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钢筋混凝土梁桥的裂缝问题,在设计阶段就已经预知,因此需要对钢筋混凝土梁桥的裂缝进行验算和控制。要科学合理地控制钢筋混凝土梁桥的裂缝,就必须对裂缝的成因、发展仔细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对某钢筋混凝土T梁的开裂内力计算和裂缝验算,  相似文献   

2.
钢筋混凝土梁桥的裂缝问题,在设计阶段就已经预知.因此需要对钢筋混凝土梁桥的裂缝进行验算和控制。要科学合理地控制钢筋混凝土梁桥的裂缝,就必须对裂缝的成因、发展仔细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对某钢筋混凝土T梁的开裂内力计算和裂缝验算.结合过镇海教授编写的《钢筋混凝土原理》一书,分析和研究裂缝的发展趋势.学习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桥的检测分析方法和预防性养护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参照普通钢筋混凝土裂缝计算的黏结-滑移理论,推导了适用于矩形带肋钢板-混凝土复合梁(Ribb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RSCC梁)的裂缝间距公式;在理论上解释了在同等配筋率下RSCC梁的裂缝间距较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小的试验现象;在加劲肋钢板顶部应变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参照普通钢筋混凝土裂缝计算的综合理论给出了RSCC梁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了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4.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开裂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电化学快速锈蚀混凝土梁的静载试验,分析了相同类型5片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在各级荷载下的裂缝特征,证明了构件裂缝分布具有分形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锈蚀钢筋混凝土梁开裂及破坏过程,讨论了裂缝分维数与荷载、跨中挠度及钢筋锈蚀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梁上作用荷载的增加,构件裂缝的分维数逐渐增大;极限荷载下锈蚀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的分维数随着钢筋锈蚀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裂缝特征参数与结构评估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钢筋混凝土模型T梁的荷载试验,将裂缝特征统计参数经回归分析并结合结构非线性分析,建立了从裂缝统计特征参数推测结构配筋率的方法,从而对已严重开裂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进行有效评估。将结构外观检查的定性评估提高为定量评估,具有重要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静载裂缝宽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静载作用下的高强钢筋混凝土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验证了高强钢筋混凝土梁能够更好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并将高强钢筋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进行改进,对平均裂缝间距计算提出了新的建议。经检验计算表明,改进后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RC梁桥承载力的振动测试评估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将结构的动力参数应用于在役RC梁桥的实际承载能力评估,根据四片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静、动力损伤试验成果,应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不同配筋率下表征T梁刚度比和频率比关系的曲线族方程,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单梁结构动力特性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基于实测基频和裂缝特征将整桥的动力特性分解为单梁的动力特性,应用钢筋混凝土单梁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对RC梁桥结构性能进行评估。本文建立的动力法评估模型为:结构基频和裂缝特征→刚度→名义配筋率→单梁抗弯能力。通过对某座实际RC梁桥的动力法评定得到了单梁的变形控制弯矩、裂缝控制弯矩、强度控制弯矩,评定结果与静载试验结果一致。可见,以实测基频和裂缝特征可预测出RC简支梁桥的实际承载力,精度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对混凝土梁桥加固技术进行研究,推导侧面粘贴钢板加固T型截面梁实用计算公式,为T型梁桥加固设计奠定基础。以某大桥为研究对象,对侧粘钢板加固的桥梁进行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混凝土T梁裂缝产生的机理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北方交通》2011,(1):47-49
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我国高速公路桥梁中使用广泛,T梁结构出现裂缝将影响整体梁桥的使用功能。结合两个典型的工程实例,分析了T梁在预制过程中和在运营过程中发生裂缝的原因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钢板加固持荷RC梁承载力数值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钢筋混凝土梁粘贴钢板加固数值分析中,为了解决初始荷载及钢板-混凝土界面传力问题,以8片钢筋混凝土梁室内缩尺模型试验为基础,采用面-面接触分析方法及单元"生死"分析方法,对试验梁进行了全过程数值分析,提出了一种粘贴钢板加固具有初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梁预测挠度变化规律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极限荷载偏差在11.5%以内。可见,运用数值分析方法能有效解决持荷情况下,待加固结构与钢板不同时参与工作及钢板-混凝土界面的传力难点。  相似文献   

11.
依托某50 mT跨径的梁桥,对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采用Midas Civil建模计算分析,验证其加固效果。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体外预应力加固可有效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的强度、刚度,进而控制桥梁裂缝发展,提高桥梁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四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试验,应用ANSYS进行了非线性分析.考虑混凝土的材料非线性行为,详细地探讨了混凝土、钢筋和纤维布的本构关系、单元特性以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将ANSYS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构件的其他加固条件相同时,随着贴布层数的增加,加固构件承载力明显增加,但并不成线性关系;经碳纤维布加固的梁,粘贴在试件底部的碳纤维布限制了受拉区裂缝的向上扩展,裂缝数量多于未加固前,且间距小于未加固的梁;纤维布应变分布规律是从端部到加载点区域,应变一直比较平滑的上升,至加载点位置后,上升速度开始加快,跨中纤维布应变达到最大值.文章最后给出了应用ANSYS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的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静载试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静载作用下的高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试验研究,提出了平均裂缝间距以及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改进建议。同时,首次把广义协调矩形单元GQ12用于高强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通过计算表明,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计算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裂缝特性,采用内聚力理论,通过增量分析,引入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建立了内聚力理论分析模型,并利用界面粘合材料的整体强度对被加固梁的裂缝特性进行了理论推导,提出了被加固梁裂缝宽度和间距的理论计算公式。与实际的加固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内聚力模型所得裂缝间距计算值的误差为5.77%,裂缝宽度计算结果的误差为12.83%;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为吻合,可应用于实际被加固结构的裂缝计算。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混凝土桥梁钢筋锈蚀的一般机理,在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寒冷地区混凝土桥梁钢筋锈蚀规律,考虑多因素提出了基于锈胀裂缝宽度的锈蚀率预测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检测工程的验证,对方法进行了修正,最终成功实现了既有混凝土梁钢筋锈蚀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从混凝土开裂的机理出发,提出将薄层裂缝单元模型用于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分析,可以兼顾离散裂缝模型直观和分布裂缝模型力学模拟性能良好的双重效果,能够将裂缝的力学行为及其对结构的影响较直观、真实的反映出来。编制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软件,并进行了算例分析,利用科学计算的可视化技术得到了梁从开始加载到出现裂缝、裂缝扩展和构件破坏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李君 《交通标准化》2009,(17):178-181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I型或T型梁桥,由于预应力损失、裂缝损伤等造成主梁正常使用状态下刚度不足,采用钢-混凝土组合加固主梁,通过原梁及加固梁的加载试验,表明加固效果十分显著。应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钢-混凝土加固梁进行变形分析,可得到加固技术效果评价指标值。  相似文献   

18.
由于混凝土材料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性,开裂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惯性矩很难准确地预测,往往影响了对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准确估计.按我国规范,推导了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范围内,钢筋混凝土梁的有效惯性矩无量纲表达,并利用蒙特卡洛抽样进行了随机分析;对应不同的配筋率,研究了有效惯性矩随机分析和确定性分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机理,利用偏相关系数表达各随机变量与有效惯性矩之间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混凝土的开裂非线性,采用模型参数的均值进行确定分析的结果与采用模型随机参数进行随机分析结果的均值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由混凝土截面开裂发生的随机性与开裂前后刚度的差异共同引起;通过随机分析结果回归,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梁有效惯性矩的预测均值与95%保证率的预测范围列表;混凝土抗压强度对有效惯性矩几乎没有影响,而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敏感性最大.   相似文献   

19.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I型或T型梁桥,由于预应力损失、裂缝损伤等造成主梁正常使用状态下刚度不足,采用钢-混凝土组合加固主梁,通过原梁及加固梁的加载试验,表明加固效果十分显著.应用ANSYS有限元程序时钢-混凝土加固梁进行变形分析,可得到加固技术效果评价指标值.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混凝土梁侧出现温度收缩裂缝的原因,进而分析了梁侧构造钢筋对混凝土开裂的有利作用,验证了混凝土规范对梁侧构造钢筋的有关规定,最后采用ANSYS软件分析了降温时钢筋混凝土梁的应变云图,以此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