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了查明黔恩高速公路仰头山隧道隧址区岩溶水发育特征,在分析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将仰头山隧道岩溶水系统进行划分,并对各系统的含、隔水介质、水文地质结构、岩溶发育情况及排泄量等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各岩溶水系统与隧道的关系及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筠连隧道工程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条件的研究,进行了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在水文地质分区的基础上对筠连隧道进行施工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总体上隧道中危险区以上占96.2%,涌突水危险性较大;在水文地质分区及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又对初步拟定的隧道施工工作面进行危险性评价,为优化工作面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曾文越域引水隧道工程为例,透过三维水文地质模式评估隧道施工期间之涌水。依据区域地质图及细部设计阶段地质图建构三维水文地质模型,并透过现地试验结果、水位观测结果、隧道内量水堰及隧道洞口总出水量等量测结果进行水文地质参数率定。所建议之分析模式除可用于评估后续施工所可能遭遇之涌水灾害外,亦可评估隧道开挖对邻近水文环境之影响,并将评估成果回馈至隧道设计及施工。  相似文献   

4.
为了查明黔恩高速公路仰头山隧道隧址区岩溶水发育特征,在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仰头山隧道岩溶水系统进行划分,并对各系统的含、隔水介质、水文地质结构、岩溶发育情况及排泄量等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各岩溶水系统与隧道间的关联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某通车山岭隧道自通车运营以来,RK5+875~RK5+935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每当暴雨来临、山洪暴发时,常出现大规模渗流情况,严重影响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水文地质专题勘察,先后采取了"资料收集与利用、工程地质调查测绘、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注水试验、水文观测)、取样试验、孔内电视、工程类比及内业综合计算对比分析"等综合的勘察手段与方法,查明了项目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泄水隧道的设计提供了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隧道涌水是铁路施工过程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它对隧道施工进度及隧道施工安全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西南地区某铁路隧道施工期间发生的涌突水事故,结合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了此次涌突水事故的机理,对隧道继续掘进的涌突水风险进行了预测,同时对后续的施工提出了相应措施,确保隧道的安全掘进。  相似文献   

7.
隧道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是隧道工程勘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隧道设计、施工以及通车运营的安全。通过工程实例阐述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方法,对隧道围岩涌水量做出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文中以某长大隧道的两处塌方为例,阐述了塌方的发生和处理过程,说明了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时水文地质情况和施工监测的重要性。该隧道塌方处理后经过一个雨季的运营,情况良好,证实处理方案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以长沙地铁4号线溁湾镇站-湖南师大站区间在富水砂卵石地层中超近距离盾构下穿既有运营2号线区间为工程背景,采用Midas/GTS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了地层不加固、超前管棚加固、地表注浆加固、运营隧道内加内箍支撑及MJS工法加固等多种方案对既有运营隧道的影响。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施工过程的不确定性、砂卵石层容易受到扰动、既有运营隧道对变形要求极高等特点,综合比选后采用盾构施工前MJS工法加固措施,确保盾构施工及运营线路安全。研究结果及现场施工表明,在富水砂卵石地层中超近距离盾构下穿既有运营隧道,采用MJS工法加固措施是极为必要且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推进BIM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从隧道工程信息模型标准、建模技术、全寿命周期的应用等方面,对BIM技术在隧道工程中应用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我国隧道工程信息模型技术标准较为领先,隧道结构BIM建模技术已基本成熟,BIM技术在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等阶段均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2)下一步应完善与隧道工程密切相关的地质信息模型标准,并向施工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信息模型技术标准延伸; 3)要重点解决设计变更时模型自动更新的问题,深化BIM技术在隧道动态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加强全寿命周期集成平台的研发,推进BIM技术从设计到施工和运营维护的全寿命周期应用。  相似文献   

11.
安六铁路DK62+955~DK63+305段位于山间岩溶沟谷地区,轨面至地面高差10 m,该段地下有发育暗河及“V”溶槽。采用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方法,从工程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两个方面开展了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山间岩溶沟谷地段具有沿断裂带上发育地下暗河,地面岩溶塌陷严重,溶槽内厚层软土沉降控制困难,岩溶注浆加固风险大等特征。通过地面塌陷机理分析,提出以桥梁工程跨越地面岩溶塌陷及地下暗河区,避开各种建设风险,确保铁路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2.
蒋开春 《路基工程》2018,(3):238-24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建设环境复杂的特点,特别是车站施工主要集中在人员、建(构)筑物和管线密集的城市中。为此,对风险库的建立进行了系统论述。在风险计划、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立体脉络的基础上,风险辨识采用“风险库法”与城市轨道工程施工相结合,对如何采用建立风险库进行风险辨识进行了研究,提高了风险管控水平,达到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盾构隧道漂卵石专项勘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漂卵石地层地质勘察方法,查明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西延段漂石分布、含量、粒径、强度等工程特性,通过现场井群降水、人工大口径探井开挖、钢筋混凝土护壁、井下地质编录和漂石的量测、现场K30试验、密度试验、取样和水文地质试验等综合方法,查明了漂石的空间分布、含量、粒径大小、形状、强度等特征以及漂卵石土的机床系数、天然密度、水文地质特性。从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工程经验等综合考虑,分析了地铁隧道工法的选择、隧道埋深、盾构选型,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建议以及漂卵石地层勘察方法的选用建议。  相似文献   

14.
袁真秀 《路基工程》2013,(4):111-115
南吕梁山隧道修建关系到龙子祠泉域水环境的改变与否,可能影响临汾市的工农业用水问题。通过测区的水文地质的综合勘察与研究,基本查明了隧道通过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奥陶系灰岩饱水带水位与隧道洞身埋深的相对关系,详细论证了隧道修建对沿线居民用水及水环境的影响程度,明确了隧道与龙子祠泉域水环境的空间立体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和溪至流河渡段(K159+850~K160+080)在建设过程中线路旁出现的不稳定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查明了该滑坡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其变形情况,对滑坡的成因、变形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定量评价。经稳定性计算后,发现该滑坡在天然工况和降雨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037,0.925,在降雨的情况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为治理该滑坡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梅 《隧道建设》2017,37(12):1503-1507
蒙华铁路隧道沿线穿越多种不良地质,工程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控制性工程多。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系列实践和创新:针对软弱围岩确立快挖快支快封闭成环的施工原则,取消CD法、CRD法等复杂工法,优先选用全断面法,其次选用台阶法;强化初期支护结构实体质量,推行初期支护格栅钢架紧跟掌子面和初期支护仰拱及时封闭成环紧跟下台阶的"两紧跟"措施;优化超前预报,把监控量测纳入工序管理,建立信息化平台,严格监控量测;依托科研试验,优化系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支护参数,保证结构稳定;推行机械作业,全面使用湿喷机械手、自行式仰拱长栈桥,研发应用马蹄形盾构,开展黄土隧道预切槽技术研究,改造二次衬砌台车等工装设备,确保工程质量;据实及时变更,合理工程造价,提高合同及投资管理效果。蒙华铁路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有效解决隧道建设中一些突出的质量安全问题,保证隧道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面临诸多风险。在铜锣山隧道建设中,通过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确保了隧道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岩溶突水是可溶盐岩分布地区修建隧道工程面临的首要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岩溶水文地质评价是隧址区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以重庆新屋基隧道为例,在野外岩溶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分析了隧址区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并对新屋基隧道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新屋基隧道工程中的相关洞段遭遇突涌水的可能性较大,施工前应做好处置预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