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在用汽车尾气检测——简易工况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我国在用车尾气排放检测的现状,结合国外在用车尾气排放检测方法及应用经验,简述四种简易工况法的测试原理及优越性,最后提出我国在用车尾气排放检测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关于在用车的工况法尾气排放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勇  胡于进  李成刚 《北京汽车》2004,(1):14-17,44
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对在用车实行严格的I/M制度以正确找出其中的高排放车辆并采取相关措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此先介绍了目前率先在北京市采用的稳态加载工况式尾气检测设备,它是代替被淘汰的怠速法尾气测试仪来作为在用车的尾气检测设备的。然后详细介绍了新一代的基于排放污染物质量测量的瞬态工况检测设备及其关键组成部分VMAS。  相似文献   

3.
一在用车排放达标检测/维护(I/H)制度的主要内容 I/H制度是英语InsDectlon and HaIntenance Program的缩写,意思是通过对在用车的检测确认其尾气排放污染严重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维护措施,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尾气排放净化能力,它是目前公认的在用车排放污染治理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I/M制度是英语Inspection Maintenance Program的缩写,意思是通过对在用车的检测确定其尾气排放污染严重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维护措施,使在用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尾气排放净化潜力.在用车的检查和维护制度(I/M制度)是降低在用车污染排放的最重要手段,它通过对机动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排放检测,促进机动车的正常维护,使机动车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减少污染排放.I/M讨制度是一套十分严格而完整的制度,通常一个完整的I/M制度包括以下内容:立法和政策;基本规范参数;测试程序和有关政策;测试设备;质量控制和保证;维修技术及人员设备的鉴定;信息、认识和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在用车尾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尽可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上海市汽车维修管理处要求本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配备AVL4000型废气分析仪,加大对在用车尾气排放检测力度。市修管处于5月31日在上海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中心站,举办了本市11家总检站的30多名负责人和有关检测人员参加的废气分析仪使用的培训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传统的怠速测量法对在用车尾气污染进行检  相似文献   

6.
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关注,如何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的上升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环保议题。降低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除了从汽车设计、制造、生产的源头上开始进行控制,更为紧迫的是对在用车的排放污染进行相应的监测与治理。通过对运行中的车辆进行规律性的尾气检测和科学维护,不仅能使车辆节约能源、降低有害物的  相似文献   

7.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10,(43):59-59
<正>低碳环保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康宁公司作为排放控制产品的领先供应商,一直致力于对环保的研究,特别是康宁的陶瓷载体和柴油微粒过滤器可降低公交车、卡车和重型车辆的尾气排放。9月初,康宁作为技术支持方,参与了美国贸促会和上海环保局的签约仪式。康宁的在用车改造技术及解决方案,将被应用在上海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用车检查与保养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跃涛  张云龙  袁大宏  王绍光 《汽车工程》2001,23(2):110-112,96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轻型在用车检查与保养(I/M)制度,国外在用车的检测方法以及《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分析了我国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质量、改善在气状况的目标和现状,对国外通行的几种在用车检测方法,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汽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交通事故,噪声以及尾气污染也日趋严重,汽车工业发达、交通稠密的国家更是如此。于是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机动车排放法规来克服这一问题。逐步严格的排放法规,使得一些实力强大的汽车制造商和开发机构不断改进和采用高新技术,以推出符合新排放法规的产品,但这只是针对新型车而言的,一旦这些车辆投入使用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排放污染仍不可忽视。那么对于在用车的排放控制,国外主要是通过在用车检查和维护(I/M)制度的实施,来控制它的排放污染。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监控在用车尾气排放的I/M制度及其在国内外执行的状态,着重讨论实现这一制度的配套设施。关键词:汽车排放、I/M制、尾气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