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康  周佳  罗智芳  刘克非 《公路》2021,66(10):365-368
为明确不同类型植被对酸性土壤障碍地区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后路域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植被重建后的长湘高速沿线路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松、悬铃木、樟树和喜树植被重建后林下土壤的pH值及养分特性进行研究,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评定了土壤发育综合质量。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各植被重建后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马尾松林下土壤的肥力恢复效果最优,因而更适合该区域酸性土壤障碍地区路域植被恢复。4种植被重建后土壤发育综合指标排序为马尾松>樟树>悬铃木>喜树,马尾松改善土壤发育的效果最好。未来可考虑乔木与林下灌草植物相结合共同改善土壤养分,提高路域土壤的肥力和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2.
平西高速公路生态恢复适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龙 《公路》2005,(2):139-144
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是一个技术难题,特别是对于西宁这样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本研究从平 西高速公路的路域特点出发,通过对气候、土壤和高速公路特点的分析,参考本地区植物演化方向,从两个方面研 究生态恢复适用技术,一是从植物本身特性出发,通过多种植物的有效组合,以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第二 个是通过不同的建植方法,改善土壤和小气候条件,以促进植物群落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广泛调研和试验,对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及范围进行了界定,识别了路域生态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恢复基础(土木)工程、植被建植工程、养护管护工程、植被恢复效果及经济成本等5大内容。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和作用分值;构建了自身效果评价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典型的9大工程技术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不同典型路域生态工程技术自身效果差异较大,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生产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工程植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半干旱区降水少、气候干燥、生态恢复困难等问题,以地处半干旱区的山东济青南线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路域生态植物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可将路域植物种类数目排序为域外草本植物〉路域木本植物〉路域草本植物〉域外木本植物;根据不同路域区段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信息量和均匀度等多种指数的统计、计算,结果表明路域草本植物变化程度较小、灌草植物均匀度和信息量都较高,中间路段植物综合丰富度较高,并且乔灌木的多样性受人为再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结合京石高速公路路域植物防护工程实践,就耐旱保水、改土培肥微生物制剂技术研制与工程应用,即筛选高效功能菌株,研制改良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微生物制剂,并施用于路域植被建植体系及其应用效果给予论述,以期与同行共享。  相似文献   

6.
以培植绿色持久的植被为生态建设的核心,根据项目区不同地域条件的自然植被特点,探索沙区公路沿线不同区位和地段的植被恢复与重建体系,达到路域景观优美,绿化效果持久稳定、效益良好、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目标.为山区公路路基绿色景观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培植绿色持久的植被为生态建设的核心,根据项目区不同地域条件的自然植被特点,探索沙区公路沿线不同区位和地段的植被恢复与重建体系,达到路域景观优美,绿化效果持久稳定、效益良好、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目标.为沙漠地区路基绿色景观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应用的系统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广泛调研和试验,分析并描述了公路路域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路域生态恢复不同于一般绿化种植的功能、原则和关键技术,并提出了路域生态恢复系统化设计的概念、主要内容和理论基础;通过不同区域路段的现场调研及试验,从植物物种选择、植物群落设计、土壤肥力调控和路域生态工程技术适用性分析及其选择等多方面对路域生态恢复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研究,提出适合西部不同区域、不同路段特点的边坡和中央分隔带生态设计技术应用体系。  相似文献   

9.
公路路域景观美学感知是营造高质量公路景观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公路使用者角度,采用"心理物理学"法定量评价了不同公路路域景观组成的美学感知状况.研究发现:公路路域景观美学质量与人工设施特色性、公路与人工设施距离、人工设施与周围环境融合度、路域植被盖度、景观质地、路域水体大小、路域植被种类、景观多样性、景观自然性、景观开阔性、景观完整性、景观生动性、天象特征和公路在视域内显著度呈显著相关关系;本文的评价模型中仅考虑路域植被类型与景观完整性两个自变量.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五点有助于公路景观设计和决策的路域景观美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高寒山地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对植被恢复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折多山4个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并与同海拔原生植被土壤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寒山地公路边坡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处于极度缺乏水平,除恢复初期进行了原始表土覆盖的3800m处样地外,恢复一年的样地仅占原生植被土壤的3.7%和9.4%,人工恢复5年的样地也只占11.16%、24.37%和21.29%、30.66%;碱解氮除3800m处样地外均未检出;土壤密度与同海拔原生植被土壤相比均显著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明显减少,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0~20 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不到原生植被土壤的50%。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极度缺乏可能是高寒山地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极其困难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在高寒山地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原始表土进行有效保护并回填或用有机客土覆盖并适量追施氮肥是保证边坡植被恢复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西部黄土区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之特有的黄土结构,致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强公路边坡维护和生态修复无疑是保障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促进路域景观优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地区典型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公路类型对应的边坡特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黄土区公路边坡不同坡位、坡向土壤养分含量对比情况,为探究土壤养分流失特征、以及不同路域景观结构下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浙江省高速公路路域范围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应用熵值理论和信息量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选取地面高程、降雨量、植被覆盖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对高速路域进行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省高速公路路域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区,并以滑坡为主;灾害面积比基本随地面高程、地表坡度、地表起伏度、降雨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增长趋势,随与河流距离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对高速公路路域2 km内灾害敏感性进行分级后,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极低敏感区分别占比3.56%、31.09%、45.35%、19.72%、0.28%,路域高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浙江省西南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北京市顺平路(S305)的绿化类型及特点,以路域生态恢复植物群落中优势种为评价对象,筛选评价指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路域范围内生态恢复进行了初步评价,以期掌握路域生态恢复现状,为公路绿色通道建设过程中科学选择绿化植物、构建稳定绿化群落、合理进行路域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路域生态恢复进行评价研究,能够较为合理的反映生态恢复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西部黄土高原脆弱生态区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之特有的黄土结构,致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强公路边坡维护和生态修复无疑是保障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促进路域景观优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地区典型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公路类型对应的边坡特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区公路边坡土壤养分流失方式和流失规律,对于公路边坡的植被恢复和护坡工程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是影响黄土区植被生长的关键立地因子。为了掌握黄土区公路路域土壤水分赋存特点,给区内公路绿化和植被恢复提供技术依据,以青兰高速陕西张村驿段为例,采用典型样地调查与自动连续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边坡土壤水分分布情况进行了观测,并对边坡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同层位(深度)土壤水分比较,道路边坡下坡位表层土壤含水量一般高于边坡上坡位,但边坡坡度及防护措施等因素对坡面径流的再分配作用会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分布产生影响;挖方边坡中、下层土壤水分横向分布规律基本与表层一致,而填方边坡中、下层土壤水分则呈现无规律横向分布特点。(2)对于同一坡位不同层土壤水分的比较,边坡表层土壤含水量总体水平一般低于中层,且这种差异在阳坡表现尤为明显;边坡表层与中层土壤水分总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表层与下层,说明表、中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因存在良好的水力互补关系而具有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但表、下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呈不相关或弱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在不同型式边坡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挖方边坡各层间相关性系数明显高于填方边坡。  相似文献   

16.
土壤是影响公路边坡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植物组合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效果.为了探索适宜伊犁地区公路边坡的植被恢复措施,以S242线巩留至尼勒克公路边坡为例,设置不同植物组合、不同覆土厚度的植物措施进行实地试验,创新性地采用冗余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相互关系,构建植被-土壤耦合模型综合评判公...  相似文献   

17.
山区公路边坡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公路边坡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对北京市延庆县境内的栾赤公路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土壤性质的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群落结构要明显优于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模式下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数量、多样性指数略优于人工恢复模式,而植被盖度小于人工恢复模式;人工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优于自然恢复模式.在尊重自然生态演替规律的前提下,对公路边坡进行合理的植物种植将有利于边坡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边坡加固工程与公路建设工程一样不可避免地要对周边路域环境产生影响,对公路建设时已经产生破坏的植被进行二次破坏,污染土壤和水源,影响动物种群的稳定发展。文章采用生态防护方法,将边坡保护和边坡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恢复裸露边坡的植被,还具有保障道路和行车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青海省玉树县境内G214国道护坡的植被恢复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保水剂、复合肥、专用肥和不同植物种类配比对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探讨适合当地植被恢复的技术方法,提出目前植被恢复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石质边坡不同受光面土壤与植被恢复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处山东省中部半干旱区的京沪高速公路(G2)济南至莱芜段高速公路部分路堑石质边坡客土喷播生态护坡试验工程为例,观测不同受光面边坡(阴、阳坡面)的土壤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硬度等重要指标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阳坡土壤硬度大于阴坡、水分含量又低于阴坡;土壤硬度、水分含量等又成为了石质边坡植被恢复与生长的限制性因子,应选择耐旱、抗贫瘠的适生木本植物为主体植被;从植物的丰富度来看,阴阳坡的土壤水分从下往上逐渐减少,低坡高区域比高坡高区域的减少速度快,阴坡比阳坡的植物种类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