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北京某办公建筑地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常规地源热泵系统模型和"地源热泵+热回收"系统TRNSYS模型,进行了15年长周期仿真运行模拟,仿真模拟的结果表明"地源热泵+热回收"系统运行工况稳定性显著高于常规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热回收"系统的1年运行实测的结果验证了仿真模拟的结果。使用基于TRNSYS仿真的长周期地源热泵工况稳定性分析方法可成功选取全生命周期工况稳定性高的地源热泵系统方案,保证地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部分地区地铁车站仅在夏季设置空调系统供冷,冬季不供暖。在运用土壤源热泵系统时,会造成土壤热积累,运行效率逐年下降。冷却塔复合式地源热泵能够在冬季将土壤夏季积累的热量排出,保持土壤冷热负荷相等,从而提高地铁车站空调系统夏季运行能效。通过计算地铁车站夏季空调负荷,对采用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能耗,达到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3.
结合某地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工程实例,对地源热泵系统全年热量平衡进行探讨,并对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工程设计及系统运行模式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发现,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克服了单一使用太阳能系统或地源热泵系统引起的系统用途少、系统运行性能低的问题。并通过比较大量采暖空调方案和生活热水方案,得出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不仅技术可行,而且经济效益良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结合具体工程,根据某车站空调采暖系统设计工况及该工程地埋管换热特性测试报告,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作为冷热源。考虑地源热泵系统的冷热平衡需要,分析采用地源热泵+锅炉辅助系统及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两种不同热平衡方案用于铁路站房,计算各自需要的热泵机组容量及室外埋管换热器具体设计规模。详细介绍两种系统的冷热平衡方式,并对各自特点及工程运用进行论述,提出在具体工程中因地制宜,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系统热平衡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太阳能采暖系统、地源热泵系统与高利用率太阳能耦合地源热泵系统比较,分析采用地源热泵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的可行性.利用地源热泵将太阳能热水有效利用的最低温度由40℃降低至9℃,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减少电能损耗,具有节能优势.根据系统特性,调整太阳能热水设计温度,提高蒸发器进水温度,增强热泵机组制热性能.太阳能系统采用低温供水,提高集热器瞬时效率和太阳能保证率.高利用率太阳能耦合地源热泵系统能有效解决夏季系统空晒问题,以及冬季用热量大、太阳辐照量小,夏季用热量小、太阳辐照量大的季节性不平衡问题,整个系统可常年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土壤温度场的恢复特性是判定地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依据,地温的恢复特性主要取决于土壤物性、桩群布置、系统运停比、冷热负荷强度和冷热负荷不平衡率等。根据某实际工程的桩群布置情况和地源热泵系统实际的运行情况,对典型区域典型年和5年土壤温度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深入分析模拟结果所得结论可为大规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0 引言 随着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项目无论是在地源热泵设计上,还是地源热泵系统的操作运行上,都没有真正实现科学、合理地设计和使用,使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而通过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通过对运行数据的分析,能够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经过调查,目前许多地源热泵系统在投入运行后并未对其运行参数进行过测试,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地源热泵工程项目在安装过程中没有预留各参数的监测接口,这使得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参数监测变得困难,而实现监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不仅要达到国家标准,又需要很大资金投入,这就造成很多项目投入运行后能效逐渐降低,而操作人员却不知道,导致系统能耗量逐渐增加,同时在系统发生故障后又需要对地埋管系统、机房系统、末端系统逐一排查,耗费时间和人力.目前,地源热泵系统多采用人工检测,检测室需要同时安装上所有仪表并在同一时刻开始测量,耗费人力物力,由于所使用的是检测仪表不能实现长期实时监测,只能了解在特定工况下系统的运行特性,检测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以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地下环路系统投资最小为优化目标,基于能量平衡基础建立优化目标函数,对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的地下环路系统进行优化分析;在平衡全年地层冷热负荷的基础上,分析冷却塔等辅助源运行控制策略的优缺点以及控制特点和适用的场合.研究结果表明:冷却水流量、热泵机组进水温度和地温初始条件对地下水流量和系统初投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包括建筑物内系统、热泵机组和U型地埋管换热器在内的完整的地源热泵系统模型,分析了不同建筑物负荷类型,钻孔长度和热泵容量对系统长期运行性能和运行费用的影响,提出了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对合理设计地源热泵系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源热泵作为国家大力推广的建筑空调节能技术,近年来在铁路沿线建筑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抽样调查铁路系统在用典型地源热泵项目,对比常规取暖、空调系统,被调查系统总体上运行良好,充分发挥了地源热泵技术节能环保的优势,但也在设计、施工、设备选型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现有问题,提出地源热泵在铁路系统应用中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道岔融雪系统对于铁路列车运行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我国铁路线路普遍安装使用的电加热道岔融雪设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地源热泵技术的高速铁路道岔融雪系统。该系统是将地源热泵和铁路道岔融雪相结合的一种更节能、环保、有效的用能方式。通过对道岔融雪耗能和热流体传热基本性能的分析研究,提出系统设计的常规方法,为铁路道岔融雪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做了详细的介绍,以盐城地区实际的源热泵工程为例.建立埋管热交换模型,研究水平、垂直地埋管的换热特性,模拟夏冬季空调制冷供暖系统。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将该空调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进行了比较,并介绍了地源热泵系统的施工工艺。此文结合铁路大型旅客站房的工程实例,对其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文章最后结合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营成本的统计数据及经济比较,阐明了铁路大型旅客站房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铁路沿线建筑具有数量众多、位置偏僻和分散的特点,通常与市政的集中供热管网无法连接,只能在沿线建设许多自用锅炉房保证冬季供暖,安装空调保证夏季制冷,运行费用高,而且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铁路沿线建筑布置分散,一般有足够的地方打孔埋管,非常适合应用地源热泵系统,同时地源热泵系统能效比和自动化程度高,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影响地源热泵系统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室外地埋管换热器的设置情况,影响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以及钻孔的总热阻等热物性参数。各工程所在地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如何得到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参数是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线热源模型得出换热器内流体平均温度与时间的对数关系曲线,通过测试地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进而推算出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及热阻,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此外,通过对地埋管测试井长期连续监测发现,在寒冷或严寒地区对于冬夏季冷热负荷不平衡的系统,室外地埋管换热区岩土温度呈下降趋势,设计时应考虑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结合地源热泵技术在黄骅港站综合办公楼工程中的应用,从地源热泵系统夏季、冬季热交换的概念、系统的工作原理、施工工艺流程、现场地质勘探及换热测试、地埋管换热器井施工、水平及外管网水管路连接、机房热泵系统设备安装、机房系统水压试验及保温、室内空调末端系统安装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地源热泵技术运行费用低,高效、节能,可充分利用地热能源,达到最佳节能效果,综合运行费节省40%以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本阐述了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在西安铁路局的应用情况;通过与采暖锅炉的对比,归纳了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优越性;并提出了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使用地下水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简述北京南站能源站的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介绍污水源热泵系统施工工艺、施工过程、设备管路安装方法、单机调试及施工注意事项;给出系统测试及运行分析,并简单给出系统节能性分析;对污水源热泵系统采用的自动控制管理系统进行介绍,通过各传感器、设备运行参数的采集分析给出最优化运行策略,达到经济节能运行的目的。本系统运行两年来平稳且节能环保,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根据某公共建筑所在地的工程客观条件,阐述该建筑的冷热源系统方案比选、对地埋管系统、闭式冷却塔系统的设计选型,给出闭式冷却塔辅助冷却的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式,并分析该复合型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性。  相似文献   

20.
竖直埋管具有占地面积小、单位面积换热量高等优点,是江苏地区应用较多的地源热泵系统埋管敷设形式。由于缺乏通用的、标准的施工工艺,导致竖直地埋管换热器施工质量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而局限了竖直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使用。通过对多个地源热泵项目的施工服务调研以及多项国家相关课题研究,本文凝练出一套流程清晰、便于大型项目组织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含有针对性降低安全风险和环境损害措施的施工工艺标准。该工艺适用于各类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工程,适用于土壤及岩石地质,但不适用于地下有岩溶孔洞、采空区和国家规定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