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保证列车折返接续过程鲁棒性较高、提高线路通过能力,针对具备开行快慢车条件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传统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基础上同时排列列车折返进路,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输出具体体现折返进路的列车运行图。借助遗传算法对小规模算例进行求解验证,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区域资金分配的效率,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分析广元物流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广元物流运输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提出物流运输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措施,旨在为促使物流行业的壮大发展、区域经济的良好进步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提升重载铁路线路检测维修质量,立足重载铁路线路维护检测发展现状,介绍重载铁路综合检测列车组成情况和关键技术的应用,并从钢轨伤损分析、轨道大值病害分析、接触网与轨道检测数据以及轨道几何、路基道床检测数据分析几方面着手对重载铁路综合检测列车数据综合分析系统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切实保障重载铁路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区域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内涵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区域物流系统内涵,分析了区域物流系统多主体构成及其之间的协同关联,构建了区域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层次,探讨了区域物流系统协同效应,并提出了区域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发展目标和运行机制,为促进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对区域轨道交通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并对区域轨道交通系统进行量化描述。运用协同理论,构建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序参量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函数极值的思想设计模型的求解算法。以北京市区域轨道交通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城轨营业里程及区域轨道交通客运量分别是北京市铁路系统、城轨系统及区域轨道交通系统的序参量,同时,序参量分别主导着各自系统演化的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性关系的系统动力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对建立的系统动力模型进行模拟,探索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物流业如何才能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针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及协同发展思路进行分析,阐述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并说明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民航运输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研究为推动民航运输业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动态掌控区域轨道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本文运用协同理论的思想,构建了协同发展度模型,并基于熵权法的思想进行了相应改进。本文基于2001~2015年北京市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协同度在近十年快速提高,该系统如今已经处于成熟的高水平协同阶段。研究发现,所构建模型对于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协同发展评价问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为其它城市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协同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9.
航空运输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2010年我国30个主要省市自治区的航空运输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耦合性建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航空运输业目前发展总体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东西部地区发展呈阶梯状递减,未来航空运输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塘环渤海地区等典型经济聚集区域。国内各个典型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经济聚集、吸引、辐射、扩散的中心,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物流系统已成为其重要的支撑力量。2006年3月,"十一五"规划首次将现代物流的发展纳入到国家总体规划纲要之中,我国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也随之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高速交通方式发展迅速,构建起了快速、高效、舒适、安全的高速交通网络,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高速交通方式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宏观布局的动态演化,梳理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京津冀城市群交通运输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评价,通过对协调发展趋势、内部协调状况以及其他城市群对比分析,指出了京津冀城市群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推进航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航空物流与区域经济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航空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耦合协调性,并且耦合协调程度不断提高,但整体上仍处于勉强耦合状态,且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性不均衡问题,研究结论对于科学认知我国航空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时空演变规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汪鸣泉 《综合运输》2006,(10):35-38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社会物流系统规划还只是把提高综合运输和仓储的能力作为既定的目标。然而,随着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展开,我们发现,产业链的不断展开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契机。单纯的物流,如果没有深厚的产业作为依托,只能是一纸空谈。而区域经济在产业选择方面,大多偏重于高科技、生产、制造、对外贸易、商业流通类型的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物流规划的时候必须把眼光放在整个区域上来,在整体区域经济规划的基础上配以合适且适度超前的物流基础设施,同时以这一部分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来促进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航空物流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为了研究中部省份航空物流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问题,运用改进DEA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六个内陆航空港城市2010—2019十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省市航空物流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关系处在不同的发展状态。最后,依据不同省市之间内部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就如何提高两者之间的发展协同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物流业发展态势之迅速,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增长是客观存在于各种经济地理空间中的必然,为挖掘出蕴藏在其中的具有规律性的问题以及特殊性的现象,可依据其关系与作用机制的不同将其进行不同的描述及定量与定性的探讨。通过对现有的具有代表性成果进行梳理与深度反思,不难得出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在不同区域与经济发展阶段形成不同强度的作用机理。本文利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物流业对区域经济是否存在着空间影响特征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仅仅是东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空港经济是依托航空枢纽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集聚发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近年来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明确不同地区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效应的差别,以长三角七个典型城市为例,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两者之间的脉冲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效应不同,应认清空港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不同之处,找出制约空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为制定不同地区空港经济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已经为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为了探究各制式之间的协同主次关系,本文采用协同学理论,选取能够表现各制式铁路运营特点的序参量,运用改进的熵值赋权法对各参量进行赋权,建立了一套各种制式轨道交通子系统的有序度评价模型,并计算各子系统的有序度。通过对成都地区各制式轨道交通子系统的有序度计算分析,发现国铁干线子系统的有序度明显比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和市域铁路子系统的有序度高,说明其内部运营方式已达成熟,可以考虑其作为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骨干,形成以"国铁干线为主、城轨市域为辅"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一体化的协同形式理念,并基于此提出多制式区域轨道交通运输方案协同编制的相关步骤。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掌握交通运输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关键技术以及主要学术成果、结论。本文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选取近20年的文献,借助文献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所有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德国、法国在此方面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产业集聚、耦合协调模型等方面展开。未来研究应结合大数据分析,聚焦具体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间耦合协调度,促进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东北地区为例,对民用航空业与区域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民用航空业与区域经济视为两个系统,确定两个系统的各级评价指标,形成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建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2007年至2016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时间段内的东北地区民用航空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民用航空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程度与协调程度总体较好,针对个别不稳定的年份,找出主要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