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0引言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海底隧道是国内第3座以钻爆法施工的海底隧道,是连接厦门岛外海沧区和厦门本岛的重要交通公路。由于海底地质条件复杂,易出现安全事故,而且在海沧海底隧道石鼓山立交段需上跨厦门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施工难度很大~([1])。为尽量减少对运营地铁隧道的影响,通过建立精细化数值计算模型,预测基坑开挖地下区间隧道竖向位移;重点控制钻孔桩施工,坑底注浆加  相似文献   

2.
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作为国内第一条地铁下穿海域的轨道线路,其跨海段为2号线全线的关键工程与控制性工程。该段地质条件复杂,周边控制性因素多,为降低工程风险、减少工程投资、缩短施工工期,从线路、车站建筑、地质条件、施工工法、工程投资等角度对跨海段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熟的隧道设计经验,提出了厦门2号线跨海区间的隧道建设方案,为轨道交通2号线跨海段的线站位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7月13日9点18分,埋深在海平面下60 m、目前国内最深过海地铁隧道——厦门地铁3号线,过海段右线率先掘进至工法交接点(盾构施工转换为矿山法施工),安全、质量、工期全面受控。施工人员于海平面下60余m的海域作业,承受高达0.538MPa的非饱和气压换刀作业,创造了国内过海泥水盾构掘进施工最新纪录。超高强度下的带压换刀作业是3号线过海盾构掘进施工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据悉,正常人承受压力是0.1 MPa,目前国内盾构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1月20日,青岛地铁8号线大洋站—青岛北站东侧过海段泥水盾构安全到达接收点,标志着地铁8号线5. 4 km过海隧道顺利贯通。这是目前国内最长的过海地铁隧道,创造了国内首例泥水盾构3节分体始发和过海隧道泥水盾构月均掘进220 m共2项全国纪录。青岛地铁8号线全长61. 4 km,共设车站18座。大洋站—青岛北站区间全长7. 9 km,其中海域段长5. 4 km,是目前国内最长的过海地铁隧道。由于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经反复论证确定采用"盾构法+矿山法"对打施工,东侧过海段2. 9 km采用泥水盾构法施  相似文献   

5.
正青岛地铁1号线已获全线开工许可,施工手续基本完备。今年上半年将主要施工过海区间,下半年1号线各站点将全面开工。1号线工程总投资约400亿元,计划将于2020年底前后完成建设任务。1号线过海区间隧道全长8.1 km,其中海域段长度约3.49 km,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地铁区间隧道,建成后将大幅缩短黄岛区到青岛主城区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以厦门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海沧大道站-东渡路站盾构区间为依托工程,探寻复杂地层跨海隧道中孤石及基岩凸起的处置措施。由于该区间水文地质条件特殊,地勘准确性受限,施工中突发孤石及基岩凸起情况繁多,对地质补勘、海底摸探、浓浆制作泥膜、海上注浆加固及衡盾泥填仓保压等多种处置措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处置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妥善解决复杂地层跨海隧道的孤石问题,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厦门地铁1号线列车正式展开正线调试。作为厦门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路,地铁1号线沿城市重要的南北向发展轴建设,起点在镇海路,途经文园路、嘉禾路出岛,在高集海堤、集杏海堤探出地面,以高架和地面方式跨海,过海后又重新钻入地下,沿杏锦路、集美大道,最终到达终点岩内站。目前,地铁1号线全线24个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完成,25个区间已全线洞通。完成铺轨61.2 km,占铺  相似文献   

8.
过海隧道一般规模大,场地环境复杂且工程经验缺乏,设计方案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目前内地尚无建成的地铁过海区间隧道,对过海区间的设计标准和技术研究较少。文章以厦门轨道交通3号线过海区间为工程背景,采用地质分析、工程类比和综合比选的方法,对长大过海地铁区间的设计关键技术,包括工法选择、断面设计、防排水设计、海域复杂地质应对、耐久性设计、防灾通风及疏散等进行分析。提出结合不同区段地质情况采用盾构法和矿山法组合的工法;矿山法段防排水考虑超前注浆控制排水量,采用可维护排水系统;海域复杂地质段(包括风化深槽、富水砂层、硬岩及软硬不均地层、孤石发育等)采取针对性设计措施;隧道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承载力极限设计并重对待,考虑预留补强空间;隧道防灾采用分段纵向通风排烟模式,设置岸边通风竖井和土建排烟风道。研究成果可为区间方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并为类似工程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由"湘江一号"盾构机施工的长沙市轨道交通2号线首条地铁隧道左线顺利穿越湘江,抵达湘江中路站。右线"湘江二号"盾构机预计今年5月份抵达湘江中路站,实现双线贯通。  相似文献   

10.
正1工程意义中国厦门地铁3号线起自厦门火车站,终至翔安机场,是衔接本岛与东部副中心(翔安区)的西南—东北向骨干线。其中,五刘区间(五缘湾站—刘五店站过海区间)建设难度高、工期紧,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如图1所示。该工程作为中国最早开工建设的跨海地铁隧道之一,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11.
地铁隧道穿越南水北调干渠施工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喜  邹琦  王庆 《隧道建设》2013,33(7):562-566
以郑州轨道交通2号线向阳路站-南四环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工程为例,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地铁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在未通水及通水2种工况下进行对比模拟分析,通过现行沉降控制标准,得出以下结论: 1)左右线之间间距在2倍洞径以上,可有效减少左右线隧道对干渠的叠加影响; 2)在干渠未通水的情况下,隧道在渠底覆土8 m可满足沉降要求,在干渠通水之后,下穿隧道在渠底覆土厚度建议大于12 m。从地铁隧道施工方面考虑盾构施工对南水北调干渠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地铁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明渠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线间距、覆土厚度选择、下穿时序及盾构掘进参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强岩溶富水地层的地铁隧道施工,大都面临较大的涌水涌泥风险,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安全以及周边建筑物的保护是施工风险控制的核心。本文以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延中区间隧道为例,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强岩溶富水地质风险出发,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同时,结合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要点,重点介绍在强岩溶富水地质条件下地铁暗挖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较好控制了地铁隧道施工风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8月6日,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沈梅路站至工作井区间入场线贯通,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正式采用"新型地铁盾构隧道管片拼装连接"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隧道管片拼装环节对工程质量及后续运营影响重大。目前,我国轨道交通盾构隧道施工普遍采用螺栓拼装方式,密闭性、牢固性均有待提高。为提升工程质量,上海申通地铁集团2017年携手中铁一局、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院、同济大学等,共同研发"新型地铁盾构隧道管片拼装连接"技术  相似文献   

14.
张军 《路基工程》2013,(4):134-139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隧道与既有人防隧道位置冲突,地铁隧道在同一水平面垂直穿越既有人防隧道时存在安全隐患。结合工程实际,对相交段隧道土体变形情况进行数值模拟。与单线地铁隧道开挖相比,相交段的地表及拱顶沉降均有所增大。由于相交段施工,其受影响的土体区域远大于隧道直径。通过既有人防隧道预加固处理,模拟结果与施工监测数据均显示地层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了安全。  相似文献   

15.
《隧道建设》2014,(7):678-678
<正>武汉地铁4号线越江隧道工程近日顺利贯通,这是继"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公路隧道、武汉地铁2号线越江隧道之后,武汉开通的第3条穿越长江江底的隧道。武汉地铁4号线二期越江隧道工程从武昌首义路站至汉阳黄金口站,是联系"武汉三镇"中汉阳区和武昌区最为重要的轨道交通线路。其中,右线全长3 003.39 m,左线全长2 993.86 m,在长江一桥上游1 500 m处穿越长江,盾构越江段1 470 m。武汉越江隧道工程均采用盾构施工技术。长江底地质条件复杂,在盾构施工中泥浆配合比非常关键。在此次施工中,中铁隧  相似文献   

16.
《隧道建设》2011,31(5):638-638
9月21日,中铁隧道施工的武汉地铁2号线越江隧道左线工程顺利贯通。至此,该隧道左、右线工程均已贯通,成为穿越万里长江的首条地铁隧道。作为武汉地铁2号线的过江通道,该隧道全长约3100m,起于地铁2号线武昌积玉桥站,止于汉口江汉路站。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17,(3)
地表沉降监测与控制是地铁隧道盾构施工中最关键的问题,以佛山市轨道交通2号线湾华~登州地铁区间盾构隧道施工监测技术为例,分析了监测的项目、方法、频率、报警值、控制标准、数据处理及反馈等技术,探讨了盾构施工过程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及施工控制技术。对盾构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和管片结构变形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相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4月20日,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三阳路越江隧道右线盾构破洞而出,顺利抵达汉口接收井胜利接收,这意味着国内在建最大直径的盾构法越江隧道右线顺利贯通。7号线三阳路隧道是世界首座公铁合建的盾构法隧道、国内在建最大直径的盾构法隧道。位于武汉长江二桥和青岛路长江隧道之间,全长2 950 m,隧道直径达15.2 m,是武汉地铁2号线隧道直径的2倍多;单管盾构断面开挖面积达195 m2,是武汉地铁2  相似文献   

19.
郑鹏武  万飞 《隧道建设》2013,33(6):449-455
为探讨山城轨道交通隧道下穿铁路施工措施,依托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中梁山隧道进口下穿襄渝铁路2号线段,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下穿段施工方法、施工地表变形、火车荷载对初期支护安全性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富水强风化泥岩段隧道施工应做好防水排水系统的设置,适时施作超前支护并尽快封闭断面; 2)在下穿段选用三台阶七步法,既可满足沉降限值的要求,又可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3)火车荷载会影响隧道结构的承载能力,在埋深19 m的富水强风化泥岩中施工地铁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安全性仍能满足要求; 4)通过现场实测,证明施工沉降控制效果明显,保障了襄渝铁路2号线的运营安全;5)为类似施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地表沉降,保护周边铁路及隧道结构的安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山城轨道交通隧道下穿铁路施工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山城轨道交通隧道下穿铁路施工措施,依托重庆市轨道交通1号线中梁山隧道进口下穿襄渝铁路2号线段,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下穿段施工方法、施工地表变形、火车荷载对初期支护安全性影响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富水强风化泥岩段隧道施工应做好防水排水系统的设置,适时施作超前支护并尽快封闭断面;2)在下穿段选用三台阶七步法,既可满足沉降限值的要求,又可提高效率、节省成本;3)火车荷载会影响隧道结构的承载能力,在埋深19m的富水强风化泥岩中施工地铁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安全性仍能满足要求;4)通过现场实测,证明施工沉降控制效果明显,保障了襄渝铁路2号线的运营安全;5)为类似施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地表沉降,保护周边铁路及隧道结构的安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