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汽车零部件的新产品开发,从它的基本理念、组织形式、实施步骤和开发手段,贯穿着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成果,都已经全新化。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持续增强,在新产品开发中,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提高赢利能力对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值得业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汽车产品认证作为汽车企业新产品开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开发费用。本文主要介绍我公司某系列车型开发过程中对《公告》等认证的策划,通过认证策划,明确认证次序、实测车型,完成认证实施。  相似文献   

3.
加强汽车新产品开发的前期策划和成本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汽车产品开发过程的特点分析,得出加强新产品开发的前期策划和成本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并论述了企业如何加强新产品开发的前期策划和成本控制的方法,如何加强企业各部门的联系,树立新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4.
以实现汽车电站产品的物理属性和功能属性为着眼点,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以及设计任务的类属三个方面对汽车电站新产品的设计定位做了详细分析,阐述了汽车电站新产品设计定位任务的求解框架,对汽车电站产品的定位和研发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自主品牌电动车研发实例,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研发中的难点,提出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基于项目管理角度应从整车开发流程、同步开发、系统集成、虚拟分析等方面提升自主品牌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6.
胡朝霞  王林 《上海汽车》2023,(11):42-45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以及汽车行业内卷加剧的同时,市场对汽车产品功能变化的频率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整车开发的思维已由“工程技术导向”逐渐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变。为了满足市场对整车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新产品新功能从开发到交付应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文章阐述了敏捷方法在新形势下如何在整车项目开发中应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用户需求,而产品在开发阶段到上市中间还存在时间差异。因此如何把握未来市场的需求对汽车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领先用户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企业的问题,领先用户对产品和市场具有超前的判断和需要,并且参与产品设计、规划的意愿较高。准确的识别领先用户为企业后续收集用户需求提供了基础。研究针对汽车市场领先用户的识别开发模型,并以HMI需求研究为例介绍领先用户识别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拥用自己的民族品牌轿车,国内自主开发型企业曾尝试采用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推出自己的品牌。但由于开发体系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新产品开发周期过长,设计质量难如人意。本文介绍了国外知名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阐述了汽车新产品开发体系与模式。  相似文献   

9.
汽车行业传统的平台化开发战略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形势与消费者需求的发展,模块化在行业内的深入将是必然的趋势。本文通过研究各大汽车企业平台化开发的现状,归纳总结出汽车开发平台演进的趋势,并结合对几家企业平台模块化特点的分析,为我国相关自主品牌进行平台化和模块化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和汽车工业体系的逐步成熟,市场增长放缓,导致市场竞争俞发激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为了抢占市场,汽车企业新产品的投放及升级换代节奏会越来越快,如何缩短整车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成为自主车企存亡的关键[1]。基于平台开发的汽车研发模式大大提高了零件的通用化程度,降低了开发、生产制造成本,缩减了零件验证周期,平台化战略已成为自主品牌未来生存的关键所在[2]。在此背景下,文章主要阐述了通用化作为整车平台开发的关键指标,通过研究通用化率指标的计算方法,得到客观量化的数据反映平台通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黄忠仕  农应斌 《时代汽车》2021,(7):131-132,145
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拉动了汽车产业的崛起。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汽车内部装饰也成为了产品销售的独特优势,实用、精良的内饰材料会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体验,从而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汽车开发设计中也开始注重内饰制造工艺的研发,从而提高内饰材料的实用性、精美性、以及环保性。IMD成型技术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下衍生的一种新型表面装饰技术,代表了未来汽车内饰工艺的主流趋势。本文将通过阐释IMD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工艺流程,明确IMD技术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对IMD各技术产品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了 IMD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表明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并行工程为汽车产品开发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与变化,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供了行之有效解决方法,文章旨在阐述并行工程在车身开发中的重要意义。文章分析车身开发中并行工程的运行机理,车身开发中并行工程的实施要素以及车身开发并行工程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合理运用并行工程可以加快产品研发速度、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基于并行工程的车身开发已经成为汽车生产企业必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以某企业汽车电站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为着眼点,提出了TQCSE问题对其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将大规模定制、数字化模型以及智能化配置等概念引入汽车电站的设计中,研究划分模块的一般原则、方法以及建模等实现过程并以典型汽车电站为例,论述了汽车电站数字化模型和智能化配置的实现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和新理念运用于汽车研发,也促使汽车制造企业不断创新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随着汽车行业不断加剧的竞争,新产品研发是汽车企业不可或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而汽车新产品研发中项目管理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把控好研发的时间和质量,还有利于控制好成本。分析汽车新产品研发中项目管理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汽车新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了落实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指导精神,以我国汽车产业链智能制造需求为导向,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系统研发与集成工程技术能力,全面实现我国汽车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和国产化水平,在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培育发展系统集成及其应用,成为了当前我国智能制造202...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的发展,首先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出发,对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关键零部件产业及基础配套设施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核心技术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然后,通过对标国外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电池及驱动系统的技术前沿,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基于现状分析,从战略政策、核心技术、研发生产、产业体系、示范推广、产品销售6个方面对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进一步从顶层设计、自主创新、基础支撑、产业生态、配套体系以及商业模式6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技术突破方向提供对策建议。最后,对中国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的发展路径进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布局方面,应合理布局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推进企业集群化,产业集聚化;纯电动汽车应着重发展一体化电动底盘,加大新体系动力电池的研发力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重点发展高性能混合动力总成与专用发动机,以及动态协调控制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应以发展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为重点,同时兼顾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整车集成正向开发是一个汽车企业研发能力和水平的表现,客观科学地比较不同车企之间的整车集成正向开发价值能力具有指导意义。根据整车集成正向开发的工作内容,采用了V字形正向开发流程并作出了修正,定义了评价整车集成正向开发价值能力的9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整车集成正向开发价值能力评价模型,并且基于该模型,对自主品牌7个不同车企的整车集成正向开发价值能力进行了量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策划权重系数最大,对整车集成正向开发价值能力的贡献最大。从综合水平上看,车企J的综合表现最优,在产品策划、项目管理、整车性能集成和整车功能定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且没有明显的短板指标;其他车企因为短板指标影响了综合得分。  相似文献   

18.
汽车制造业和道路运输业迅速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家庭财富的集聚丰富,使得学车成为了当今社会的刚性需求.驾培行业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作为新发展起来的热门服务行业,同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发展十几年来,它受到传统模式的困扰,想要冲破困境,需借助科技的力量和良好规划管理,方能促使驾培行业形成健康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19.
布局充电设施进居民区是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愿景和居民区充电设施需求现状,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居民区充电设施需求的障碍,最后提出了政策引导、规划设计、商业经营模式等相关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应用QFD技术提升产品开发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FD(质量功能展开)技术是分析顾客需求的科学方法,是将市场目标与工程要求联系起来的最好纽带,对于提高产品的开发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