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陆克虎 《广西铁道》2020,(1):23-24,45
货运列车在运行中发生列车管折角塞门非正常关闭时,导致整列制动力衰减。本文介绍在联挂车辆状态下折关模块功能试验验证的步骤和方法,即如何研究列车车辆塞门半折关状态下的流量、列车管充排风时间等参数,验证机车车载安全监测检测系统(6A系统)的折关监测模块实际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速列车司机室空调进排风口空气压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高速列车司机室空调机组冷凝风机设计提供依据,文章对“中华之星”号高速列车动力车司机室空调机组进、排风口位置空气压力进行了实车测量,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列车运行速度增加,进、排风口压差减小,且动力车作为尾车时进、排风口压差减小程度大于作为头车时的减小程度。  相似文献   

3.
分析现有几种列车管折角塞门关闭的检查装置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各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上的局限性,提出利用制动机充风或排风时间来判断列车管折角塞门关闭功能,同时配合简化的列尾排风装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1 问题的提出 防止列车折角塞门关闭是列车运行安全控制的关键之一,列车运行中一旦发生折角塞门关闭,就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发生.2007年"7·9"事故就是由于列检作业人员检修车辆时关闭折角塞门,但作业完毕后忘记恢复.机车乘务员在试风中未按要求严格检查制动机充排风时间,未能及时发现列车后部折角塞门关闭.列车运行后发现无制动力,列尾故障无法排风而造成列车放飏事故.  相似文献   

5.
在叙述货物列车制动系统概况和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分析机车排风超速和司机正常操作时列车制动系统误动作导致的列车意外紧急制动,以及车辆自动抱闸的原因,提出防止和处置货物列车意外紧急制动和车辆自动抱闸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于地铁风井,以西安地铁2号线某车站为几何模型,采用软件仿真模拟研究了不同活塞风井形式对隧道的通风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风井形式对列车减速进站过程中的活塞风风量、轨底和轨顶机械排风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列车在进站过程中,列车速度和列车与风井排风口的相对位置对活塞风井排风量影响显著,在风井倾斜角度变化后,对各类机械排风风量比例的变化影响不显著,并表明斜风井虽然能够解决某些特殊条件下的通风问题,但其在通风效果上与直风井相比较差。  相似文献   

7.
成都铁路局     
成都铁路局科研所与运输处联合研制的CP-3型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于1997年4月通过铁道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获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922142602。该装置已在多个铁路局安装使用,使用后经济和安全效益显著。 设备主要特点如下:(1)其尾部遥控排风具有减压速率及减压量可控功能,设有5kPa/s常用排风和大于7kPa/s紧急排风两种速率的无线遥控排风机构。(2)具有自动检测列车风管泄漏量及智能增漏检测被关塞门功能。(3)采用了3项主要措施增加在强干扰、低信噪比的电气化铁道区段的工作可靠性:采用高抗干扰的循环检错  相似文献   

8.
准高速列车表面压力分布测量实车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一种采用拍式感压片而无需在列车表面开测压孔的新的实车表面压力测量方法,并对试验中比较压的选取进行了详细分析.2次实车试验得出的准高速列车表面压力分布规律一致,其结果对检验列车局部外形的合理性及空调设备进排风口位置的合理布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科特流理论分析了地铁列车在隧道中运行时,列车与隧道间气流对列车通风系统产生的影响,针对地铁列车现有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同步换气法;设计出了集强近进风和强迫排风作用于一体的新型离心式通风机。这一研究对解决封闭空间在运动过程中的通风换气和内部环境压力控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定军 《中国铁路》2001,(10):55-56
介绍了成都铁路局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电子安全行车设备-CP-3型列车尾部安全装置,在取消货物列车的守车和运转车长后悬挂在列车尾部替代守车。系统包括安装在列车尾部的主机和安装在机车上的遥控发码盒两部分,具有列车尾部风压反馈及无线电遥测遥控排风等功能和抗干扰强、标准化程度高、性能稳定、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浮置板式轨道结构隔振效果仿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建立列车—轨道结构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将轨道不平顺作为列车—轨道结构耦合系统的激励源,对普通碎石道床轨道结构和浮置板式轨道结构的列车—轨道结构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研究,对比分析这2种类型的轨道结构系统振动响应与系统振动传递函数,评价浮置板式轨道结构的隔振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浮置板式轨道结构与普通碎石道床轨道结构相比,振动加速度降低约70%,距线路5 m处大地振动加速度响应峰值降低约62.8%,相应Z振级衰减约10 dB,竖向振动加速度频率范围由0~200 Hz降到0~60 Hz,有效起到了振动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动车组滑行并导致擦轮的实际案例及其数据,提出了2种动车组防滑策略的优化方案。最终采用在通信协议中增加一条指令,由BCU发送给TCU,用以在滑行严重时解除电耦合,该方案防滑控制方式制动力损失较小,并且解除电耦合之后,有利于单轴速度的恢复,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3.
浅析非电化区段轨道电路空闲红光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轨道电路空闲红光带是信号设备的常见多发故障,也是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统计了轨道电路故障的主要表现的同时,分析了这些故障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轨道电路空闲红光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芜湖长江大桥斜拉桥的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针对芜湖长江大桥主桥180m 312m 180m的斜拉桥,分别采用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与空间杆系-板-实体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桥梁的空间自振特性,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并采用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对该斜拉桥在列车活载和公路活载下实际运营中的车桥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尽管该垂头丧气闰桥在设计菏载(中一活载)下的挠跨比达1/587,列车通过桥梁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仍能满足要求,桥梁具有足够的竖向与横向刚度。  相似文献   

15.
高速列车与桥上板式轨道动力学仿真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运用轮轨关系,建立高速列车—板式轨道—桥梁系统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运用列车—线路—桥梁动力学仿真通用软件TTBSIM,分析高速列车以不同速度通过桥梁时,机车车辆、板式轨道及桥梁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桥上板式轨道能够保证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列车折角塞门非正常关闭引发了多起行车事故,严重影响铁路运输安全,为此研制了一种列车管贯通判断控制装置。提出了一种基于机车制动和缓解过程的折角塞门关闭判定新方法,建立了基于缓解过程和制动过程的数学模型以检测列车管折角塞门状态。给出了整个装置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结构,分析了相应模块的功能。此装置实现了列车折角塞门被非正常关闭的预警及自动处置,有效的防止了因折角塞门被非正常关闭引发的恶性行车事故。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空间杆系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某长江大桥的车振动力分析模型.用通用软件ANSYS及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VBC计算了该桥的空间自振特性.两者计算结果较为一致.建立了桥梁、列车、汽车动力分析模型,借助VBC对其在不同车速、不同荷载工况下的车桥耦合振动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程序试算,对该长江大桥的合理刚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EMS型磁浮列车模块的运动耦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EMS型低速磁浮列车通常采用模块化的转向架结构,模块是集悬浮、导向和牵引功能于一身的基本功能单元.模块内部的2个悬浮端通过刚体连接,导致两端的运动状态互相耦合.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将这种耦合作为系统的外部干扰,通过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加以抑制.本文从机械运动的角度,研究了EMS型低速磁浮列车模块的耦合问题,提出通过解耦算法实现2个悬浮端之间的运动解耦.首先在对物理模型进行合理简化和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块悬浮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模块运动耦合的本质,然后提出了通过反馈线性化方法实现模块运动电气解耦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模块的运动耦合对悬浮系统动态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提出的解耦方案可有效地解决耦合问题,简化悬浮控制器的设计,提高悬浮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槽形梁道碴桥面是适用于钢桥的一种桥面新形式,为研究该种桥面的钢桥动力性能,以某大跨度钢桁拱桥为研究对象,将列车、桥梁视为联合动力体系,建立了列车与大跨度钢桁拱桥的车桥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在建立桥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时,对该桥所采用的槽形梁形式桥面选用了梁格法来建模.计算桥梁的自振特性;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了ICE高速列...  相似文献   

20.
马利军  池茂儒  张雄飞 《铁道车辆》2011,49(4):5-7,34,47
以CRH2—300型高速动车组为例,建立了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列车交会过程中车间减振器和空气弹簧横向跨距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车间减振器和增大空气弹簧横向跨距对改善列车交会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为了保证高速列车的行车安全,安装车间耦合减振器和适当增加二系侧滚角刚度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