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城市快速路作为城市交通的骨干网络,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科技手段,对快速路进行有效管理,可降低违章、减少拥堵、减少交通事故。交通监控技术作为一项实践多年的技术手段,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为市民获得良好的交通体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分析讨论了当前较为成熟的交通监控技术在城市快速路中的应用,总结了当前城市快速路监控技术的基本特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快速路交通呈现常态化拥堵运行状态,因此亟需开展交通综合提升研究。以苏州市内环某快速路为例,基于多源数据科学研判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运用高地联动的优化策略,以全局最优、系统协同理念制定交通提升实施方案。根据交通流的溯源分析,寻找可能的分流通道。一方面,通过工程措施提升分流通道的通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快速路的交通管理方案,诱导快速路上的短途交通转入分流通道,均衡快速路和分流通道的流量分布,从而有效缓解快速路的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1.
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快速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骨架,对交通状态进行状态划分及稳定性分析,结合城市快速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的交通流检测数据,对速度一流量关系模型进行分析,建立了城市快速路快速交通流流量、速度、占有率关系模型,并进行交通流基本参数时变特性和空间特性分析。首先利用基本图理论,对3种城市快速路交通流状态进行稳定性分析。随后,结合北京市典型路段实测数据散点图,对各种速度一流量关系模型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Greenshields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最后分析交通状态转换过程中的交通流参数时变特性和空间特性,对实际交通疏导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GIS在城域交通微观仿真软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目前交通仿真软件路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城域交通微观路网模型数据库的方法。首先,结合实际情况对GIS如何应用于交通微观仿真软件的开发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然后,着重描述如何具体地建立城域交通微观路网图形与属性数据库;最后,展望用该方法建立GIS T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开始由地面转向高空和地下,建设理念也由过去的只重建设,转变为现在的建管并重,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针对目前城市中不断兴起的高架道路的管理问题,提出建立一个基于GIS的城市快速路交通信息管理及评价分析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功能、系统的设计及实现进行了介绍,以上海市的城市快速路交通信息管理和分析评价系统为例,说明了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建立路口仿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面交叉路口交通仿真是研究路口交通的有效手段。仿真系统中的道路模型是静态模型,是整个仿真运行的容器和载体。利用开放性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存储、图形操作、开发接口等功能,建立有效的道路模型,为仿真系统中其它仿真模型提供空间参照、几何模型和逻辑模型,为各类交通行为数学模型提供存储空间和作用空间,为各种程序算法提供调度接口,实现高效的路口交通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仿真的高速公路混合收费站通行能力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直接决定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在总体上制约着公路的交通运行状况。随着电子收费系统(ETC)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量人工收费车道和ETC收费车道并存的混合收费站随之出现,合理地确定混合收费站通行能力是收费系统设计的重要问题。分析了高速公路混合收费站中人工收费和ETC收费的交通流特性,结合现场实际调查数据标定参数并建立了VISSIM仿真模型,获得了收费站人工收费车道和ETC收费车道数在不同比例的情况下收费站的综合通行能力,并给出了收费站通行能力最优时,ETC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最佳比例。此外,研究还进行了收费站综合服务能力仿真研究,给出了在输入交通量一定的情况下,ETC交通量分别占10%、30%、50%的情况下收费站的服务能力。研究为混合收费站的合理通行能力确定,以及ETC车道开设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从设计层面分析了山区高速公路水毁发生的原因及传统设计方法的弊端,提出了基于GIS的山区高速公路排水设计方法和流程,设计了排水GIS的系统框架。基于面向对象的数据建模方法建立了路域数字地形模型、水文数据模型,实现了对路域空间数据和水文数据的有效管理。研究了路域水文建模算法,建立了路域水文空间分析模型。结合依托项目,对基于GIS的山区高速公路排水设施布设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排水设施进行了水力仿真与评估。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山区高速公路排水GIS建模与仿真,可进行排水设施的综合布设及适应性评估,实现了排水设计的自动化、可视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