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道岔区转辙机基坑排水设计是地铁轨道排水设计中一项重要内容,为确保信号转辙机正常工作及列车运营安全,道岔区转辙机基坑排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各城市地铁排水现状,系统阐述了六种转辙机基坑排水方案,详细说明了各排水方案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各方案均能满足转辙机基坑排水要求,对地铁转辙机基坑排水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可供工程实际选用。  相似文献   

2.
道岔是用于列车转线的重要轨道设备,也是轨道上的薄弱环节。正线上的道岔一旦发生故障,将对地铁正常运行、折返作业造成很大影响,会降低地铁运营的效率和质量。文章结合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线路情况,探讨地铁折返道岔故障处理及行车组织调整方案,提出处理流程和行车组织中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结合西安地铁2号线的地裂缝特性、线路条件及轨道技术要求,通过方案比选,确定在地裂缝影响区域内的道岔区采用碎石道床并配置预应力混凝土岔枕的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与传统计算方法对照进行岔枕的结构分析,针对地铁荷载、轨道结构高度及岔区设置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岔枕的外形尺寸及钢筋配置。这一轨道结构已在西安地铁2号线成功运营使用超过1年,在国内地铁碎石道床道岔地段开始取代传统木岔枕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研国内已建及在建有轨电车项目,对现代有轨电车轨道结构设计进行系统性介绍和分析,重点介绍钢轨、扣件、轨枕、道床、钢轨扣件防护、道岔及排水设计与选型,总结轨道设计经验,对钢轨扣件选型、道床及支承层设计、道岔区道床选型、排水设计、接口设计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建议道岔区采用有枕式整体道床,混行路口处钢轨扣件防护进行特殊设计,道床下部设钢筋混凝土底座,底座两线间及两线外侧采用碎石填充上部混凝土抹面,保证轨道结构的安全适用性、经济性及技术先进性,减少后期养护维修工作,为后续现代有轨电车轨道系统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韦安祺 《铁道勘察》2022,(2):109-114
道岔是轨道结构轮轨冲击的重要来源,也是地铁轨道减振降噪的薄弱环节与技术瓶颈.为解决有上盖物业开发地铁车辆段轨道道岔减振设计难题,通过文献调研,在总结地铁车辆段轨道减振降噪措施的基础上,针对道岔这一特殊轨道结构,对比多种国内外道岔减振降噪措施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①可动心轨辙叉最大减振效果约6 dB;②扣件减振效果一般可...  相似文献   

6.
与既有地铁线路接轨道岔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以上海地铁M8线与既有的上海地铁1号线在人民广场站接轨的工程为例,对地铁接轨道岔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方法:搜集既有线轨道设计标准、调查研究接轨道岔现场情况及工作环境,制定施工设计原则,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新材料。 研究结果:与既有地铁线路接轨道岔施工方案,最终采用间隔抽换正线与道岔共用短轨枕和扣件。 研究结论:施工前应做好既有线无缝线路的放散,施工全部结束后恢复道岔两端的无缝线路,并加强两端线路的锁定;FFU合成轨枕侧面应做出凹凸或花纹,新老道床混凝土接触面涂刷界面剂;道岔道床始、终端及道岔道床内设置伸缩缝,排杂散电流钢筋总截面积应满足要求并保证电气连接,尤其注意侧股道床钢筋与直股钢筋的绑扎或焊接。  相似文献   

7.
任静 《都市快轨交通》2005,18(4):26--28,34
对南京地铁1号线轨道设计中的技术难点处理和设计创新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重点介绍轨道弹性扣件系列、道岔系列等新产品开发及铜弹簧浮置板道床等新技术应用,并对如何进行优质设计服务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系统总结深圳地铁9号线全面提升轨道平顺性而研究实施的技术创新方案,主要包括:桁架双块式轨枕、高平顺地铁道岔及辊轮滑床板系统、预制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基础控制网建设测量技术(CPⅢ)等,可为地铁轨道系统解决传统现浇钢弹簧浮置板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提供技术储备,并大大提高轨道铺设精度和平顺性,降低后期运营部门养护维修量。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道岔减振器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岔轨道减振器是在地铁及轻轨道岔区使用的轨道减振产品,其结构形式上类似于普通剪切型轨道减振器,在不改变道岔原有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加装该产品能够有效降低行车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效果比采用橡胶垫板减振的传统道岔显著。对于频率30Hz以上的振动,使用该类产品可降低噪声10~12dB。简要介绍其设计原理及在北京地铁10号线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道岔属轨道结构中的特殊部件,在车辆的折返和转线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线电机道岔道床的选型不仅要考虑道岔结构本身的铺设要求,还要满足直线电机感应板安装的特殊要求。通过对国内外直线电机运载系统道岔整体道床方案的比选,针对该运载系统对轨道结构的特殊要求,结合广州地铁4号线用道岔整体道床的设计和运营实践,重点探讨合成枕木整体道床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根据长沙地铁建设的需要,结合道岔敷设的实际线路情况,设计用于地铁正线的单开道岔。详细介绍了道岔的结构设计,并对导曲线半径、轨底坡、曲线加宽、尖轨顶面纵坡值、扣件、轨道整体刚度与部件刚度的合理范围确定、道岔转换力等各项设计参数进行检算评估。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的轨道设计,系统总结了正线轨道专业设计情况,全面介绍了轨道设计概况、技术标准及轨道结构,重点阐述了道岔钢桁架长轨枕和预制道岔板、CPⅢ轨道基础控制网和预制钢弹簧浮置板等技术创新项目,介绍了道岔区排水采用独立集水井和潜水泵、杂散电流端子采用新型埋入式端子等优化设计。总结了该工程项目的设计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和意见,以使后续项目轨道专业设计更完善、更精细、更合理。  相似文献   

13.
阐述北京轨道交通大兴线轨道工程设计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文地铁、绿色地铁、科技地铁"的三大设计理念。系统描述工程设计的设计程序,强调按程序设计的重要性。本工程包含有地下线、高架线及车辆段,针对其进行了钢轨、扣件、道岔、道床、各种减振轨道形式、车场检修轨道结构、轨道附属设备等设计。着重介绍各种扣件防腐处理技术,并将多元共渗防腐技术作为本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加以采用;此外,还介绍高等减振地段轨道结构设计方案,并采用梯形轨枕轨道结构作为新型轨道结构应用到本工程。最后,简述本工程采用的护轮设备、钢轨伸缩调节器、列车止挡设备等必要的安全设备,以确保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悬挂式单轨单开道岔在段场应用时存在道岔数量多、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文章提出悬挂式单轨三开平移道岔总体方案,并对道岔结构和控制系统进行设计。该方案采用“八字”型道岔梁结构布置方式,解决道岔三开转辙换向问题;设置齿形梁间连接装置和锁定装置,增强道岔梁与轨道梁对接定位安全性、平顺性、准确性和牢固性,避免道岔端部与轨道梁干涉的问题;通过驱动及走行装置,在门式梁的支撑下,解决道岔梁平移导向平稳性的难题;设计悬挂式单轨三开平移道岔控制系统,实现道岔平移运动中的控制。经与其他方案对比可得,采用悬挂式单轨三开平移道岔时,会使段场中道岔数量更少、横向长度更短、占地更小、投资更低。  相似文献   

15.
无锡地铁2号线轨道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锡地铁2号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线路,穿越无锡市5个区,线路曲线半径小,坡度大。结合工程特点和调研分析,确定无锡地铁2号线轨道系统方案,内容涉及地下线、高架线及停车场和车辆段。重点介绍扣件选型、道床排水、各种减振类型、无缝线路等设计方案,通过分析不同轨道结构形式的技术性能、适用性,细化了各专业配合设计内容,提出技术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道岔作为线路轨道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铁运输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上海地铁2号线道岔尖轨侧弯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阐述道岔尖轨侧弯病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整治道岔尖轨侧弯病害的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为提高地铁12号道岔的侧向通过能力,本文基于质点运动基本参数法提出4种平面线形设计方案,建立地铁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地铁道岔既有方案和优化方案下车辆-道岔系统的动态相互作用特性。研究结论:(1)地铁道岔直线段尖轨长度、转辙角、导曲线半径是影响侧向通过能力的主要因素,既有方案的导曲线半径较小,是限制其侧向通过能力的主要原因;(2)较大的导曲线半径一方面能够提高车辆侧向通过道岔的能力,另一方面则会增大道岔长度,不符合城市地铁发展的要求;(3)推荐使用方案一提高道岔侧向通过能力,方案一导曲线半径为400 m,道岔全长37.8 m,该方案能够提升道岔侧向通过能力且不会增大道岔长度;(4)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提升地铁道岔侧向通过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道岔区无砟轨道服役状态是影响列车安全及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确保道岔区无砟轨道在设计年限内安全服役,在调研我国高速铁路道岔区无砟轨道伤损现状的基础上,基于高速铁路道岔区无砟轨道结构特征,分类研究了道岔区无砟轨道伤损形式及伤损特点,分析了不同伤损的形成原因,为高速铁路道岔区无砟轨道设计创新提供参考,也为道岔区无砟轨道伤损快速修复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包含了众多不同专业的系统综合性工程,轨道系统与线路、信号、给排水等专业均有密切联系,牵涉专业多,接口关系复杂,成为地铁施工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基于既有运营地铁中常见的轨道设计接口问题如道岔两端与平面曲线的距离不足、岔间插入钢轨过短、转辙基坑积水、人防门及防淹门处钢轨支撑间距过大等进行研究,通过对规范条文及工程中实际问题的探讨,结合轨道系统和相关接口专业的特点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岔区曲股轨道与联络线连接是从无砟轨道过渡到有砟轨道。通过建立"岔—板—板—梁—墩"一体化模型,进行了高速铁路桥上42号板式道岔曲股轨道平面布置方案的研究,以确定道岔曲股轨道分界位置。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所提出的5种道岔曲股轨道分界位置方案均能满足桥上道岔受力、相对位移的要求;从桥梁墩台受力及道岔变形等因素综合考虑,推荐岔后曲股轨道分界位置在道岔尾部的第一片简支梁右端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