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京原铁路蜿蜒于太行山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地质灾害广泛存在,K157泥石流属于严重-极严重暴雨型泥石流。根据泥石流沟的现场勘察,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对泥石流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该泥石流成因是暴雨引起崩塌型泥石流。通过对主支沟汇水、崩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松散物源总量为5.6×104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约1.9×104m3。根据对泥石流沟量化评分,冲沟易发程度为极易发,急需进行处治,结合工程实际,根据泥石流沟形成的原因,提出分流、隔离网、主动网、挡墙、拦渣坝、涵渠扩孔等综合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快速、准确地对既有铁路单体滑坡开展危险性分区与评价,将3DEC数值模拟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并利用"触发因素重现周期信息"的方法,制作川黔线裁缝岩滑坡危险性分区图,确定滑坡的年失稳概率。研究表明,该滑坡再次失稳后,滑坡前缘将滑入綦江中,形成体积约14×104m3的滑坡坝,并且有约723 m3溜滑体滑至川黔铁路雷吼洞洞口,阻塞铁路;该滑坡再次失稳的3日累计降雨量阈值为78. 7 mm,年失稳概率为56%。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可定量判别单体滑坡失稳后的运动路径和影响范围,为铁路应急抢险和后期防灾减灾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黄勇 《铁道勘察》2015,(3):71-74
中巴铁路穿越帕米尔高原,其中奥依塔克至沙湖段泥石流极其发育,严重控制铁路走向方案及工程设置,以现场调查为主,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气候、水源等条件系统分析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结合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的特征,提出泥石流地区选线的基本原则及"排导、拦截、滞留"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拟建高速公路汶川至川主寺段处于汶川"5.12"地震中心影响区,因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影响,沿线沟槽及其两侧泥石流物源十分丰富,强降雨条件下易引发大量的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及现场地质勘测等工作和手段,查明沿线泥石流的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进行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选线。研究结论:(1)沿线泥石流数量多、危害面广,具有规模大小不一、危害程度差异性大及泥石流活动频繁、重复成灾的特性;(2)沿线泥石流对拟建高速公路段的危害方式主要体现为淤埋及冲毁危害,次为堵河阻水危害;(3)峡谷区河段选线应在查明泥石流活动痕迹的基础上判定泥石流规模后再确定线路的位置和高程,在处于形成期、发展期及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处线路选线宜采用绕避原则,峡谷区线路选线严禁穿越泥石流堆积区,宜在泥石流沟通顺段落的流通区以高墩大跨设桥的形式通过;(4)本研究结论对汶川地区公路、铁路等工程地质选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完尕滩泥石流流域的地质调绘、走访和资料搜集,查明泥石流流域内的地层岩性和松散堆积物数量、地形与沟床纵坡以及径流动力,明确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再运用流域环境条件量化权重标准,对泥石路沟的12个单因子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判定出泥石流沟的活动性和激发暴雨类型。计算出泥石流流体密度、流量和最大一次淤积量等相关参数。并对铁路在泥石流通过区的冲淤状态进行检算。最后结合新建兰合铁路与泥石流沟的相对空间关系,分析评价该泥石流沟对拟建兰合铁路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梁式格栅坝是泥石流防治工程中重要和常见的透过型拦砂坝之一,在铁路等线路泥石流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价值。梁式格栅坝对泥石流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泥石流容重、峰值流量、一次冲出总量、冲击特性以及泥石流持续时间等方面。基于量纲分析推导考虑泥石流性质、坝体结构参数、泥石流运动状态等因素影响下梁式格栅坝调节作用的计算式,并结合室内水槽模拟试验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计算式中的相应系数,计算值与试验值有较好的吻合度。研究成果可为梁式格栅坝的工程优化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与技术支持,有助于对梁式格栅坝的调控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使梁式格栅坝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7.
山区道路泥石流、滑坡减灾已成为保障道路工程和交通安全的重要问题。隧道泥石流的发生过程一般可分为孕育、潜伏和发生3个阶段。本文以兰渝铁路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勘察时所遇泥石流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人类活动与植被条件等泥石流形成条件的研究,分析了其发生条件和一般特征,据此提出预防隧道泥石流的关键是使其不能同时具备3个形成条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川藏铁路昌都—伯舒拉岭段泥石流普遍发育且影响铁路选线的情况,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手段查明了线路附近泥石流的范围、物源条件、激发因素,并分类统计了线路附近泥石流的发育情况。以夏里泥石流群为例,通过分析泥石流群发育特征及地质背景,计算了泥石流的流速、堆积厚度等特征参数,评价了泥石流群的易发性及危险性,分析了泥石流群对线路方案的影响并给出了防治对策。通过方案比选,D3K方案桥面不存在被泥石流淤埋的风险,采取工程措施后泥石流对桥墩的冲击和桥基的掏蚀影响可控,该方案最优。夏里桥涵在泥石流堆积区通过时,桥涵的净空高度须大于泥石流的泥深、爬高、堆积厚度之和并考虑一定的安全高度。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额哈铁路工期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设计图、施工组织设计及实地调查和统计获取了现场数据,根据工地条件和既有资料确定了计算参数。得出工期缩短后减少土壤风蚀量7.5万t,减少生活污水排放5.8×104m3,减少生活垃圾排放1 100 t。确定了土壤侵蚀、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费率,计算得到工期缩短的直接生态正效益为4 000余万元。结果表明铁路工程工期缩短具有明显的生态正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武九客运专线西南下行联络线特大桥主桥桥式方案比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武九客运专线西南下行联络线特大桥主桥跨越3条既有铁路线路,桥梁与既有铁路线路夹角仅16°。为了选出主桥最合理的桥式方案,从安全、适用、经济、施工对既有铁路的影响等各方面进行计算及分析对比,比选结果表明,主跨148 m矮塔斜拉桥为本桥的最优桥式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横南铁路穿越武夷山脉的分水关隧道在地质选线中所作的地质工作,通过对地质构造及泥石流,岩堆等不良地质条件的条件,最终确定西线方案,使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罗布穷则泥石流灾害的活动特征及规模,研究其形成与成灾过程,对进一步认识高海拔地区泥石流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泥石流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处理,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目前沟域内仍残留以沟道物源为主的大量松散物质,在一定降雨条件下仍有爆发泥石流的可能性;(2)罗布穷则爆发的泥石流规模符合5...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13万公里,其中山区铁路众多,沿线地质灾害多发,给铁路运营安全带来极大挑战。为探索既有铁路灾害防治经济高效的技术手段,研究利用三维遥感、雷达遥感、无人机遥感、卫星定位等技术手段,开展既有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筛查监测工作。研究结论:(1)通过高分辨率三维遥感解译技术,可实现既有线一定缓冲区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快速筛查,并通过数据解译更新,及时掌握既有铁路沿线灾害发育演变特征;(2)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局部高陡边坡、危岩落石及大型滑坡及错落等灾害调查中优势明显;(3)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作为边坡形变监测的有效手段;(4)建立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既有铁路地质灾害实时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升既有铁路防灾减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5)本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山区铁路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既有成渝铁路线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线,至今通车运营已60多年,鉴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力量不强等影响,铁路修建技术标准较低,且工程支防护措施极弱。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强降水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沿线重力不良地质、水毁及隧道病害等地质灾害发育,影响行车安全及营运。本文在现场调绘的基础上,分析既有成渝铁路线沿线地质灾害特性及其成因机制,并探讨其防治对策,以期为工程服务。研究结论:(1)铁路沿线主要地质灾害有风化剥落、溜坍(滑坡)、危岩落石(崩落)及滚石等重力不良地质,基底软化、翻浆冒泥、排水沟及涵洞堵塞等水毁,以及渗水、拱顶及边坡剥落、开裂等隧道病害;(2)灾害产生和发展的成因机制可归纳为低建设技术标准、软弱的地层岩性、复杂的地质构造、丰沛的降水、活跃的地下水活动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3)既有铁路地质灾害的整治应考虑对行车及安全的影响,工程防护措施应力求高效、简单实用;(4)本研究结论对既有成渝铁路线地质灾害的整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二、铁路桥梁工程5哈齐客专松花江大桥工程概况松花江大桥位于哈尔滨市既有滨洲线下游59m处,跨越松花江,桥梁全长3 455.32m。该桥是哈齐客运专线与滨洲铁路合建四线桥梁。哈齐客运专线是我国在高寒、高纬度地区修建的首条高速铁路,松花江特大桥主桥(77.8+3×156.8+77.8)m连续梁为中国首例铁路四线混凝土连续梁与钢管拱组合体系桥梁。技术  相似文献   

16.
周钟津  黄正维 《铁道学报》1989,11(4):102-107
泥石流是山区铁路的一大危害,严重威胁铁路运营安全。因此,我局历年来,在成昆铁路北段,对线路具有严重危害的泥石流沟作了大量整治工程,其中有导流工程、渡槽或明洞渡槽工程、拦挡工程、上拦下排的综合整治工程及隧道绕避工程等。其中涉及具有排泄功能的工程,占全部整治工点的86.2%,可见设计高效益的排泄工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结合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小龙坎铁路隧道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既有铁路隧道受下穿区间隧道近接施工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既有铁路隧道受影响范围为90 m;通过及时对监测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最后确保了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小龙坎铁路隧道和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以青岛市新机场高速连接线主桥2×120 m钢箱T构连续梁上跨胶济货线、胶济客专双线、青荣城际双线、机场专用线6条既有铁路设计为背景,针对设计中所面临的主桥跨越既有线多、跨度大、铁路及航空双重限界、复杂环境下长期运维等诸多技术难题,从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及长期运维便捷性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公路主桥采用2×...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金山铁路春申特大桥结构型式为1×96 m的下承式钢桁梁在16°夹角情况下无平衡重转体跨越既有繁忙干线沪昆铁路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对策,并通过施工总结,对改善简支梁桥无平衡重转体过程中的相关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南铁路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章简要介绍西南地区铁路网布局与铁路建设规模及主要铁路通道概况.重点分析阐述了西南地区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断裂运动与地震活动、水文地质等地质环境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对策;结合工程实际研究论述西南地区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隧道涌水、有害气体、采空区、岩爆与大变形等不良地质现象及膨胀土(岩)、红粘土、软土、盐岩等特点岩土的工程地质问题;紧密联系山区铁路选线技术、工程地质勘察与测试技术、地质综合勘探技术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系统总结西南铁路工程地质50年的发展、成就与经验,并对21世纪西南铁路建设态势及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