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雷达作为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手段之一,能探测掌子面前方岩体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含水区围岩、裂隙破碎带有较高的识别能力。介绍地质雷达基本工作原理和探测方法,并结合美国SIR-3000型地质雷达,说明其西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2.
地质雷达在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高等级公路发展,进行快速、准确地无损检测高速公路路面及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而发展起来的技术。文章叙述了地质雷达探测方法原理及探测图像的解释。通过应用实例说明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由于具有无损、快速、简易、精度高的优点,因此,作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监控,特别是对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监控以及养护具有宽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地质雷达探测过程中干扰物的图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建邦 《隧道建设》2011,31(6):686-689
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与质量,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施工前期地质情况调查和施工质量无损检测。通过对探测过程中外界干扰因素形成的图像进行识别,提高地质雷达探测图像识别的准确率。对地质雷达探测过程中地面高压输电线、隧道衬砌台车、避车洞等干扰物形成的雷达图像进行了分析判别,研究确定了高压输电线、隧道衬砌台车、避车洞等干扰物在雷达图像上的表现形式。该研究成果可为地质雷达、地质勘察和无损检测图像解释提供参考,能有效提高地质雷达探测图像识别的分析效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介绍桩底溶洞探测方法、探地雷达技术探测原理及方法特点,结合渝湘高速酉武段工程实例,详细介绍探地雷达在桥梁桩底岩溶探测的应用成果,对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桩底溶洞进行论述并结合钻探加以验证,可为岩溶地区桥梁桩基基底安全提供可靠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5.
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质量在十漫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地质雷达探测方法原理及探测图像的分析。通过应用实例说明地质雷达检测技术由于具有无损、快速、简易、精度高的优点,因此,作为高速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监控,特别对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具有宽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广梧高速公路石牙山隧道围岩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在开挖施工中以物探方法作为日常预报手段,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提出实施少量超前探孔作为验证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在所使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中,以TSP203plus为主,以探测围岩的整体块段情况及围岩级别;地质雷达为辅,探测局部强风化及破碎带.根据TSP探测所取得的纵波速度等有关参数,在方法上与地质雷达及宏观、微观地质进行结合,按照规范中围岩级别与对应纵波速度关系划分围岩级别,并根据不同岩性进行对比和研究,经开挖验证,与实际情况相符,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Kirchhoff成像技术在地质雷达路面无损检测的应用原理、方法及意义。以京珠高速公路潭耒段路面无损检测为例,分析总结了Kirchhoff成像技术在地质雷达路面无损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并与钻孔结果对比,表明Kirchhoff成像技术在地质雷达路面无损检测中能更准确的判断路面厚度、缺陷位置及大小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质雷达路面检测的探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提出对公路隧道的各种病害进行全面调查的方法;提出用激光断面仪检测隧道轮廓变形、用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质量和背后孔洞、用超声波仪检测衬砌混凝土强度,以及用一定量的钻孔取芯方法对无损探测得到的衬砌和围岩的构造与强度进行验证的成套检测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某山区隧道建设为研究对象,对预处理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地质超前预报,结果表明,在使用单一物理进行预报探测时,分析对比实际开挖和地质雷达探测到的深度,要确定是否有水存在,能够通过地质雷达来实现;但要确定含水量的位置以及含水岩层等尚无法实现。周围的环境和条件,是决定隧道当中探测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易造成误判。本工程中,在CK5+506-CK5+516段,将产生不均匀风化岩体的现象,导致围岩缺乏稳定性,此时涌水量将大大提升,甚至造成软弱夹层出现在局部位置; CK5+475-CK5+480段会显示地质雷达的测试结果,出现较强的雷达反射波,具有较大的振幅,预计该段围岩会发生变化,中风化球状岩体较多,具有较大的含水量。在短距离探测范围内,地质雷达对不良地质体的探测较为准确;与实际开挖结果相比,瞬变电磁仪对低阻体的判断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10.
研究松动圈的方法可以分为现场探测方法和理论方法。二者相比,现场实测数据更加能反映出围岩松动圈实际情况。为研究炭质千枚岩隧道松动圈范围,考虑到隧道所处的变质软岩环境,在参考以往松动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点位移计和地质雷达对依托工程的围岩松动圈进行了现场测试。多点位移计位移量随时间变化大说明该测点以内的岩体呈现破裂状态,反之岩体所受扰动较小,因此可找到松动围岩与完整围岩的分界区间。地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经过松动围岩与完整围岩的分界面时必然发生强烈反射,因此从收集处理的雷达探测剖面图上即可确定围岩松动范围。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了验证,探明了不同施工条件下炭质千枚岩隧道围岩松动圈的分布特征。现场测试结果显示:施工方法对炭质千枚岩隧道围岩松动圈范围影响显著;采用"上下台阶法"施工时,多点位移计法测得围岩松动圈范围在6~8 m左右,地质雷达法测得范围在4.0~6.5 m左右;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时,多点位移计法测得围岩松动圈范围在4~6 m左右,地质雷达法测得范围在2.5~5.0 m左右。对于炭质千枚岩隧道,其锚杆支护长度应不小于8 m。研究结果可为汶马高速鹧鸪山隧道及其他类似隧道支护参数的设计、施工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质雷达探测具有精度高、快捷、无损探测等诸多优点,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捷、效果突出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之一,并在各种工程中得到了大面积应用。本文简述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雷达波特征,并结合实际探测成果,评价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桥梁灌注桩基础成孔方法一般采用人工挖孔和机械挖孔两种,在某些复杂特殊地质条件下的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采用微差爆破技术具有独特优势,尤其适应缺水、缺黄粘土以及地势陡峭设备无法调运地区。本文结合吉茶高速公路团结3号桥桩基人工挖孔实践,详细阐述了浅孔分段微差爆破技术在桥梁桩基人工挖孔施工中的应用,该成果可供具有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3.
道路及机场工程中一些常规的现场探测方法已相当落后,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予以改进。在简要分析地质雷达探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若干工程实例,说明地质雷达可以有效地用于路基勘察、地下管线与障碍物探测、路基路面病害调查以及工程质量检测等,并具有快速、简便、直观、无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在富水地层中开挖隧道出现涌水事故后,若继续盲目施工易引发隧道坍塌,此时应停止开挖,探明涌水段周围地质条件与岩体变形。以大奎隧道右线出口处涌水事故为背景,从地质雷达和变形监测2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地质雷达探测结果显示隧道底板左下方2.5 m处存在承压水层,且隧道衬砌背后存在巨大暗道。变形监测表明多个里程断面岩体变形超过50 mm,高于规范要求的安全界限。基于探测结果,提出了混凝土回填、超前注浆止水及架立钢支撑支护的处理方案,涌水段围岩变形最终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太原至祁县高速公路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工作为例,从桩基容许承载力方面入手对人工挖孔桩与钻孔灌注桩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同时对人工挖孔桩关键技术、施工组织安排作了探讨,并对挖孔桩进行了技术经济性评价。  相似文献   

16.
依托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隧道,采用地质雷达对富水地层地下水及围岩裂隙发育情况进行超前探测分析,并根据探测结果对富水地层进行超前注浆。现场开挖与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地质雷达在隧道富水地层开挖过程中的有效地质预报,可以提前采取处理不良地质工程措施,为隧道顺利掘进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刘海 《交通科技》2013,(4):84-87
以六武高速公路新开岭隧道掌子面出现涌水时采取TSP与地质雷达2种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对前方围岩进行地质预报为例,对应用2种物测技术探测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2种探测技术各自的优劣,以及如何在以后的工程探测中使2种仪器能很好地相互印证,确保地质预报结果的准确。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较厚淤泥、流砂层,很容易涌砂坍塌无法成孔;通过坚硬致密微风化岩层施工进度缓慢。文章主要介绍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成功经验和安全问题,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9.
韩廷洪 《公路》2012,(7):110-114
水磨钻(取芯机)人工挖孔施工与一般的人工挖孔施工方法主要的区别在于挖孔过程所采用的设备和施工工艺,而其钢筋笼加工、混凝土灌注与一般的人工挖孔桩无特别之处.通过笔者在永川长江大桥29号过渡墩采用水磨钻成孔之实践,阐述水磨钻桩基成孔的施工条件、工艺等特点,为类似地质条件下水磨钻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并对检测过程中的参数测试,测线布置进行论述。结合永宁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详细分析了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在隧道初支混凝土厚度、钢拱架施工质量及背后脱空情况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是一种高效、经济、准确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可为工程质量隐患排除提供科学依据。文章最后给出提高雷达检测精确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