改桥及改线及施工难度等角度对此岩溶的处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力求为工程及技术支持,并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公路隧道在进行现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塌方冒顶的事故。因此,如何及时的预防和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塌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原始场地地貌的勘察不仅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好的根据,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也可以很好的控制施工进度,为施工企业节省支出。毕威高速公路周翼隧道右洞YK65+941~+964段上台阶完成开挖及支护后产生塌方冒顶,采用小导管注浆凝固法对塌进行处治。本文结合此段塌方情况,分析了产生塌方冒顶的原因,说明了处理方案及其实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富水粉细砂层隧道开挖引发典型坍塌问题,采用现场勘查、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数据监测等手段,对桃树坪隧道塌方处地表和双向开挖掌子面提出科学治理方案。通过注浆填充率、P-Q-t曲线及注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坍塌处地层有一定的吸浆能力,虽注浆量逐渐减少,但其抗压逐渐增大,地层得到挤密性加固。注浆后砂层自稳能力明显增强,在稳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塌方后的支护体系比塌方前的支护体系增强很多。管棚的数量相对于原管棚设计根数有所减少,但是单根的强度比原设计的管棚单根强度有所增强,管棚施工间距超出设计间距10 cm,可通过超前密排小导管预注浆补强。  相似文献   

13.
《公路》2015,(10)
以贵州省驾欧~荔波高速公路YK17+465~YK17+540段典型陡横坡填方路基为依托工程,综合考虑常规桩板墙和路堤墙支挡形式各自的优缺点,在山区高速公路典型陡横坡条件下,提出采用新型桩墙联合受力结构体系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厦门芦澳路与海沧疏港通道交叉处拟建一座地下互通式立交隧道,隧道分岔处由单洞5车道大跨段直接过渡至主洞3车道及匝道2车道的"3+2"小净距段,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不设置连拱段,最大开挖跨度达到30.46m,最大开挖面积达450.41m~2。分岔隧道由大跨段直接过渡到小净距段决定了施工过程中非常复杂的工序转化,施工力学机制难以把控,分岔隧道围岩应力受隧道净距和断面形式的影响,分岔隧道的施工与支护结构设计面临诸多难题。通过三轴试验结合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大跨段与小净距段交界处以及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力学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现场取得的花岗岩试样属于弹脆性岩石,岩石处于三向受力状态时岩石强度和稳定性远大于双向受力状态,花岗岩试样弹性模量与围压呈正相关,结合Hoek-Brown强度准则以及Mohr-Coulomb强度准则对三轴试验结果进行修正得到现场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2)分岔隧道大跨段过渡至小净距段施工时,应及时对大跨段与小净距段交界面处围岩进行封闭,建议采用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和工字钢支护,保证围岩尽快处于三向受力状态。3)小净距段隧道开挖对大跨段末端断面位移的影响主要是竖直方向,同时也会引起大跨段隧道末端初期支护不同程度的内力变化,其中左右拱脚处内力变化最为剧烈。主洞隧道施工对大跨段隧道内力和位移影响范围为掌子面后16m,匝道则为掌子面后12m。4)小净距段施工时,主洞和匝道隧道最佳纵向开挖间距为16m;当主匝隧道净距大于6m时,可作为独立单洞进行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15.
对于岩溶区隧道塌方地段,选取合理的处治方案是非常关键的。利用TSP超前地质系统对尚家湾隧道出口左洞ZK 67+390~ZK 67+270进行了探测,破译出ZK67+360附近可能赋存充填型溶腔,当施工至ZK67+360时充填型溶腔揭露并发生塌方,探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揭露情况基本吻合。根据工程塌方处治实例,比较分析各种塌方处治方案的优缺点,给出了优化处治方案:护拱法配合砂浆锚杆稳固塌腔岩面。在处理段增设监测断面,通过监测隧道的水平收敛位移和拱顶沉降量以及钢拱架的内力反映隧道围岩的稳定状况,量测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围岩达到稳定,表明采用此方法处理隧道塌方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舒东利  杨建民  朱麟晨 《隧道建设》2017,37(12):1544-1549
为探明昔格达地层隧道开挖过程中初期支护背后空隙注浆的时机以及预留变形量的大小,以成昆复线铁路昔格达地层隧道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和初期支护的变形规律以及预留变形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昔格达地层隧道上台阶开挖后初期支护与围岩间存在初始空隙,拱顶围岩与初期支护间的差异沉降为1~2 mm,受地质、埋深及施工等因素影响,中台阶开挖较易引起隧道塌方,建议中台阶开挖前对拱部初期支护背后的空隙进行注浆回填。2)昔格达地层隧道预留变形量可根据掌子面施工揭示围岩情况调整,若施工揭示的昔格达组以页岩为主,建议预留变形量设置为24~30 mm;若施工揭示的昔格达组以砂岩为主,建议预留变形量设置为118~123 mm。  相似文献   

17.
龙祖山隧道位于粤赣高速公路上陵至埔前段第17合同段,全长805m。2004年6月开挖明洞基础时,洞口YK86+130~+180段已进行临时加固的右侧边坡和仰坡右半幅部分出现坍塌。介绍了龙祖山隧道洞口段山体滑坡的钢管桩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断面偏压隧道塌方加固区处理效果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海君  王姗  贾瑞华 《中外公路》2007,27(5):106-108
该文以宛坪(南阳-西坪)高速公路丁家湾隧道为例,针对双向六车道隧道大断面塌方,提出了用注浆小导管取代超前支护锚杆和系统锚杆加固塌方段,并结合利用离散元方法和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表明二者计算结果吻合较好,且满足规范要求,不仅可供类似工程塌方处理参考,也尝试了一种新的隧道开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红黏土填充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岭隧道施工难度大,从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与分析,通过对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防止隧道塌方和防止塌方继续扩大的处理过程与隧道继续开挖施工两个阶段,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红黏土隧道溶洞塌方处理措施。在海德隧道K120+339~K120+327.4段溶洞塌方冒顶处治工程中,采用地表沉陷坑排水防护、塌方体注浆加固、大管棚及小导管注浆等超前支护技术,运用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等技术手段,成功完成了塌方冒顶段处治。  相似文献   

20.
江西武宁至吉安段(简称“武吉”)高速公路梅沙隧道是大庆到广州高速公路的重要工程。隧道在进口段K163+420处发生塌方。结合现场监测资料,对洞口塌方原因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的塌方原因,采取明洞开挖、边坡护理、地基加固等治理措施,并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