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减轻轿车B柱的质量实现汽车的轻量化,同时保证B柱的抗撞性,本文介绍几种通过超高强度钢板热成形工艺实现B柱材料性能梯度分布的方法,并陈述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当代汽车用钢和超轻钢制汽车技术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汽车用钢和超轻钢制汽车技术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汽车轻量化、汽车用钢铁材料的高强度化趋势和"超轻钢制汽车技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等.介绍了轻量化结构设计技术和轻量化材料技术,重点介绍了10类高强度钢板概念、特点和强化机理,并对最新上市的典型车型高强度钢板应用比例的演变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B柱耐撞性,同时减轻其质量以实现汽车轻量化,对某轿车B柱侧面碰撞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针对B柱外板、内板和两加强板厚度,设计了L16(45)正交试验,并由此进行仿真,得到胸部和腹部侵入量与侵入速度的数学代理模型.应用序列二次规划对B柱各板厚度进行优化,可知B柱质量减轻11.6%,在兼顾耐撞性的同时实现了汽车轻量化.  相似文献   

4.
超高强度钢板的热成型技术是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论文针对热成型工艺特点,采用超高强度钢板减薄的优化方法,对某重型卡车后处理器支架进行结构优化,并借助Hyperworks验证了优化后结构强度要求,减少了零部件个数,降重37.5%,实现了轻量化设计和提升生产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汽车轻量化是现代汽车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汽车轻量化项目研究。本文介绍了一汽轿车奔腾B50的轻量化技术,主要包括高强度钢和激光拼焊、液压成形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轻量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被广泛应用,轻量化材料及相关新技术的大量使用是汽车减重的重要途径.参考大众、奥迪等车型用材情况,分析了高强度及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制造工艺以及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从成本、效率及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并阐述了汽车轻量化未来发展趋势.旨在...  相似文献   

7.
对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国中的汽车轻量化发展政策推进历程和中国近期的汽车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汽车车身用钢强度分布和以日本新日铁住金及韩国浦项为代表的双相钢、TWIP钢、马氏体钢等先进超高强度钢产品的研发动态,介绍了日本神户制钢开发的汽车轻型化异材连接技术和中国汽车企业采用热成形钢替代原有材料实现汽车轻量化的应用情况。对未来超高强度钢的应用比例、车身减重与结构性能结合的多目标优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汽车安全性要求的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对汽车安全和环保法规的控制越来越严格。通过对先进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的研究和使用,提高了汽车的碰撞性能,同时也为实现轻量化做出很大贡献。为了解决高强度钢板冷成形的难题,人们研发出一种针对高强度、超高强度钢板的热冲压成形技术。与冷冲压成形相比,热冲压成形具有成形后板料回弹量很小、零件的贴模性好、尺寸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汽车轻量化及其材料的经济选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减重节能"是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而汽车材料、设计和工艺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技术途径。本文回顾了汽车用材料的发展史,从材料的技术成熟度出发,对未来汽车轻量化材料的选用进行了预测,多材料是今后汽车材料选用的战略,高强度钢和轻质材料的应用将越来越多。结合我国汽车的发展和宝钢在高强度钢方面的实践,重点介绍了作为汽车轻量化主导材料高强度钢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新材料应用与焊接难题 未来的车身的设计发展方向,除车体会由目前钢结构演变为理念先进的混合式空间结构,另会依据部位要求采用不同性能的轻质材料,以实现材料与零部件功能的最佳匹配。铝合金、镁合金、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和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等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在汽车的轻量化过程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强度钢板的优越综合性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强度钢板仍是汽车车身轻量化的首选材料。随着与汽车高强度钢板相应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材料强度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板材构件厚度不断减薄,构件重量也有降低。实践表明,高强度钢板及其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汽车轻量化和提高汽车安全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及对商用车燃油消耗值的限制,汽车轻量化在"绿色汽车"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受重视,我国专用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开展"瘦身运动"的呼声越来越高。4月23~27日,在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用车分会、专用汽车杂志社及芬兰钢铁Ruukki罗奇中国公司在青岛、武汉、广州三地联合举办的"高强度钢应用技术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专用汽车企业已经开始了车辆轻量化的尝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应用高强度钢替代普通碳钢是实现专用车辆轻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轻量化是当今汽车工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如何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又能保证碰撞性能是各大主机厂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了实现车身轻量化的同时又能保证碰撞性能这一目标,文章基于某款中高端新能源车型,通过在B柱应用变厚度轧制板(VRB)技术代替原始的B柱加强板拼焊方案,同时结合碰撞仿真分析技术,最终实现该款中高端新能源车型在满足碰撞性能的同时,降重10%的轻量化效果,方案应用对于行业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汽车轻量化、安全和应用性能角度出发,概述了汽车对钢板材料的要求.按照能够反映钢板综合性能水平的强塑积,对目前应用和在研的汽车高强度钢板进行了分类,并对各钢种的特点和典型应用部位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国内外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案例比较,对影响汽车轻量化进程的关键材料及其相关制造技术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汽车轻量化是汽车诸多设计环节中的一部分,我国与先进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自主品牌的汽车厂家、上游钢铁企业共同合作,探索多学科、多专业领域高效合作的轻量化集成实现模式,共同推动自主汽车轻量化和高强度钢板应用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东方 《商用汽车》2012,(4):67-68
随着我国“治超”力度的加大,以及“计重收费”的全面实施,超载车辆必将退出市场.而在物流运输企业越来越追求效益的当下,轻量化运输车辆的优势会逐渐被用户所认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立耀曾经列出一个公式:运输收益因素=装载量×利用率×平均车速×正常运营时间×运营里程.其中,装载量是决定运输收益的重要因素,而轻量化是实现装载量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了汽车轻量化的研究,以及新型超高强度碳钢的应用、铝合金等新型材料的应用等.我国物流运输车辆在轻量化方面虽然与欧、美、日企业存在很大差距,但几年前即已有原材料生产与深加工企业开始专注高强度钢这方面的开发与推广工作,安阳市兆通型钢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及其工程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是同时实现汽车车体轻量化和提高碰撞安全性的最新技术。本文结合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批量生产线,介绍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成技术要点,并以两款汽车门内加强梁的热成形产品开发为例说明热成形技术的两种工艺方式及其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7.
高强度钢作为汽车轻质材料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来自能源、环境与安全方面的新挑战,汽车轻量化是最有效的措施。文章主要介绍了应用在汽车上的轻质新材料———高强度钢的特性、基本分类及其在汽车轻量化设计中的应用和高强度钢相关的一些国际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8.
汽车轻量化的目的,是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刚性和安全性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车身结构,使用铝、镁合金材料、高强度钢板和工程塑料等轻质材料和新型铆接工艺,降低汽车的整车装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效益。可见,在完成汽车轻量化设计和选用轻量化材料之后,轻量化连接工艺是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汽车的安全和轻量化应用的结果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9.
一款新能源铝车身开发过程中,热成型B柱总成结构应用替代铝材B柱结构,通过对整车侧碰CAE过程分析,通过对逐步满足侧碰分析目标。热成型材料因其可以利用单件热成形零件取代多层焊接结构,在汽车车身制造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热成型零件的断面结构,是其能否达到高强度与轻量化两方面要求的关键。采用热冲压成型技术制得的冲压件屈服强度可高达1200MPa,且高温成型几乎没有回弹,具有成型精度高、成型性好等突出优点,因此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并迅速成为汽车制造领域内的热门技术,广泛用于车门防撞梁、前后保险杠等安全件以及A柱、B柱、C柱、中通道等车体结构件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综述分析结构轻量化、轻量化材料以及制造工艺轻量化3个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汽车结构轻量化中尺寸优化、拓扑优化和形状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材料轻量化中轻质材料和高强度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在汽车上的应用,制造工艺中液压成形、激光焊接和热成形的基本原理及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发展趋势,实现结构一体化,研发综合性能更好的轻量化材料以及采用更加先进的制造工艺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