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地震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采用有限元法对某古滑坡进行在地震影响下的稳定性数值模拟,得出该古滑坡在地震作用下滑坡体的应力及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了该古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张家界张清公路古滑坡地段在特大暴雨触发下产生滑坡的原因,探讨了各类滑坡的特点及其治理措施,并阐述了锚索抗滑桩这一有效抗滑支档结构.  相似文献   

3.
古滑坡地段滑坡治理措施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分析了张家界张清公路古滑坡地段在特大暴雨触发下产生滑坡的原因,探讨了各类滑坡的特点及其治理措施,并阐述了锚索抗滑桩这一有效抗滑支档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宝鸡某古滑坡的现场调查,并结合不同时期的勘察情况,分析了古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和复活机理。运用理正和FLAC3D软件,以3种不同工况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以此判断古滑坡稳定情况。同时,运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预测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和对危险性做出评价,其结果是古滑坡复活体在3种工况下,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采取治理措施,以保安全。  相似文献   

5.
张亮  廖小平 《路基工程》2011,(1):172-174
在分析福宁高速公路八尺门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了滑坡的变形特征、性质、变形机制,并探讨了滑坡的成因。认为在大型堆积层古滑坡场地,地质环境背景的脆弱是触发古滑坡复活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而路堑开挖以及长时间的持续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经滑坡稳定性分析和针对滑坡病害特征,确定了四个滑坡体的主要整治措施。滑坡监测和试验结果显示,整治后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滑坡稳定性评价是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对某拟建高速公路古滑坡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并取样试验,系统地揭示了古滑坡的特征、成因;确定了滑坡计算的参数和边界条件;采用传递系数法分别对该古滑坡在工程开挖前与开挖后进行稳定性计算,认为工程开挖后,该古滑坡在降雨工况下极有可能复活,在地震工况下处于失稳下滑状态。  相似文献   

7.
孙徐 《路基工程》2021,(3):208-213
通过凉山州木里县俄亚乡四川坪子组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室内试验、数值模拟,查明金沙江某公路通过古滑坡区的环境地质条件、物质结构特征,并分析滑坡成因机制,定量计算滑坡安全系数及评价稳定状态。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古滑坡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在其前缘修建特大桥,须满足工程安全储备,难度较大,建议改线。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地震触发滑坡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对中美欧规范拟静力法的计算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①地震触发滑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力作用过程,既有地震惯性力作用,也有地震循环加载下岩土体强度降低、孔隙水压力增加或砂土液化等因素的致灾作用;②中美欧拟静力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地震加速度动态分布系数、折减系数等地震系数的取值不同,美欧规范将折减系数的取值与边坡允许永久位移建立了联系;③在拟静力法的应用中应注意其使用限制条件,对于饱和土坡及地震作用下岩土体强度降低15%以上的情况,拟静力法计算结果不可靠。  相似文献   

9.
以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大型古滑坡变形为案例,阐述了对大型多层滑动面的古滑坡稳定性量化计算和分析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开展工程治理方案的讨论。古滑坡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对古滑坡工程地质要素分析,再辅以深孔位移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判断,是对大型古滑坡滑动分区、分层分析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为详细了解坡体的内部变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利用坡体变形发展情况,结合稳定性评估,采用反分析的量化计算方法,可有效地对坡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和加固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0.
芜铜高速公路某古滑坡复活过程相似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纲  徐建东  周斌 《中外公路》2007,27(4):203-205
芜铜高速公路K27 830~K28 300段滑坡属于一大型古滑坡,随着高速公路路基路堑施工及滑坡坡脚处岩质路堑边坡工程的逐步完成,古滑坡出现前后牵引、多层滑面复活迹象。该文对古滑坡不同岩层产状、开挖引起的破坏、失稳进行了相似模型试验,揭示了古滑坡复活机理,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议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引起堵江事件多达两百余起,严重威胁着地震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灾害。为此,讨论地震滑坡堵江机理以及堰塞坝的溃坝模式,并采用水力学、极限平衡理论以及渗流力学等方法,研究了堰塞坝的溃坝机理及条件。  相似文献   

12.
郭剑  魏小佳  王刚 《公路工程》2015,(2):15-19,33
芦山7.0级地震相对于汶川地震而言,其释放能量相差甚远,其破坏规模和范围也相对较小。震中芦山地震烈度Ⅸ度,房屋开裂受损严重,未出现大规模的山体垮塌、破裂现象。地质灾害以崩塌落石为主,其次为浅表层滑坡和"山扒皮"现象。流水沟滑坡是本次地震诱发的最为典型的滑坡,纵向坡长约200 m,宽80 m,总方量约20×104m3。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着重于地震动力效应,结合地形地貌、岩体结构等因素,对滑坡的形成过程、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堆积体的次生灾害进行了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13.
《中外公路》2021,41(4):15-20
山区高速公路以路基方式穿越古滑坡后易导致其出现局部复活,甚至整体失稳。G5京昆高速公路(绵广段)K1 581+800~K1 582+280段右侧为一巨型深厚古滑坡堆积体,其前缘因边坡开挖导致古滑坡局部复活,形成新的滑移变形体。在充分查明古滑坡堆积体及前缘滑移变形体的地质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复活特征及成因机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以抗滑桩为主的防治对策,并根据古滑坡的地质结构特征,确定抗滑桩最为合理的支挡位置,以最经济的处治措施对古滑坡进行了防治。处治工程完工后,古滑坡的变形得到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14.
重庆武水高速公路K41滑坡为一大型切层岩石滑坡,自2009年8月以来,坡体下沉、滑移及坡面开裂等现象日趋加大,呈持续性滑动变形。该滑坡的形成、发展与坡体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系:上硬下软的坡体结构是古错落体形成的基础,高边坡开挖产生了较大的临空面,加之连续降雨的影响,使古错落体切断软弱岩层转化为切层岩石滑坡。结合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监测资料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滑坡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系数,并对治理工程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浙江开化205国道古滑坡的工程地质调查,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下水条件等方面对该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地质勘探和室内系列土工试验、变形监测结果,对滑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坡处治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苏宝河流域地震滑坡统计资料为依据,基于贡献权重方法对苏宝河流域地震滑坡本底因子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贡献率作为各本底因子在分级区间上的敏感性分析的指标,确定了该区域内各因子最利于地震滑坡发育的数值区间;以互权重作为地震滑坡发育各本底因子之间的敏感分析指标,确定了该区域内各本底因子对地震滑坡的贡献率大小。  相似文献   

17.
结合澜沧江古水水电站争岗滑坡堆积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FLAC3D滑坡模型。通过选择合理的参数和剖面,模拟得出该滑坡堆积体的塑性区分布特征、剪应变增量集中带的发展趋势以及位移等值线云图,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该滑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其中后缘变形破坏较为严重。建议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8.
以滴水岩滑坡为例,对其环境地质条件、类型、性质,滑坡形成机制,以及在汶川大地震作用下滴水岩滑坡复活变形的机理进行分析。地震对滑坡的影响主要是使滑坡体内部发生局部的不利重新组合。为整治滑坡提出了综合措施,保证了工程安全。基于地震与滑坡关系的复杂性,建议针对铁路等国家基础设施酌情提高抗震设防等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逻辑回归评价模型,对汶川县和芦山县公路周边8 km范围的地震滑坡开展易发性区划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从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触发机理出发,参考现场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及现有的研究成果,选取包括高程、坡度、坡位、坡向、曲率、微地貌、岩性、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震峰值加速度(PGA)、距离道路距离、年平均降雨量在内的13个地震诱发滑坡的影响因子;然后,以汶川县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10组样本在R软件中的训练,建立逻辑回归评价模型;最后,应用上述建立的模型,在ARCGIS平台下将汶川县公路沿线地震滑坡的易发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个级别。为了进一步检验所建立评价模型的稳定性,将上述模型仿真到芦山县公路沿线,形成芦山县公路沿线地震滑坡易发性区划图。通过2个研究区域的ROC曲线,可以得到AUC值分别为0.912和0.783。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地震滑坡分布吻合度较高,建立的评价模型稳定性较好,可以推广用于地形、地质环境相似山区公路沿线地震滑坡易发性区划评价。  相似文献   

20.
姚晓阳 《公路》2013,(1):185-190
由于滑坡体岩土特性的复杂性,在滑坡治理中有半经验半理论的特点。同时抗滑桩在各种外力的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其工作状况变化较大,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抗滑桩的安全度作出准确的判断还有很大的困难。结合某一级公路堆积层古滑坡治理的工程实例,通过监测数据来分析滑坡治理是否有效,抗滑桩的使用是否在受控范围,并找出堆积层滑坡中抗滑桩受力特点及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