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中都提到了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再制造问题。再制造的零件合理使用、加强监督管理的问题,成为了车辆相关各领域新课题,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的重大课题。本文梳理了机动车报废规定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报废汽车相关行业状况,根据沈阳车管所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入剖析了车辆报废工作的实际问题,最终提出了规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加强报废汽车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     
正本期专栏选登了2篇文章。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中都提到了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再制造问题。再制造的零件合理使用、加强监督管理的问题,成为了车辆相关各领域新课题,也是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的重大课题。沈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孔蔓梳理了机动车报废规定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报废汽车相关行业状况,根据沈阳车管所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入剖析了车辆报废工作的实际问题,最终提出了规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加强报废汽车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解读欧盟《关于报废汽车的技术指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汽车制造商的视角,介绍了欧盟《关于报废汽车的技术指令》的主要内容和国际同行的做法,分析了汽车制造商在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提出了汽车零部件危险物质禁用与申报工作是实现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目标的关键,为我国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报废汽车典型塑料零部件回收利用技术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报废汽车典型塑料零部件的绿色回收与再利用符合国家倡导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报废汽车典型塑料零部件回收利用技术现状,指出了我国汽车塑料回收行业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文章展望了我国报废汽车塑料零部件回收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报废回收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我们在汽车回收利用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对汽车从生产到报废、从整车到零部件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CAMDS的出现为整车企业搜集各级零部件材料数据信息并记录可回收利用性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平台,它...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过程中的生产者责任、回收拆解企业要求和零部件再制造进行了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过程中的无害化管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福特公司将建立全球最大汽车回收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美国福特公司日前宣布,它将在今后5年内建成全球最大的废旧汽车回收中心,把废旧汽车零部件回收使用率提高到95%。 3月底,福特公司悄悄花巨资买下美国佛罗里达州最大的汽车回收中心——科佛兄弟汽车零件公司。4月初,福特公司又悄悄以16亿美元买下欧洲最大的汽车修理连锁公司——克维克-费特公司。 福特公司负责汽车回收业务的主管威廉·李说,美国每年有1100万辆汽车由于老旧或交通事故而报废。报废汽车零部件的回收使用,主要靠分布在全国的一万多  相似文献   

8.
朱毅 《汽车与配件》2004,(45):32-33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秩序混乱,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出售报废汽车“五大总成”,且非法拼装车辆出售,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于2001年6月16日正式颁布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及实施意见。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技术政策中提出“积极开展轻型材料、可回收材料、环保材料等车用新材料的研究”,国家适时制定最低再生材料利用率的要求。”2004年5月17日我国正式颁布推荐性国家标准GB/T19515-2004《道路车辆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计算方法》,强制车辆在设计时应考虑车辆报废后,其材料、零部件的再利用性,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本文介绍了欧洲联盟将报废车辆的回收利用纳入整车型式批准中,对此我国整车产品或零部件产品出口到欧盟市场的企业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眼于日本报废汽车塑料零部件回收再利用体系在政策推广的背景下的发展,围绕现状介绍对回收利用相关企业和终端消费者进行了阐述,并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现状问题,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有效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月1日,由商务部组织制定的国家标准GB22128—2008(《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其中技术含量最高、节约潜力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已开始陆续举办“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班”。为了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志,便于消费者识别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配件》2006,(3):13-13
法国是世界汽车大国,由于汽车总量大,该国年报废汽车数也达到150万~200万辆。目前,近85%的报废车零部件均被回收再利用,汽车零部件回收也因此成为法国一个重要行业。  相似文献   

12.
“再制造”如何破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报废汽车及废旧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关系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碰撞件巨头LKQ于1998年,由位于佛罗里达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威斯康辛州的几家汽车零部件回收企业合并而成,其业务范围涵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零部件再制造、替代件分销、废旧金属回收及自助服务等。公司通过一系列兼并收购和业务调整,由纯报废车辆回收拆解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分销商和全球最大的碰撞件分销商,公司始终坚持四个基本战略:通过提供多元化产品,持续地扩张,适应技术发展,合理化资产配置。2018年公司营收为118.8亿美元,净利润达4.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在环境及能源问题曰益突出的今天,环保、节能成了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传统的汽车工业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汽车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和材料完全依赖于原始资源和能源的输入,汽车生产商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很少考虑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污染,并且汽车报废后的零部件和产品基本上没有回收利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趋势,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量资源回地l和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德国在处理报废汽车问题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从法律制度、管理方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进行规定。通过对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率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汽车生产量与保有量逐年攀升,报废汽车量也随之增长。文章在新乡市报废汽车回收体系现状的研究基础上,对报废汽车回收现行法律政策条文和法定报废流程做了调查,从中总结出新乡市报废汽车回收体系距离先进地区存在的三个问题,为地方后续发展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其零部件产业链蕴含着巨大的产业机会。文章以梳理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为主线,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过程中的商业机会,分析了国内新能源汽车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三电"系统的上下游配套关系及市场占比、关注零部件的成本分析、充电桩、车联网及其他后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产业投资机会,文章最后简单介绍了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现状,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创业投资者介入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以详尽的引导分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投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世界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报废汽车数量与日俱增,汽车使用过程中及报废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产品的回收利用问题已不容忽视.针对汽车的回收利用现状,国内外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何应对国内外汽车回收利用法规成为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国汽车材料数据系统(China Automotive Material Data System,简称CAMDS)的出现为企业收集各级材料数据信息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平台,收集到的材料数据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完成RRR型式认证,从而应对包括RRR在内的汽车回收利用各项法规政策.  相似文献   

19.
报废汽车经过拆解,将发动机、变速箱等有利用价值的零部件回收后,对余下的部分进行压缩破碎分选等处理,并回收其中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其剩余部分被称作报废汽车破碎残余物(Automobile Shredder Residues简称ASR)。ASR具有很大的能量回收潜力,国外目前已经实现了ASR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本文对我国ASR行业情况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实现ASR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构造出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主要影响因素的AHP模型层次结构,然后针对影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主要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的yaahp软件对各因素进行计算排序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提高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