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实现汽车焊装生产线电气图纸的高质高效智能化设计,研究了一种基于EPLAN设计平台实施数字化设计的方法,通过自主建立宏模型数据、宏变量配置规则、参数批处理二次开发,实现电气图纸自动生成。自动生成图纸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设计方式下的设计信息遗漏、数据处理错误等质量问题,大幅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标准化率,并能够明显改善项目设计阶段的QCD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实现汽车电站产品的物理属性和功能属性为着眼点,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以及设计任务的类属三个方面对汽车电站新产品的设计定位做了详细分析,阐述了汽车电站新产品设计定位任务的求解框架,对汽车电站产品的定位和研发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莉  殷国富 《汽车工程》2008,30(5):457-462
结合本体理论,以汽车后桥产品设计开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框架.研究了系统实现的基础技术方案,对面向主题的多维知识分类、企业知识本体建模、基于本体的知识库构建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论述.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系统的知识处理模板以及内嵌机制,通过知识处理模板的主要功能,如知识录入、知识检索和基于特征参数度量的实例推理等功能推动了知识驱动设计,实现汽车后桥设计的智能化.研究结果表明,此系统对于实现汽车后桥的知识管理和智能化设计有较好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汽车行业发展变革的必然趋势。针对当前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不清晰、路径不明确、转型效果难评估等问题,在分析国内外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汽车行业典型特征,构建了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模型,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划分为5个等级,从产品形态、制造体系、运营管理、产业生态及技术应用等五类能力域进行了全面评估,对汽车企业系统了解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不足,明确转型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车载功能电器设备迅猛增加,直接导致连接各功能电器的汽车线束设计的更加庞大和复杂;从而导致汽车线束制造工艺的复杂性也大幅提高。基于TRIZ原理引入超系统资源,在线束制造过程中引入数字化信息平台,利用服务器、计算机客户端、网络、手持终端、数字化系统软件等资源,对线束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文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数字化信息管理已经成为现实。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汽车线束数字化制造系统的应用,汽车线束的智能化制造也逐步提上日程,推动着线束工程师对汽车线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制造相结合的应用与研究,进一步推动汽车线束生产制造技术的向前发展,提高线束的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丰富的配置和功能在提升了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汽车受到恶意网络安全攻击的风险和攻击面,出现网络安全漏洞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了解决当前汽车企业漏洞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缺乏漏洞管理平台等问题,文章设计开发一套智能网联汽车漏洞管理系统,对汽车漏洞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分析探索,可以在帮助汽车企业规避相关法律风险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的网络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数据逐渐由高热度炒作进入到应用落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在每年生产千万辆车辆产品的同时更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在每年生产千万辆车辆产品的同时更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本文主要分析了汽车企业在现阶段数据整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业在现阶段数据整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帮助传统车企从制造型企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企业迈进制造型企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企业迈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内外汽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范式进行了文献研究,根据商用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分析。商用车企业可从组织架构重建、IT系统建设和数字化软产品等方面开展工作,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广,形成覆盖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全价值链的IT业务系统;和利益相关方交互合作,实现信息流、业务工作流的内外部环境的融合,最终建设形成以汽车为核心的数字化生态圈。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数字化转型时代,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对智能网联、智能驾驶以及智能共享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于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分析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现状。其次指出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ECU电子数据的构成、ECU电子数据匹配标定的原理着手,阐述了一种针对商用车车载ECU电子数据标定的设计、生产、售后智能化集成以及一套在生产线上实现工业化的方法。对ECU电子数据进行模块化拆分,对模块化数据与整车配置建立关联关系的从而配置化车辆ECU电子数据文件;采用EPI标定硬件完成总成及整车在生产环节ECU电子数据标定的过程自动化;搭建企业内部的车辆EOL电子数据平台实现ECU电子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具有条码扫描、输入和测试等功能确保ECU电子数据批量标定过程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1.
赵波 《时代汽车》2022,(3):60-61
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且高校逐渐与企业合作,建立智能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深度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为智能汽车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镭  庞有俊  王亚芳 《时代汽车》2021,(3):15-17,20
随着新四化的开展,汽车已经开始从简单的交通工具逐渐向智能终端转变.智能座舱作为用户和车辆进行交流的界面,逐步成为企业产品智能化的新破局点.而HMI人机交互设计作为座舱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在汽车研发过程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的量化人机交互特征性研究也成为了企业的关注重点.本文首先分析智能座舱及HMI人机交互设计在汽...  相似文献   

13.
孙骏 《时代汽车》2021,(7):22-23
工业4.0时代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汽车工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早,也是最为广泛的领域,汽车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使得机器人越来越多。然而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时代对工业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厂的自动化系统逐步升级,增加了物联网的概念,将工厂的机器以及作为主体的人类员工融入到互联网中,实现机器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完美互动。进入到工业4.0时代之后,智能工厂开始从制造向"智造"转变,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车间,已经成为汽车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本文对采用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系统在汽车制造工厂的应用进行讨论和探索,阐述了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数字化系统对人员、设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管理起到的巨大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发展智能汽车产业不仅意味着一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引领和促进许多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已将智能汽车的发展纳入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然而,从优劣势对比、机遇和挑战的SWOT角度来看,高配车的智能驾驶技能普及现状令人堪忧,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对策。从业人员的专业认知、行业监管环境、宣传形式、服务深度都是需要考虑的层面,汽车行业的服务能力和培训体系都成为了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对汽车行业整体和高配车智能驾驶技能普及的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详细的解读,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产品自主开发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汽车电站新产品开发策划理论现状和需求,提出了从市场研究、需求转换、综合评价三方面来搭建汽车电站自主开发策划理论体系架构,分析市场研究、需求转换、概念设计对该体系的重要性。对汽车电站新产品的自主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只有更好的把握先进的技术,完善企业的发展结构,这样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汽车服务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非常的重要,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来做好相关的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必须要从把握好实际的发展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汽车服务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要重视教育改革工作,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把握好相关的内容,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后备式电站监控系统作为供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保证厂级配电室有一个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本文以后备式电站监控中的PDM-810智能仪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PDM-810智能仪表的功能、原理以及基于Modbus RTU规约通过RS-485串口实现计算机与智能仪表通信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飞速发展,助力转向系统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从最初的机械助力转向,到液压助力转向,再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尤其是随着当前汽车行业智能驾驶和车联网的发展,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高级功能开发和技术进一步提速,通过冗余设计从而来支持整车自动驾驶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DLP投影的智能像素前照灯系统,其以LED作为光源,DMD芯片作为核心器件,基于数字光处理(DLP)技术,结合智能识别控制算法,实现全数字化操控,可扩展性好,控制精度高达百万像素级别。  相似文献   

20.
结合移动电站物理仿真系统的设计,介绍了组态王软件的结构组成和特点,以及在移动电站物理仿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