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级别的岩体具有不同的物理力学指标,根据物理力学参数的区间特性,引入区间分析方法,把各个参数当作区间变量,据此分析计算出隧道嗣岩位移大小的区间,为今后工程设计、施工中的同岩变形预留量提供一个定赶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2.
岩体参数影响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的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结合某水电站超大型地下沿室群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问题,通过岩体弹塑性理论分析及以数值模型对岩石物理力学参数不同组合的多种方案计算和分析,得到各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对洞室围岩稳定影响程度大小,为工程勘测设计和现场施工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4.
超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开挖程序及围岩稳定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结合某水电站超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问题,利用3维非线性有限元以3大洞室(主厂房,主变室,尾调室)开挖顺序不同的3种施工方式,对地下洞室群进行了稳定计算和分析比较,为施工设计和现场施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考虑了前道围岩塑性区的岩体将会发生扩容的性质,不再采用塑性区岩体体积不变的不合理假设,提出了考虑岩体扩容性质的塑性区位多计算的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卸荷条件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损伤力学分析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岩石地下洞室围岩的失稳主要是由于工程开挖导致岩体局部卸荷,从而使围岩体损伤逐步累积和发展所造成的,由于应力路径的不同,岩体在卸荷条件下与加载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强度破坏特征和破坏准则。本文在围岩失稳力学机理分析和岩体损伤破坏试验的了,应用“损伤破坏表面”的概念和各自异性损伤力学理论,提出了卸荷条件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的损伤力学方法,并已在青岛地铁隧道的围岩稳定及合理埋深研究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7.
卜一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7,(4)
本文以流变学理论为基础,对软弱地层内隧道围岩—支护系统的时间因素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合理的支护时间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所研制的用于岩土工程问題的弹—粘塑性有限元程序,可供实际工程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对岩石洞室地基的破坏失稳模式,以及洞室的破坏模式的分析,简单地提出了洞室地基稳定性判据和洞室地基失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散元法模拟了锚杆支护对土质隧道围岩位移的影响,分析了锚杆不同长度、不同间距时隧道上方围岩竖向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固定锚杆间距,锚杆越长在其加固范围内的隧道上方围岩竖向位移越小,但其加固范围以外的隧道上方围岩竖向位移反而略有增大;固定锚杆长度,随其间距的增大隧道上方围岩竖向位移始终有增大的趋势,且拱顶围岩竖向位移大体呈对数曲线增大的趋势;锚杆最优间距随其总长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东马各庄隧道隧道Ⅴ级围岩浅埋段工程实际,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围岩位移场变化过程及初期支护结构的轴力和弯矩,确定了双侧壁导坑法的合理性,为工程实际提高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袁文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2,(1)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对不连续面倾角对圆形洞室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连续面的存在,从根本上改变了围岩应力分布的性质,迄今广为使用的基尔西解,不能正确地描述具有倾斜不连续面的围岩中的弹性应力场;具有不连续面的围岩,与完整围岩比较,在应力集中因子、应力变化梯度、受拉区范围以及破坏形态等方面,都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岩石非线性统一强度理论的地下洞室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岩石非线性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了岩体的塑性软化特性,利用衬砌与围岩的位移协调条件,对地下圆形洞室进行了弹塑性分析,获得了圆形洞室的应力,洞室变形及塑性区半径的解,这些解既考虑了岩石拉压强度相差较大的特点,又考虑了中间主应力效应及其区间性;既反映了岩石的非线性破坏特征,又可以推广到岩体及节理岩体之中去,有一定的理论及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三维拉格朗日差分法(FLAC^3D),对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施工开挖过程及支护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2#机组剖面,对围岩开挖后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探究公交客流量影响因素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公交规划管理,本文基于南京市多源数据,从站点层面分析公交客流量的影响因素,考虑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站点属性及社会经济因素在工作日早晚高峰两个时段对公交客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局角度来看,公交站点客流量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并具有聚集特征,空间杜宾模型优于多元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及空间滞后模型;各变量在早晚高峰时段对客流量的直接效应符合通勤规律;公共服务用地强度和公交站数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显著,且呈现出虹吸现象。从局部角度来看,各影响因素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土地利用变量的空间差异性最大;车头时距与站点客流量负相关,影响程度以南京市玄武湖区域为中心向外递减;线路条数与站点客流量正相关,影响程度由老城区向外围区域递增。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围岩和埋深条件下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LAC3D计算了II~V级围岩在30 m、100 m、200 m、300 m、400 m和500 m埋深下的拱顶沉降和塑性压力,II和III级围岩拱顶沉降(包括开挖面拱顶沉降和最终拱顶沉降)随埋深呈线性增大,IV和V级围岩拱顶沉降随埋深呈非线性快速增大;开挖面拱顶沉降收敛比(开挖面拱顶沉降占最终拱顶沉降的百分比)随埋深增大而减小,随围岩等级降低而减小,表明深埋弱围岩中隧道要趁早支护。围岩塑性压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加、随围岩等级降低而增加,表明深埋弱围岩隧道支护结构受到的围岩压力大。最后对围岩应力集中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变化直接与围岩稳定性关联,在断层区破碎带的存在造成围岩稳定性较差。理论探讨围岩位移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依托关角隧道开展现场测试,获取断层区隧洞施工过程中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并建立数值模型计算隧洞与围岩的位移、应力分布情况,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风化节理岩层中渔寮隧道的实测围岩应力,围岩变形以及支护结构受力等数据,结合解析公式计算以及数值模拟的结果,从围岩松动圈半径,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评价了围岩稳定性与支护效果。结果表明:渔寮隧道出口段围岩条件较好,最大围岩内部变形达7.71 mm,推测拱顶松动围圈岩厚度半径达3.1 m,拱腰、拱肩处松动圈围岩厚度大于4.0 m,锚杆轴力的分析反映出围岩松动范围内的锚杆受力较大;支护结构受力特征分析表明因隧道拱顶、仰拱处围岩变形较大而传递给支护结构的附加荷载导致其受力增加;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工序打设的锚杆变形存在明显区别。基于围岩变形规律与支护结构受力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施工措施与支护结构优化意见。 相似文献
20.
对桐柏抽水蓄能电地下沿室群的开挖进行了仿真计算,且在计算中考察了洞室周围的断层所的影响。为真实模拟实际开挖掘情况,采用了三维非线性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